七年級上語文期末複習導學案

  導學案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問題式導學,即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形成一個個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山中避雨》

  課標要求:

  一、本文是敘事性記敘文,要弄清它們的“六要素”,進而抓住文章內容要點,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瞭解課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課文註解中及課後“字詞積累”中詞語的音形義。

  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理清記敘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過程;***教學重點***

  2、學會抓住關鍵詞、句、段,把握文中敘事、抒性兩條線索,瞭解文章內容及結構,認識“樂以教和”的道理,體驗音樂巨大的感染力。***教學重點***

  3、理解文中對比的寫法。***教學難點***

  【自主先學】***藉助課本、工具書或其他資料或你掌握的知識完成***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倉皇*** ***寂寥*** ***趨之如歸*** ***冗長*** ***弄堂*** *** 工尺*** ***和唱*** *** 陶冶*** *** 萍水相逢*** ***嘈雜*** *** 怨天尤人*** *** 樂以教和*** ***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藉助課文註釋或者工具書完成***

  寂寥、怨天尤人、嘈雜、冗長、望洋興嘆、陶冶、萍水相逢

  3、《山中避雨》選自《 》。豐子愷,現代 、 、

  、 、 。

  4、本文記敘的六個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5、熟讀課文,能概括本文主題的語句:

  完整地閱讀課文,細讀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敘事,抒情兩條線,初步領會主題;然後根據文章主題解讀文章關鍵句段,抓住文中寫作者拉琴,眾人齊唱這部分內容,更深刻地領會主題“樂以教和”。最後連結生活,切身體會感受主題。

  【問題探究】

  1、快速默讀課文,請概述山中避雨的全過程。

  2、用“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 ”的句式說說你的體會。

  預習所要達成的效果決定著課堂聽課效果。課前朗讀課文至少2遍,寫上段序。在整體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先找文中的關鍵句子、詞,再加以概括,以旁批的形式寫在課段落邊上,最後讀完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自己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寫下來,等待課堂上質疑、討論。這是個開放性的較靈活的題。

  3、細讀課文,說說在山中避雨的過程中,“我”和兩個女孩的心境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三家村”的氣氛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找線索,找人物心情的詞語,理清文章思路,這樣就容易了。在討論交流中完備自己的理解。

  4、“茶越衝越淡,雨越落越大”這句看似不經意的敘述起到了什麼作用?

  這種題型是對具體句子的理解,一般是前三句子,後三句聯絡起來理解它的具體所指。比較容易。

  5、作者說:“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聯絡上下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6、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比較,想說明什麼?這樣寫與表達“樂以教和”的主張又有什麼關聯?

  本文一種重要寫作手法——對比。理解文章的主旨,先交流再給予參考答案。

  7、語言品鑑:

  ***1***“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句中的“溫暖”和“鬧”字用得好,好在哪裡?

  考查詞語的準確性、生動性的運用。引導學生辨析詞語的意義和習慣搭配,或者邏輯性。還有是語言表達的分寸感。這是個難點。可以先在小組裡討論,教師再點拔。

  ***2***“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從句式角度品鑑***

  學習修辭手法及作用。

  8、本文的敘事線索是什麼?情感線索是什麼?

  這一題在第3題的討論基礎上進一步概括。

  【課外連結】1、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不同的音樂可以給人不同的感覺,或激昂,或悲憤,或嫻靜,或熱烈,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音樂曲目,請舉出一兩例,並說說給你的感覺。***豐富學生學習的視野。***

  2、課外閱讀並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豐子愷作品。

  【交流展示】口頭說文,你有沒有和作者類似的經歷?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園……請你試著把當時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寫出來。要求:扣題說文,突出所見之景與觸景而生的情。可以小組展開競賽,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說得好。

  【我的學習收穫】***內容、寫作***

  ***二***

  【檢測延伸】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5分***

  寂寥*** *** 冗長*** *** 和著歌*** *** cáo雜*** *** 陶yǐ*** ***

  2.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4分***

  ⑴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埋怨天,責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觀條件***,苦悶萬狀。*** ***

  ⑵我對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始終學他不來。*** ***

  ⑶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的人呢?*** ***

  ⑷其藝術***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

  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第1題是檢測學生對字詞的積累情況。第2題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熟悉情況。課堂做完後再校對。

  3.課文以 為順序記敘了“山中避雨”的全過程,課文中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了比較,作者這樣寫想要說明什麼?***3分***

  考查記敘文的順序和對比寫法的掌握。起強化作用。

  課後反思:

  教學中我儘量引導學生充分地與文字對話,讀書的時間比較充分,讀的形式比較多樣,有盡情默讀、有小聲自由讀、有快速瀏覽、也有全班放聲朗讀,在教學重點句“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的溫暖”時,我引導學生細讀品味:“苦雨荒山鬧得十分的溫暖”是怎麼鬧的?歌聲如何能使荒山溫暖?這樣,我引領學生不斷地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不僅讀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也讀懂了文字背後的意思,不僅讀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不僅讀出了畫面,也讀出了美的意境。另外教學中力避掰開揉碎了教,力求在整體把握散文意境基礎上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地與文字對話。在學習人情美的這部分,我也是引導學生先去感受寫了哪幾個畫面,接下來再去學習。

  ***三***

  參考答案:

  【問題探究】

  1、故事梗概。

  前天,我***作者***和兩個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發生***,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卻覺雨中山景更有趣,並興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這琴聲不僅感染了兩個女孩,而且引來了村裡許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們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時,歌聲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更把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拉近了***發展高潮***,所以,當我們離開山村時,竟那麼依依不捨了***結果***。

  3、作者開始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感受到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給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齊聲歌唱,而嚐到了有生以來從未嘗過的“音樂的趣味”;最後對山村青年產生了難捨難分的感情,又因為實證了“樂以教和”這句古語而產生了一種喜悅之情。至於兩個女孩,開始因遇雨而“杞人憂天,苦悶萬狀”,繼而因作者借琴而開始轉憂為喜,最後隨琴聲歌唱而無比興奮。

  “三家村”氣氛發生的變化:先前是雨越落越大,氣氛寂寥而深沉,“顧客稀少”;後來作者拉琴兩個女孩和唱,“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連“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最後“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充滿依依惜別之情。

  變化的原因是“樂以教和”,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和諧。

  4、考慮句子的作用,應結合上下文。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說明時間的流逝,天氣的變化;另一方面引出兩個女孩因長時間避雨而落寞苦悶的情緒,為下文的情節作鋪墊

  5、這句話是作者觸景生情,發自內心的感嘆。作為藝術家,這次拉琴的環境與往日不同,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有一種天然之美。人物除兩個小女孩,都是素不相識的山村青年,是琴聲和歌聲把大家結合在了一起,有一種和諧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發自內心,感情十分真摯,有一種真摯之美。大家一起歌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氣氛熱烈,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有一種氛圍之美。以上種種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這次拉琴與歌唱,十分自然真摯,是音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相處得如此和諧。

  6、運用比較的寫法是為了突出主題。如:將作者平時與這次對音樂的不同感受作比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將兩個女孩前後兩種不同的心境作比較,突出了女孩後來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聲歌唱的快樂心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的不同特點作比較,突出了胡琴的優勢,意在說明音樂應走向大眾化。這幾組比較,印證了“樂以教和”,並使這一古語具有了更為深廣的意義。

  7、***1***這裡首先強調了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顯出了“溫暖”的可喜可貴。再深一步體會,這“溫暖”二字,似在寫環境的溫暖,其實是寫作者自己內心感受到的溫暖,表達了他的一種欣喜之情。至於中間的一個“鬧”字,則顯示了一種毫無拘束的氣氛,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如用“變”“唱”等來寫,就遠不如鬧來得生動。

  ***2***這裡點出了具體地點,而且以排比的句式,使我們的視線跟著它一個一個地不斷轉移:剃頭店裡——裁縫店裡——江北船上——三家村裡,讓我們具體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確是處處可見。另外,連說四個“有之”,又起了強調作用,語氣顯得更加肯定。

  8、 1.事情線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應——作者借琴——作者拉琴——樂以教和——依依惜別。

  2.感情線索:作者:掃興——反覺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樂***得趣***——欣然惜別。

  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捨難分。

  3.總結線索特點:兩線並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條理分明,結構嚴謹。

  【檢測延伸】參考答案

  1.略 2.怨天尤人;望洋興嘆;萍水相逢;陶冶 3.時間;突出了胡琴的優勢,意在說明音樂應走向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