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科學手抄報設計邊框

  科學總是革命的、非正統的;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學在睡大覺時才不如此。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我們愛科學手抄報資料1:別的星球會不會和地球碰撞

  有可能,如果地球同其他星球靠得很近,同時又是面對面運動的話,兩者發生碰撞是有可能的,在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和地球相撞的星體就是彗星和隕星。但是就現在來說不可能,因為地球所在的軌道相對安全,遠離小行星帶,其他星球也有不和地球衝突的軌道,除非有隕石。

  :

  一

  二

  我們愛科學手抄報資料2:太空生長晶體

  “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這過去是一種神話,人類用這句話來表達改造自然的決心。然而這類神話卻吸引了一批科學的探索者,為實現這種神話而獻身。他們企盼著能在失重和高潔淨的太空隨心所欲地產生各種效能優良的材料,特別是單晶材料。科學家們在1983年12月發射的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1號中,進行了製備單晶的實驗,把在地球上生長單晶體的裝置和方法,搬上太空實驗室並製造出半導體矽和半導體銻化鎵晶體,從而在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寫下了太空生長晶體的光輝一頁。

  在太空實驗室裡生長晶體,仍舊是採用地球上的矽單晶“區熔法”的生長裝置。其具體作法是:在一個密封爐體內,使用兩個作為加熱源的滷光燈,聚焦於雙橢圓爐體的共焦點上,形成一個熔區,熔區因加熱爐移動而移動。單晶矽的生長是用一定形狀的多晶矽棒作原料,在氬氣氛保護下通過摻硼工序逐步完成的。宇航員通過程式控制裝置自動調節滷光燈的功率。生長矽單晶時,滷光燈功率是200~800瓦特,晶體在生長過程中以8轉/分的速度旋轉。隨著爐體的移動,晶體以5毫米/分的速度慢慢生長,這次實驗的生長時間定為21分鐘。

  單晶矽和銻化鎵,在太空生長,記錄了世界材料製備步入太空的光輝一頁,是人類步入太空進行科學實驗的重要記載。而且,其資料完整,步驟清楚。當進行結果分析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太空生長晶體所呈現出的“生長條紋”與地球上生長晶體的條紋有明顯的不同。科學家們從這些科學記錄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和新理論。

  太空生長晶體的成功,給人類在宇宙生產裝置的研製和生產產品的設計方面提供了可能和重要依據,人類開發宇宙和移民太空已不是遙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