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手抄報花邊的邊框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真正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全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科學手抄報花邊資料1:月球一直在向人類招手。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面對明月遐思,把月球想像成一個瑰麗多姿的天上世界,並流傳下來了許多關於月球的傳說和神話。如今在美國阿波羅登月紀念館裡,還陳列著一幅巨大的嫦娥奔月圖,可見它不僅表達了中國人民,也表達了全人類多少個世紀以來對登上月球的嚮往。

  17世紀初,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第一次用他自制的望遠鏡遠遠地一下月球,發現月球並不像人們原先想象的那麼潔白無瑕,而是有明有暗,瘢痕累累,凹凸不平,既不雅觀,也不特殊。三個多世紀以後的1959年1月2日,蘇聯向月球發射了第一個空間探測器,能近距離地給月球照相併發回地球,從而使人們有可能較好地認識它的真面目。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第一次把3名宇航員送上月球,這才把人類幾千年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會滿足於對月球的一次匆匆忙忙的探訪嗎?

  當然不會。近年來,美國、蘇聯、日本等都提出了進一步探測月球的設想。特別是美國,更是宣佈了重返月球,遠征火星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本世紀90年代建成永久性載人空間站;21世紀頭10年建成月球基地;2011年後開始從月球基地出發對火星進行載人飛行,於2016年至2020年登上火星。

  :

  一

  二

  科學手抄報花邊資料2:到月球上去旅行

  據說美國宇航局已經作出安排,將撥款1000億美元,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另一個天體——月球上興建一個供人居留的基地、興建月球基地的計劃將分階段進行:先是建立臨時基地,人數從十幾人增加到數十人,2007年建成中小型永久基地,人數增加到上百人;最後是在月球上建成一個能容納萬人的“月球城”,各種型別的生產、生活、娛樂設施日趨完備,物質產品自給自足有餘,還可以“出口”到地球。

  科學家們早就在研究保證人類在月球上生活、工作、居住所需的基本條件。我們知道,淡水和氧氣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許多科學家認為,月球沒有現成的水和空氣,但是那上面的土壤、岩石裡卻含有很多的氧。於是科學家設想要從中選出含氧的鐵礦物,用氫使它還原,氫氧結合即生成水。有了水,通電使水電解,得到的是氫氣和氧氣,氧氣經液化貯存,便可隨時向基地居民供應。最初用作還原劑的氫可從地球上運去,但生產水的工作開始以後,電解水獲得的氫就可以迴圈使用。

  月球基地還需要保證食物供應。科學家們已在空間站上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學試驗,培育出了100多種“太空植物”,包括小麥、玉米、大豆、西紅柿、蘿蔔、捲心菜等等,證明即使在太空失重的條件下,它們不僅可以活得很好,而且種子的發芽率高,生長更快,開花或抽穗時間更早。

  科學家們也對動物進行了試驗,人工繁殖了“太空蠅”、“太空蜂”、“太空鵪鶉”、“太空鼠”等等,證明失重並不影響新生命的誕生和成氏。月球上的能源問題更好解決。這裡無風無雨,終日陽光照射,而且沒有大氣的阻攔和吸收,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來滿足照明、採暖、供熱、發電的需要。當然,必要時還可以在月球上建立核電站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