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國學入門

  一個國家的固有學術文化,是這個國家的精神命脈。作為中國人,應當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國學術文化知識。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書籍。

  書籍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它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國學是什麼

  梁啟超認為,國學應當包括社會實踐和讀書兩個方面。

  我們認為,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是比讀書更重要的事情。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這種只會讀書的書呆子。我們主張以現實個人生活和社會實踐為主線,為解決現實問題而讀書。實踐***或修養***本身就是目的,並且是證實聖賢境界的唯一方法。

  書籍對後世的啟發

  回顧梁啟超先生在清華的日子,能夠給今天做學問的人以什麼樣的啟發呢?

  這些年,因為國學熱,講了很多的國學,國學也確實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對國學內在包含的這個“德性”的學問,應該說強調得卻不太夠。特別是因為胡適在近代學術的影響比較大,他提出整理國故,造成國學成為一個整理國故的學問。因為在胡適的定義裡,國學就是整理國故的學問,而整理國故的學問對於胡適來講,不涉及哲學的人生觀的發揚繼承,而是對文獻和歷史的瞭解整理。所以,我覺得樑先生在這方面,不愧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哲學家。他對整個國學的把握,對我們應該有指導意義。今天,我們重印的樑先生的《德育鑑》,20世紀很多文化名人都受過這本書的影響。我們重新編輯出版,並做了一些簡單的註解,就是想至少能在清華的校園文化裡把樑先生原來的工作拿給大家,讓今天的學生不僅能用現代的口號講一些素質教育,也能看看我們的先賢用什麼辦法來修養自己。

  有人問:梁啟超是不是國學大師?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1912年,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當時就建議創立“函夏考文苑”,仿照法蘭西學術院,那當然就要有院士,提名一共有二十多位,首席是四位,其中就有梁啟超,其餘是嚴復、章太炎和馬相伯。這是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在整理國故的時代,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認為章太炎先生是南方學術的“泰山”,梁任公先生是北方學術的“北斗”,這“一南一北”也是承認他們兩個是當時國學最高的代表。另外,在清華國學院成立前,清華的曹雲祥校長跟胡適請教辦國學院的辦法,他本來想請胡適來主持籌建國學院,因為胡適是清華史前期的校友,是頭兩批庚子賠款的留學生。胡適說我不配,要請一流的學者,要請三位大師,他的排名就是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從這幾個角度來講,樑先生作為國學大師的地位,應該說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是公認的了。他的學術成就也應該說是多方面的,具有博通的成就,而且開風氣,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像在先秦諸子方面***《墨子學案》、《老子哲學》、《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清代學術方面***《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佛教史方面***《中國佛教史》***,在新史學的研究方法方面***《中國歷史研究法》***,貢獻都非常大。鄭振鐸說:梁啟超是大思想家,動手便有極大的格局,有通盤的打算,上下古今大規模的研究,有力吞全牛的氣魄。我認為確實是這樣。

  梁啟超曾給學生題聯“萬事禍為福所倚,百年力與命相持”。前一句表示樂觀主義,禍事不可怕,禍的後面是福,這就是樂觀;後一句表示奮鬥精神,這是發揚墨子尚力的思想,敢於和命運鬥爭。他一生最推崇曾國藩的“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的儒家人生觀。所以徐世昌評價說他是“以德性言之,當推海內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