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實詞推斷五法

  常見文言實詞是指古今詞義“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實詞是理解文言文的關鍵。近幾年來,無論是高考命題,還是平時測試,一般採用以下形式對文言實詞進行考查:一是對四個實詞分別進行解釋,要求選出正確或錯誤的一項;二是從古今詞義比較的角度,選出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項,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查實詞詞義理解。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平時在多讀中儘可能多地積累常見實詞的常見義項,並掌握一些推斷實詞詞義的技巧,就能從容應對。

  一、語境分析法

  文言實詞絕大多數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來判斷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中的“賈”字。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

  二、語法分析法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如,同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做謂語,而且帶賓語,釋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做狀語,修飾“行”,可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鼓浪”中,做定語,修飾“風”,可釋為“微小、微弱”,等等。

  三、結構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係,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也應為並列關係,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就成了主謂關係,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四、聯想推斷法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一般在課文中都能找到落腳點。另外,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成語後,也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如“城不拔者二耳”中的“拔”字,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後秦伐趙,拔十城”的“拔”字當“攻取”講。再成語有“拔苗助長”,“拔”的意思是“拔出、抽出”,“攻取”義是由“拔出”義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因此,再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知道“拔”作“被攻取”講。

  五、鄰字幫助法

  文言文中,有不少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組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複詞,一是同義複詞。偏義複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複詞是同義複用。

  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字,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