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成書法家

  陳維成先生號“偶悟齋主”,自幼喜愛書法。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慕晉行之神韻,仰唐楷之規模,極慮專精,心摹手追。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復將書法之道與多年研習太極拳之心得互參,積年偶悟頗多,結字筆法意蘊,漸成自家風格。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陳維成書法簡介

  陳維成先生號“偶悟齋主”,自幼喜愛書法。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慕晉行之神韻,仰唐楷之規模,極慮專精,心摹手追。有秉持恆之心,無間臨池之志。尤重晉二王及王珣諸帖、唐顏真卿書《顏勤禮碑》、唐鍾紹京《靈飛經》、孫過庭《書譜》、及元趙孟頫、李倜、當代啟功等諸家碑誌墨跡。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復將書法之道與多年研習太極拳之心得互參,積年偶悟頗多,結字筆法意蘊,漸成自家風格。其書兼具羲獻王珣之瀟灑、唐顏魯公之敦厚、員嶠真逸之倜儻、啟功大師之神俊,凜然有古名家風。其作品在國內各種書法展覽和比賽中屢次獲獎。陳先生多年來不倦追求書法的真美神韻和雅俗共賞之境界,主張書法作品要格調高雅,讓人看得懂、記得住、流連忘返,給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愉悅和理的感悟。現陳先生為 “陝藥促進會”書畫委員會特聘書法家、西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慈善書畫研究會會員、陝西省政府黃樓書畫會會員。

  初學書法選帖準則

  我喜歡上書法,是偶爾從爺爺的書架上翻到一本柳公權的《神策軍碑》,當時驚為天人,從此走上書法之路。但現在看來,這個開頭有點問題。實際結果是,我學了n年柳體,毫無成就。估計像我這樣的人,應該為數不少。所以現在我一看到孩子們還在學柳體作為書法入門,就忍不住搖頭嘆氣。

  無論老年還是兒童,很多人像我曾經那樣學書不得其門而入,重要原因是——選錯了入門字帖。

  一般的觀念認為,初學書法要選擇顏柳歐褚的楷書範本進行臨習。我們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學得很像,但這無助於他們實際書法水平的提升。因為現存唐楷範本,大多是碑刻拓片。碑刻拓片雖然好看,但是丟失了太多書寫過程的細節,而只剩下完成之後的造型。學習碑刻拓片的結果是,只看到最終的成果,而不理解這個形態的書寫過程。那麼臨得再像,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因為離開碑帖,自己仍然不會寫字。無他,不理解書寫生成過程的緣故。這就如同現在體委的太極拳比賽,樣子都很好看,實際上不堪一擊,因為不瞭解這些功架形成的內在原理。

  因此,我們建議,初學書法以臨習墨跡為宜。從墨跡中,我們才能通過書寫細節還原當初的書寫動作。掌握了這些動作,才是真正學會了書法。否則,記一肚子書法造型都是沒用的,到實戰的時候什麼都用不上。具體選哪個碑帖做初學,當然還要參考師承和自己的愛好,不過有如下幾個原則可以參考:1·當代人的別學;2·碑刻別學;3·正書別學;4·寫得好看的別學;5·元代以後的別學。嗯,剩下的也就沒啥了。原因略述如下:

  1、當代的不學:為什麼當代作品不可以作初學書的範本?並非貶低時人。主要是因為時代相近,容易得其造型,很快便能上手。如此以來,難免買櫝還珠,忽視其筆法。長此以往,終入邪路。而且,當代人離我們太近,還沒有經過時間洗刷,難免魚龍混雜,初學不宜分辨,所以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2、碑刻不要學:碑刻並非不可學,但那是對高手說的,你看王鐸臨的閣帖多精彩。因為對高手來說,你給他一塊骨頭,他就能把筋肉都還原出來,對於初學來說,要抓住筋,也就是發力的脈絡。你給初學一堆骨頭,他還給你一個骷髏,還是死的。

  3、正書別學:篆書、隸書和楷書,都是正書。初學不學正書,學草書啊?這個觀點看起來有點離經叛道。正書相當於什麼?相當於踢正步,好看啊。但你會教你們家孩子剛走路就踢正步嗎?還不是都從連滾帶爬、連跑帶摔開始?所以初學可以從不太嚴格的行書開始***千萬別學蘭亭序啊!***。好比漢簡啊,唐代寫經啊,唐人行書啊***包括日本三筆三跡都算唐人啦,因為那時候日本是唐朝的粉絲***,雖然看起來是接近正書,但裡面有很多清晰而規範的運筆牽絲痕跡,所以其實是行書。甚至學草書也成,不是讓初學寫自敘貼,而是說可以寫章草。寫章草的好處啊,說也說不完……

  4、寫得好看字帖的別學:王羲之、趙孟頫之流碰都別碰,貌似選帖的標準越來越離譜了。這好像是家長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選老公千萬不要找漂亮的啊!帥哥沒有一個好東西!其實孩子根本不聽的。如此怪異的標準原因何在呢?是這樣的:看起來很漂亮的字,容易使得初學者注意力集中於它的造型,而忽略它的筆法,也就是書寫方法。結果呢,字形學得幾分像,但筆法毫無進展。最終是臨帖是臨帖,創作是創作,沒有合為一體,那學習半天又是何苦呢?初學啊,要選個比較難看的古人墨跡,只有寫下來,才會發現它的內在動作的美感。依照內在的動作去書寫,會發現自己寫出來的字形竟然比字帖還好看,那就沒事偷著樂吧。

  5、元代以後的不學:元代以後有很多好作品,為什麼不學?是這樣的,有些人寫得很好,但不適合當老師。好比徐渭、八大之流,要是跟他們學,非得掉水溝裡去不可。元代以後的作品雖然精彩,但缺少古典書法的中庸氣質,有點現代藝術的“個性”風格。初學者以不留神,學了一堆個性回來,而沒有把握到老師的技術核心,那啥用也沒有,還不如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