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讀書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片

  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善於在讀書中思考,善於在實踐中創新,培養讀書的成就感。你會做讀書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的圖片參考

>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參考圖***1***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參考圖***2***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參考圖***3***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參考圖***4***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參考圖***5***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參考圖***6***

  小學的讀書手抄報的資料參考

  一、關於讀書的名言

  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3***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4***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5***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6***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7***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8***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9***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10***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二、名人讀書故事·李四光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裡,後來都乘著雲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廟裡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一座破廟裡,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餬口。

  18***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裡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髮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麼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矇、早出息的希望。家裡雖然貧寒,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裡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裡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薰得人的鼻孔裡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薰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開啟自己的書包,卻先看油盞裡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裡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