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橋鎮國學入門

  杜橋鎮***Duqiao***,浙江省臨海市下轄鎮,"浙東南三橋"之一,位於浙江沿海中部、臨海市東部,分別與上盤鎮、桃渚鎮、小芝鎮、湧泉鎮、前所街道、章安街道接壤,為臨海的主要糧棉產區之一和漁鹽主要產地,商品集散地,新興的工業重鎮和杜桃平原經濟、文化中心。其實杜橋鎮作為一個剛入門的國學愛好者,是很值得去了解下的。

  

  歷史沿革

  杜橋歷史悠久,鎮北郊山麓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宋代築塘圍墾,圍海造田,滄海桑田,廣袤土地已成濱海沃野,富庶糧倉。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杜瀆鹽場,塗下橋均屬杜瀆場地;北宋未桑園鄭氏從臨海遷居海鄉塗下。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潘氏從黃岩大澧遷居潘家,王氏從

  杜橋夜景 溫州永嘉場遷橋頭王,立族於海鄉,建橋一座名塗下橋,以橋聚居,人口遷徙形成村落、街市。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為封鎖鄭成功,戶部尚書蘇納海至台州,七月初一日奉詔,令沿海30里居民入內地,拆房作城,田園、廬舍一概遷棄,空其地,謂遣界。境內居民部分內遷至黃岩城南門,店頭、臨海大田、東塍、開石、寧海朱嶴等地,一時戶口星散,居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展界,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月二十日下詔盡復,沿海遷界民業,迴歸故土,允漁民出海網魚,遷民歸復回裡。迴歸之民見故土田園、街市荒蕪,出現一片頹敗淒涼景象。長達二十二年的遷海使杜橋鎮區停滯不前。康熙年間開海禁後,原住潘、翁、陳、吳、王、張、曹、鄭八姓復遷,人口逐漸集居,漸漸恢復往日的人多商興的局面。人口的集聚,各種商品交換,帶動了各種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築相繼落成,街市裡產業相繼得到拓展。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新建桑園殿。

  1996年杜橋舊貌乾隆四十年***公元1799年***,金氏重建龍浦河下橋。乾隆年間,議定農曆"一、六"為塗下橋集市日,集市貿易繁盛,成為海鄉貿易總彙。除了鎮區的街市外,鄰近的前王村、良種村、杜東村、杜西村與街區相望,道路相連,形成自然城鎮的格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四月,桃渚澗羅***北澗***兩浙鹽務杜瀆鹽場署移駐塗下橋。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王氏重建塗下橋***龍浦河上橋***。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重建文昌閣***同治六年改建旦華書院***,道光年間新建東嶽廟等公共建築。鎮街區面貌相繼逐漸形成改觀,大小街道有柴爿行街、魚行街、豬行街、米行街、東街、中街、 街、下橋小橫街、廟前直街、廟前橫街、西街、浦西岸半邊街12條,計總長980米。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實行地方自治,設立鄉鎮自治,下轄莊村。中華民國時期,形成六街,十一路、一里、一巷格局,並開闢席行口至炭行街與柴爿行接通的新街;鎮區面積0.3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0.097平方公里;郊區有大汾街、溪口街、市場街,街路曲折,沿街聚居。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取消自治制度,1916年恢復。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建立臨海縣第五區塗下橋區公所,塗下橋鎮鎮公所。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行政調整,實行保甲制度,屬臨海縣第四區桃渚區。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抗戰軍興,分出設立臨海縣第三區杜橋區。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實施新縣制,增新鄉,三區杜橋區與五區桃渚區合拼為第五區塗桃區,管轄23鄉鎮。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行政合併管轄15鄉。

  杜橋1949年6月23日,塗下橋解放,廢保甲制,建立區鄉村,設立塗桃區,塗下橋鎮。1956年5月,更名杜橋。1958年10月1日,建立杜橋人民公社***區建社***;10月18日,更名椒北人民公社***章安、杜橋、連盤、桃渚***;12月更名為沿海人民公社,劃分杜橋、章安、連盤、桃渚4個區級人民公社。1959年9月16日,台州行政公署批准杜橋為建制鎮,建立中共杜橋鎮黨委和杜橋鎮人民委員會,直屬縣,屬中共臨海縣委城鎮工作部。1961年9月22日,撤沿海人民大公社,復建杜橋區,章安、連盤2個人民公社撤拼杜橋區,杜橋鎮復歸屬區管。1962年4月23日,杜橋鎮與杜橋公社合拼,1967年4月,恢復杜橋鎮。1978年7月8日,杜橋區前所、章安、楊司、梓林、溪口、龍溪6個公社劃出成立章安區。1980年7月,章安區前所公社劃歸海門特區。1982年1月23日,杜橋區沿海公社撤,劃歸章安區。1984年12月19日,杜橋區大汾鄉橫西、五四***道感堂***,橫蔣,七年4個行政村劃歸椒江市,章安區龍南鄉劃入桐峙區,溪口鄉劃入杜橋區。1986年7月,撤杜橋鄉併入杜橋鎮。1992年5月20日,撤區擴鎮並鄉,撤杜橋區,山項、大汾、西洋三鄉併入杜橋鎮。杜街、杜橋改管理區,桐峙區龍南鄉5個行政村劃歸溪口鄉。市場、川南、溪口3鄉行政單獨設立。1993年7月,山項、大汾、西洋、杜橋、杜街5個管理區改為辦事處。2002年1月7日,行政區劃調整,市場、川南、溪口3鄉及連盤鄉雉溪辦事處劃並杜橋鎮;6月30日,撤西洋辦事處,將上王、西湖、上洋、東邊、西邊、東峙、方田洋、雙橋頭、橫湖、西峙、蔡嶴11個行政村劃歸大汾辦事處;撤雉溪辦事處,將塘裡洋、嶴底陳、蘭江塘、東邊、知建、應山塘、花山8個行政村併入原杜橋辦事處,原杜橋辦事處7個行政村劃並杜街辦事處。

  所以,這麼多歷史底蘊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杜橋鎮旅遊區

  杜橋舊有八景:白巖雪積***白石***、鳳山夕照***鳳凰山***、嵩山秋濤***嵩山***、蕭井品泉***金家井***、雛雞枕月***礁坑***、穿山嘵日***穿山***、石人觀潮***樓下***、龍浦回瀾***百里大河***。保留南宋惠因寺摩崖石刻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溪口湧泉窯址群;還有明代

  白巖山風景區海防連盤巡檢司城、抗倭烽火臺和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等名勝古蹟。

  鳳凰山

  鳳凰山公園始建於1969年,是為杜橋解放做出貢獻的烈士們長眠安息的地方,也是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

  白巖山

  白巖山位於杜橋鎮北郊塘裡洋村境內,海拔高度大概460米,因巖峰孤絕秀異,壁立聳天,高插雲霄,以其皆白石,故名白巖山,是億萬年前的火山溶岩爆發後留下的地質風貌。白巖山大小共有58洞,48峰,72奇巖,9瀑18灘,山熔岩造就峰、洞、石、瀑特色自然景觀和火山藝術長廊,素有"勝雁蕩"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