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樂制度的影響

  西周王朝的統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用於管理國家,使人們在一種禮儀規範中遵循社會道德和秩序,維護社會人倫和諧。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禮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於人情而制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於將人類等同於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於社會的***。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天道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企及於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種儀式節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於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1.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孔子:“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把“禮”作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於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等級關係。 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範,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 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2.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精神和諧。“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 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雲:“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微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J沽卷之音矣。” 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

  3.二者關係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份L記·樂i改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在儒家的體系中得到規範。“禮”先“樂”後,禮是樂的基礎,樂為禮定,樂為禮用。不僅選用樂,要按禮的規定,評價樂,也要以禮為標準。*** 2***禮和樂不可偏廢,禮樂不潛越,平衡與調和,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是貴賤有序,樂是對禮的排程。

  儒家對禮樂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自周朝以後,歷史上每個朝代興起後都要有一番“制禮作樂”的活動,或者把前代流傳下來的禮樂加以改造,或者根據當時的需要制定新的禮樂,歷代史書裡面都有一部K}L樂志》。那麼,在周代“制禮作樂”至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再到以後每朝每代的“制禮作樂”,這中間明視訊記憶體在著一個斷層。是誰將這個斷層連線起來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貢獻者,儒家創立者孔子則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另一方面以禮樂為解說物件,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禮樂文明的現實意義

  傳統禮樂文明有助於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禮樂無常制”,應該與時俱進。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比如其中對中和之美的愛好,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對道器合一的嚮往,對人格尊嚴的歌頌,對社會和諧的規劃,對藝術目的的設計,對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傳統的禮樂文明,有許多值得當代人反思和學習的地方。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係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鑑的寶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