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實詞推斷的方法有哪些

  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重要實詞的詞義,同時“理解並翻譯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終也要落實到實詞的推斷上,因而掌握推斷的技巧至關重要,本文將做具體闡述。

  語文文言實詞推斷的方法

  1、字形推斷法

  漢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絡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範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旁和形旁兩部分,其中的形旁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對待冷僻的字不妨嘗試字形推斷詞義法。

  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再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其形旁為“辶”,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句中的“理”,形旁從玉,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還有:①金就礪則利 ***《勸學》***。“礪”,“石”旁,推斷它可能與一種“石”有關, “磨刀石”。

  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騏驥”,“馬”旁,可能是一種“馬”,準確義項為“駿馬”。

  我們常見的形旁還有很多,如:“禾”與五穀有關;“貝”與金錢有關;“言”與說話有關;“隹***zhuī***”與鳥雀有關;“歹”與死亡有關 ;“月”與肉體有關;“頁”與頭有關; “廠”,詞義就和“房子”有關等。

  會意字可採用拆字法。如:

  ①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鄒忌諷齊王納諫》***。“昳”,“日”加“失”,聯絡上下文“形貌昳麗”,聯想到“昳”可能表現的是一種美麗,這種美麗讓“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識日 ***《日喻》***。“眇”從目從少,聯想到少目的含義,可推知為眼盲。

  ③***04年全國卷***“常通商販,貿糴糧食”中“糴”是與“糶”相對的會意字,把該字拆分為上下兩部分即“人米”,由此推知為“購買糧食”之意。《先秦諸子選文》P70:“田 稼惡,糴貴民飢,道路有死人”中“糴”與上同義。

  2、語境推斷法***句意辨析法 ***

  文言文的翻譯強調“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因此在推斷文言詞義時特別注意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敲怎樣理解才能使上下文語意貫通。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上下文語境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可藉助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

  一般來說,對某個詞語的解釋正確,把它放到句子中就講得通,反之則不能。

  《促織》中有“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句,其中“應”搭配物件為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根據語境可釋為“隨著,和著”。

  繆賢對趙王稱讚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聯絡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又如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句,“遇”在句中處於謂語的位置,答案提供的“優待”雖為動詞,但從語境來看又譯不通,只能推斷為“對待”的意思。

  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藉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如《項脊軒志》說:“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句中“借”字,教材註解為“借閱”,就大為不妥。因為,借閱一本幾本書尚可,哪有“借”滿架書之理呢?況且,歸有光是書香門第,所讀之書又不會是什麼珍本祕書,一般是用不著去“借”的,此處“借”當理解為“堆疊”之意為妥。

  06年北京卷文言題有“委之百姓”句,可聯絡上下文語境,尋找有關資訊:從前文“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貨”可知,齊景公是要把糧食財物“委”之百姓,選項中講成“任”顯然不通。這實際是一個省略句,“委之”後面省略了一個介詞“於”,實際是請求晏子把這些糧食財物交給百姓。所以,聯絡上下文語境“委”在句中應是“交付、交給”的意思。

  1993年六省市高考卷第13 題,要求選擇文末“予訪得之”中的“訪”字的詞義,四個選項分別為:諮詢;探望;尋求;訪問。聯絡上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他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

  又如1999 年高考卷14 題翻譯題A項,“在郡多有出息”,這實際上是考查“出息”一詞的意思。聯絡上文“資產鉅富”和下文“常得郡縣為徵”、“為債數來”,就可推斷這裡的“出息”絕對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同,不是指發展前途和志氣,而是指資產的租息收益。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和“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兩句話同出蘇軾的《石鐘山記》,大多數同學把兩個“言”,都理解為“說”。前句根據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鐘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後句我們聯絡整篇文章的語言環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理解為“記載”較為準確。

  3、結構對應法 ***句式特點***

  結構對應法是指利用前後對稱的兩句***例如對偶句***中相同位置上的詞語的意義來推斷詞語的意義的方法。文言文中常有對仗很工整的詞句,其對應位置上的詞義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對應關係來推定二者中較難的一個實詞詞義。

  詞義相同、相近。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於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麼“用”和“以”同義。“用”的意義是“重用,任用”的意思,所以“以”的意義也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於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③“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裡的“殫”和“竭”是同義。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句中“因”字意思可由“蒙”推斷, “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釋為“沿用、沿襲”,由此再結合上下文可以推斷“蒙”為“繼承”義。

  ⑤“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句也為對仗句,“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堅固的形勢”之意。

  ⑥帶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為對仗句,“帽”與“環”相對,“帶”與“腰”相對,“帶”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

  ⑦***2006年天津卷***“南迫洛陽”。迫:逼迫。要解釋此句中的“迫”字,不妨再看原文中的前一句“北通上黨”,與“南迫洛陽”結構完全一致,故“迫”和“通”就屬於意義接近的對舉關係,解釋成“逼迫”自然就相去甚遠了。

  再如: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封”與“禮”相對,封賞、禮遇、對待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崇”是高大的意思,***上:高***

  “時***時間***維九月,序屬三秋”。***序:時序***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逐***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屈*** 貶 ***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六國論》******彌、愈:更加***

  “通五經,貫六藝” ***《張衡傳》******通、貫:精通***

  “慄深林兮驚層顛”***《夢遊天姥吟留別》******慄、驚:使……戰慄震驚***

  詞義相反。如: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其中“逸豫”義可由“憂勞”來推斷,詞義相反。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③“時濃霧半作半止” ***《遊黃山記》***“作”和“止”的意思應該相反,“止”是“停止”義,那麼可以反向推知“作”當為“起來”義。

  4、語法推斷法***辨析詞性推斷***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其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語法分析法是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即根據字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在漢語語法中,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某個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來辨析它的詞性,進而辨析它的含義,這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例如:①李白詩中有“煙濤微茫信難求”,從結構上看“信”字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難求”為謂語,而“信”修飾了“難求”,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和形容詞充當,結合語境就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 “實在”的意思了。

  ②“齊人追亡逐北”句中“北”字做“逐”的賓語,是名詞,譯為“敗北的軍隊”。

  ③“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句中“行旅”詞做句子的主語,是名詞,譯為“旅行的人”。④“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句中“曲折”詞做句子的賓語,是名詞,譯為“隱情,複雜的、不順當的情節”。

  ⑤《鴻門宴》中有“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其中“籍”後跟了“吏民”做賓語,所以“籍”應該是動詞,翻譯為“登記”。

  ⑥況吾與子漁樵於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靡鹿。中“漁樵”作句子的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故“漁樵”應釋為動詞“捕魚砍柴”。

  練習:

  1 、辨析下列一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③ 信義著於四海 ④ 懷信侘傺

  【簡析】①句“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麼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②句“猶”是副詞,作狀語,“信”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是動詞,為“相信”之意。③句“著”為謂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④句“懷”為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於賓語的位置,所以“信”為“忠誠”之意。

  2、辨析下面一組加點字的實詞義

  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簡析】①的“應”搭配物件為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②句中的“應”和“對”連用,都處於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故“應”為“應答”。

  5、聯想推斷法 ***溫故知新法 ***

  溫故知新法是指藉助熟知的知識來推斷詞義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文中有關語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運用此法可進行兩個聯想,即聯絡教材和聯想成語。

  先說聯絡教材: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聯絡教材,以“已知”求“未知”,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①“威自京都省之”句中“省”字意思,可由課本語句“省墳墓”推斷,是“探望”的意思。

  ②“諷帝大徵四方奇技”句中“諷”字意思,可由課本語句“鄒忌諷齊王納諫”推斷,是“勸告”的意思。

  “歲凶,汝旁諸縣多盜”句中“凶”字意思,可由課本語句“凶年免於死亡”推斷,是“收成不好”的意思。

  “始而相與,久而相信”的“與”解釋為“結交”也是正確的,在《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的“與”就作“結交”講,

  “不以外夷見忽。”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來時,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之意,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與“見諒、見笑”中的“見”相同等。

  如2004年高考重慶卷中“公逸感端之節,亦固守”,如果聯想到白居易《琵琶行》詩前小序“感斯人言”就可推知“感”應譯為“被……所感動”;如果聯想到《促織》中“少年固強之”就可推知“固”字就是“堅決”意。

  再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間以婀娜之聲”,此處“間”如聯想到《口技》中“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就可以推知此處“間”可譯為“夾雜”、“穿插”。

  如果能熟練地掌握這些課本知識,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

  再說聯想成語: 學生對成語比較熟悉,也可以聯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解題時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如①“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們可藉助成語“短兵相接”中“兵”的意義去試解,可推斷出解釋為“兵器”之意。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句中的“速”字,可藉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卻不能接近啊。***句中的“薄”字,可藉助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為“接近”“靠近”之意,那麼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靠近”試解。

  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每尋求一隻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中的“責”字,可藉助成語“責備求全”很容易推斷出是“尋求,尋找”的意思。

  ⑤“登高而呼,聲非加疾也”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風知勁草”中的”疾”字推斷出是“強”的意思。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勢拔五嶽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運斤成風”——斧頭***

  ***3***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殫精竭慮”——竭盡***

  ***4***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踐,踏***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狐假虎威,假:藉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屢試不爽,爽:差錯***

  總之,能否正確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直接關係著能否讀懂文言文,在平時學習和應考中,要靈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確推斷實詞的意義。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具體要求採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覆推斷,以提高解題的準確率,從而做到準確地讀懂文章,提高文言翻譯的能力。

  高中語文複習技巧

  一、常量

  常規動作

  包含常規知識、常規考點、常規命題形式等,這是一個學科參與應試的構成基礎。具體說來,就是要儲備足量的語文知識、常識,比如積累基本的漢字、詞語、成語,短語分類,句子構成及變化,現代文文體及相關知識,文言文文體及相關知識,詩歌的基本型別及答題維度,漢語基本的寫作技巧與表達規範等。常量的長期積累是應對高考的基本策略之一。

  核心:“透”和“全”

  “透”就是這些儲備的知識要精準,不能有誤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遺留問題,不能推脫問題,要有重複做、回頭看的意識,經典的例題多做幾次,重點難點不留“夾生飯”。“全”就是要全方位覆蓋相關知識,在知識體系構成上要細化、要全面。建議學生要有條理意識、長遠意識,有規劃地分解知識、積累知識。在具體操作中,不妨以某一本經典教輔資料為依託,其它兩三本可靠資料為輔助,先勾勒體系、建立骨架,再豐富知識,最終呈現完整的知識架構、應試體系。

  二、變數

  變數是指在常量的基礎上要有靈活應對的方式,這種方式分為兩個方面。

  前瞻性

  因為高考考查知識的形式靈活,而常量對知識的掌握僅僅在於其基本的維度,只能得一個大概的分數,要想決勝高考,必須對高考有一定預測。這種預測並不是玄學的臆測,而是觀察高考命題的規律,包含全國高考的三套試卷和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等共九套試卷的異同點,然後科學分析其難易程度和操作性。

  遷移性

  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是現在高考的重心,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恰恰是從知識到能力的昇華、飛躍,只有完成這種質變才能獲得分數。能力是在陌生、複雜的環境下,快速準確找到問題的癥結,並予以解決的素養。高考是限時考試,這就要求有時效性;高考是學科知識的綜合考查,這就決定了問題的複雜性;高考知識容量、閱讀量都有所增加,這就要求學生有足夠的速度與效率;同時,特殊而陌生的考試環境,考試難度的未知性,又從心理影響轉化到生理影響。多項因素疊加,學生的考試成績一定是綜合的考量。如果沒有應對的預案,想得到好成績比較困難。

  三、理性

  培養理性思維

  人天生是哲學動物,因為總在不同的現象中總結規律,好應對未知事物。高考同樣需要我們思考現象背後的規律性,並做好知識和技巧的積累。因此,培養理性思維就顯得尤其重要,它會將學生的碎片化的知識***認識***深化,把零散記憶系統化,從而在遇到新問題時找到恰當的解決方式,這正是現在高考應該具備的能力:高考語文全國卷從2016年到2017年的轉變,已經在多方面提示我們,必須訓練學生的理性意識。

  訓練解題技巧

  比如,在閱讀論述類文字時,注意梳理其話題的起承轉合,論證的邏輯方法,能更好地理解文字、完成答題;在練習語言運用部分時,注意釐清題幹指向,抓住連詞、關鍵詞等,能更好地完成邏輯填空或選擇;在作文部分,觀察題目關鍵詞,分析材料意旨,找出解讀方法,推測命題導向,安排文章結構等。

  高考語文複習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在日復一日的高強度的訓練中複習掌握初高中常見的考點、知識點,是龐大的工程,同時是對學生心理、生理等綜合素質的考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彌補漏洞才是要義。與其後悔沒有在初高中學習階段掌握足夠的知識,不如相信教師的經驗與引導,平心靜氣地羅列問題、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做到眼中有問題,心中有條理,手中有方法。

  高中語文答題模式

  1、意境類:描繪畫面***忠於原詩,語言優美***+概括氛圍+分析思想感情+點出境界特點

  2、手法類:揭示手法+結合詩句分析***怎樣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對讀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3、語言特色類:揭示語言特色+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煉字類:該字的本來意義及在句中的含義+技巧***活用、倒裝、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關鍵詞類:主旨作用+結構作用

  6、感情類:運用什麼手法+通過XX內容+抒發***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類:詩歌定位+各句內容+通過XX手法+抒發XX感情+評價

  8、鑑賞類:寫了什麼+怎樣寫的***技巧+語言風格+字句特色***+表達效果***感情***

  9、形象類:找到詩句+分析基本含義***形象型別+特點***+為何要寫***主旨***+作用效果

  10、詩歌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