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貢獻與成就

  楷書是我國書法字型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我國曆史上最出名的楷書書法家就是柳公權。他的楷書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那麼,關於柳公權的貢獻與成就,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公權的貢獻與成就,希望能幫到你。

  柳公權一生的楷書成就

  柳公權是楷書書體的總結者和創新家,他在研究和繼承鍾繇、王羲之等人楷書風格的基礎上,遍閱近代書法,學習顏真卿,溶匯自己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楷書,為後世百代楷模,成為“唐書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自唐代元和年間以後,柳公權聲譽日高。唐宣宗尤為珍愛柳公權的墨寶,曾召柳公權到殿前,由軍容使西門季玄捧著硯臺,樞密使崔巨源拿著筆,柳公權用真書在一張紙上寫了“衛夫人傳筆法於王右軍”十字;用行書在一張紙上寫了“永禪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書在一張紙上寫了“謂語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賞給他錦彩及瓶盤等銀器。又讓他自寫謝狀,不拘真書、草書。

  當時公卿大臣家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權親筆所書的碑文,人們會認為是不孝行為。而且柳公權聲譽遠播海外,外夷入貢時,都專門準備錢財來購買柳公權的書法。唐文宗曾稱讚其書法連鍾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過。

  今人學書入門,依然首選唐代顏、柳、歐、褚、虞等書法家,特別是柳公權所建立的一整套楷書的規範,今天仍然是人們學習的榜樣。柳公權在書法藝術的改革和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唐代書法發展進行總結,也為整個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柳公權的文化精神

  有人說,你寫的是柳宗元傳啊,我說是柳公權。往往咱們在書裡邊讀到柳宗元的詩比較多,在族譜裡的輩份是柳宗元把柳公權叫叔父,中間隔了若干代了,不是出五服的事。柳宗元的先祖在初唐曾做到了宰相,武則天時因為站錯了隊,罪名是搞陰謀判亂,被貶到南方一個叫艾州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清邁,最後也讓人追殺了。之後的多少柳氏先祖都翻不過身,一直到他爺手裡,在咱耀縣當了個縣官,比起榮耀的先祖中間隔了一百多年,與宰相天壤之別。柳宗元好不容易中了進士入了朝廷,結果因為劉柳革新被貶到柳州,當時也就四五十歲。柳公權開始仕途不濟,越老越值錢,還活了八十八歲,這個人是在官場上咋混過來的?性格即命運,需要探討他的性格。他伺候了七八代的皇帝,做侍書郎也罷,起居郎也罷,是不離左右。皇帝像走馬燈一樣,他仍然是他。也就是他沒有參與那些人事糾葛、陰謀、鉤心鬥角,只是把字教好,把詔書寫好,不說閒話。但同時也有點懦弱,他也參與過上疏,給皇上提意見,之後那些人流放的流放、死的死、殺的殺,他便退縮了。身為一個右拾遺,也就是拾遺補缺,當參謀,給皇上出主意。有的拾遺為了規勸皇帝別貪圖享受,老皇上還屍首未寒,新皇上就要帶一群宮女到驪山去玩。右拾遺柳公權跟幾個諫官勸皇帝不要去,把車擋住,有一個諫官趴到那磕頭,頭都磕的流血。皇帝讓把他拉開,讓他在旁邊磕死。柳公權一看,遇到這樣的皇帝,無濟於事,心知肚明也不說,內心有自己的文化立場,當然也可以叫自保。但他絕對不做那種你把我弄倒、我把你弄倒的事,今天你上來了把他流放了,他明天上來把你流放了,你把他殺了,後頭人把你殺了。柳公權是一個內斂的人,從來不參與這些事情,所以他才可能活到八十八歲,守住正氣,越老越值錢。當然仕途也是一碗飯,千里做官皆為稻糧謀,只是人生的一個途徑,把人生髮揮到最可靠的一個途徑。在這個遊戲規則裡,他感到不是那麼得意的時候,只好潛入到書法的海洋裡去,最後做出了劃時代的文化貢獻。

  柳家原這個地方我仔細去看過, 在華原縣以北。據明代《耀州志》,華原這個稱謂存在了三百多年,後來叫茂州,繼而改成耀縣,延續至今。柳家原三面臨溝,只有一個崾險通向外邊。看羋月傳就是這個樣子,從秦一直到隋唐,北方遊牧民族勢力非常強大,有寬闊的草原,可以在一夜之間從銀川那個地方,幾千幾萬匹馬不知不覺南下,就闖入長安城了。他們又不想在這住,不想要這個地方,只是搶些糧食、布匹、美女,把酒和美女一馱,往馬上一帶就北上了。為什麼秦代修長城?是抵禦遊牧民族的戰略需要,之後遊牧部落也慢慢融合到中原文化之中了。柳公權先祖到柳家原這個地方,地勢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再加上靠近官道,小路一直到了溝畔上也就到了路的末梢,隱藏在千溝萬壑之中,是相對比較安全。達則入朝當官,窮則退避田園,發達了做官,做不上官便回家種地,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人生道路的選擇。所以說,作為柳家原,是耕讀傳家的一個地方,娃們書唸的好到朝裡做官去,做的再好最終還得回來,把骨骸埋到這兒。做不了官那就種地,給國家納糧,吃飽喝足,世為農人好。做了大半輩子的官回到農村,過去小時候的玩伴人家日子也過得很好,有兒有女,窯洞收拾的乾淨,有吃有喝,活的還年長一點。有些人在外邊弄多大的事,回去那些人都不認你,在出頭弄啥哩,看那慫式子。價值標準不一樣,你認為你比普通人好,有權有錢,但弄不好的話腦袋掉了,進籠籠了,農民種了地,納了皇糧就沒事了。咱們經常會講到,解甲歸田的一個老者榮歸故里,住在一個驛站,這邊是年輕小夥準備上京考功名,說你娃算了吧,回去種地也是一輩子,人家說你在外面轉了一圈,官當夠了你回來了。人生的歷練和體悟,從境界上是不一樣的。華原柳,也就是前後延續了五百年,現在柳家原姓柳的都到哪裡去了?出去做官不回來了,柳家的人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灑遍了北國江南。包括現在的藍田,也說有柳公權墓和故居,可能是他的後世人遷移到那裡,或者說是柳公權有一個侄孫在那裡做過縣尉,後代便在那個地方了。就像孫思邈的孫家原也沒有姓孫的,司馬遷的故里也沒有姓司馬的,有姓馮、姓同的,政治上怕受司馬遷的牽連,就把司馬分開,馬字加二點姓馮,司字加一豎姓同。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整個一個柳氏家族也逃不脫時代風雲的洗練。

  柳宗元的父親柳鎮中了進士,在華原當過縣尉。進士是難中的,可能千分之一的錄取率,跟北大清華一樣。我在寫柳公權傳時,把華原這一百年間的史料翻了一遍,哪些人在這兒做過縣令,這些人的功過是非,追尋文化地域和文化環境的祕密,考究柳公權從幼年到老年周圍哪些東西會對他產生人格或文化的影響。當時有一個姓盧的縣令,因為公事把同鄉人姓齊的得罪了,他責備過這個心胸狹窄的下級,遭到設計陷害。後經複查認為盧縣令做過一些違規的事情,應免官並獲死罪。盧縣令申訴的狀子到了判官張鎰手裡,他有點憤憤不平,回到家就給母親說,依實情盧縣令可免於一死,但作為判官也有連帶責任,可能被貶官,給老母親帶來憂慮,怎麼做才能使你安心?母親說,我兒你的做法如果不負於道義,我就安心了。之後,判官張鎰減輕對盧縣令的處罰予以流放,同時張鎰也因過錯被貶為撫州司戶參軍,母親死後以盡孝聞名。後來張鎰因為公道正直,官階升到了平章事,相當於宰相。這件事對幼年柳公權有所影響,是文化環境影響了他對事物的判斷力。華原的又一個縣令顧繇,也惹了官司,此案牽扯到當時的宰相元載,其子元伯胡作非為,反而贏了官司。顧縣令的運氣沒有盧縣令好,少了貴人相助,被流放異鄉。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到了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元載因貪腐被朝廷所殺。當時柳公綽十二三歲,柳公權尚年幼,所聽到的周圍關於仕途、政治、人情世故的事情,對柳氏兄弟認識社會和人生是有影響的。京畿子弟與長安城,與唐代中央朝廷有人脈的一種瓜葛,而對柳公權、柳公綽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武元衡,是少年時代柳氏兄弟崇拜的一個人。武元衡是武則天的曾侄孫,是當時的狀元,在華原做過縣令。武元衡中狀元時,柳公權才六歲,當然二十多年後柳公權也中了狀元。在漫長的仕途之路上,武元衡是對柳公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武元衡中進士後,曾經在中央當過監察御史,後改做華原縣令,然而到任不久,因其縣難治,稱病去之。他看這個縣難治,離中央政權太近,人事複雜,就裝病回長安城去了。可見華原這個地方地氣比較硬,官也是很難當的。武元衡離任時,寫了一首《立秋華原南館別二客》,收入《全唐詩》,寫道:“風入泥陽池館秋,片雲孤鶴兩難留”。泥陽也是一種別稱,就是在秋天的時候,秋風蕭蕭,泥陽這麼一個賓館,天上飄著一朵朵雲彩,有孤獨的野鶴,誰能留住流雲呀,你看著它一會就不見了,說明這不是我待的地方。“明朝獨向青山郭,惟有蟬聲催白頭”。到了明天,我自己一個人面對著青山和郊野,一片秋天的蟬聲,春去秋來催白了頭,這是對於時光的感嘆。武元衡到了中央,才智過人,一年內連升三級,唐德宗感慨說:“這個人真有宰相的才能”。武則天,無字碑,女權主義,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女皇,不能去片面地理解一個歷史人物。武元衡是武家的後人,他的真才實學對於唐代是有貢獻的。武元衡後來成了柳家的好友,交集很深,後因朝廷與地方割據勢力的鬥爭,他屬於加強中央集權制的一方,得罪了地方割據勢力,在有一天上朝時,突然從路邊樹林中射過箭來,把他暗殺了。官僚機構抓了行凶的人,判處死刑,但真正的後臺在燕地,沒有得以追究。白居易對此上奏,表示非常不滿,但因政治派別和利益的不同,說白居易干涉了不屬於他職權範圍的案子,便被貶官為江州司馬。這其中,柳公權得到了哪些仕途與人生命運的經驗教訓呢?

  柳公權從小寫字,在新舊《唐書》之《柳公權傳》中記載,他幼年時就能捉筆寫字,涉入國學詩文很早。也有一些民間傳說,是經過上千年口口相傳下來的,代表了人們的一種願望。有一個傳說,柳公權的父親教兒子寫字,正寫字不見人了,和村上娃們在外面耍騎馬打仗。柳公權比較懦弱,人家壯實的夥伴騎在他身上,他四蹄蹬地把人家馱著。他爸說,咋養這麼個沒出息的兒子,就把他叫回來寫字。教訓兒子說,你爬著像個***讓人家騎到身上,沒出息,丟我人,好好寫字,我先教你怎麼寫人字。他爸從書房裡拿了一把劍,再拿了一把刀,往書案上一放,劍是第一筆,刀是第***,寫人就是一劍一刀,這才是人。活者劍,死者刀,鋒利有力,就像在石頭上刻出來的。所以最後柳公權的字為什麼有骨頭了,一筆一畫,寫就了他的人格精神境界。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是把人字寫好,不僅僅是寫一個漢字的人字,而是寫一種人格的人字,把人活得端端正正,站直了別趴下,別見了人點頭哈腰像哈巴***。要自尊自強自立,凡事媚上者必然欺下,這種人你就離遠點,不是正經人,不是好人。之後,柳公權成長為一個有骨氣的人。

  民間傳說,後來柳公權字寫得不錯了,就在村上評比看誰的字好。過來一個賣豆腐腦的老漢,柳公權有點得意,老叔你評價一下我這字寫的咋樣?老叔說,我是個賣豆腐腦的哪知道你字寫的咋樣,不過依我看,你這字跟我這豆腐腦一樣,軟皮塌水的。老漢挑著豆腐腦走了,說人家用腳都比你寫的好。用腳寫?柳公權一聽,這老漢咋罵我哩?老漢說,你去華原城一看就明白了。柳公權信以為真,還有用腳比我寫得好的人,我得去看看。這就讓他媽烙了些鍋盔,四十多里路趕到華原城裡,也就是現在的耀縣城,漆沮河匯流處,船形。雖然千多年來地面建築不斷變化,地理位置不會變,土地永遠不會變。他從西街到東街,最後看到一棵樹底下圍了一堆人,一個老漢在那兒寫字哩。周圍人叫好,牆上掛的旗旗上寫著“字畫湯”。這個人姓湯,兩個胳膊沒了,的確是用腳在寫字。現在西安城裡也可以看到用腳寫字的人,用腳指頭把筆一夾,腳比手還好使喚。因為要吃一碗飯,他必須有謀生的手段,所以他用的功夫比平常人要多一萬倍。柳公權從小也是看王羲之、顏真卿的字,一看這老漢的字的確比自己寫得好,就拜字畫湯為師,跟上這老漢學字。這也就是一種民間文化的力量。他後來一想,咱這有胳膊有腿的四肢健全的人,都比不上一個拿腳寫字的人,像農村人說的話,那你不死去你還活啥人呢?也就是一種骨氣吧。柳公權回去以後,就像傳說的他寫了多少墨水竟然把澇池也染黑了,那的確是下了硬功夫的。

  現在把字寫好的人,也許把聖教序、蘭亭序臨了三百遍,有人卻連三遍都沒有臨過,平常又不拿筆,偶遇機會就在紙上胡戳,哪也叫書法家?不要糟蹋這行當。悄悄地在屋裡好好練,把名帖臨上幾百遍,你寫出來的字才可能有點樣子。包括書法,任何文學的、文化的東西,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審美經驗,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米芾是這麼寫的,你寫的字是野路子,沒有規矩,或者說在帖裡邊找不到你這個字的寫法,你說那是個性,孤芳自賞,那只有你認,或巴結奉承你有權有錢的人認,論字只能是狗字。寫字是一個文雅的事情,如果像打拳一些扎胳膊踢腿,拿頭髮、手指頭甚至生殖器寫字,左手寫,顛倒寫,耍把戲哩。柳公權心正筆正,手洗淨,坐端了,正襟危坐,把筆拿起來,中鋒用筆,好好寫,再不敢胡弄。至於啥書法家協會啥主席啥理事一大堆的頭銜,或者與哪些名人交集,對你自己沒有用。沒有對書法的敬畏,沒有把功夫下到,到頭來白忙活。《柳公權傳》出版座談會上,雷珍民先生講了個例子,說藍田有一個人來找他,說是省上領導叫我來找你,我問找我來弄啥?我來給你說個事。啥事?說換屆的大事,書協新主席有人選了。誰?我麼。你?咱省會員沒有你麼。我啥都不是,省上領導說叫我弄你這事哩。不過我的頭銜是國際書協的副主席。我說,你趕緊避遠避遠!雷先生說的這種人,我在省文聯遇到幾個,書院門小店老闆拿個國際書協領導的證件,讓介紹他加入省書協。我說,你都是國際書協的人物了,還入省書協諞呀?所以要把書法作為學問,看字能賣錢,空手套白狼,投機鑽營,是對書法的不敬。柳公權人書俱老,國外使者給皇上送禮,還專門要給柳少師送一份買柳字,通過朝廷拿到字肯定是真的。老人去世,立碑不是柳字,被視為不孝。柳字的潤筆堪稱豐厚,他的管家不把自己當外人,隨便使用。柳公權也不在乎,後來丟了一個銀碗,家裡的丫環說沒見,他說那可能羽化成仙長翅膀飛了。可見他視錢財如糞土,這也體現了一種人格的境界。

  柳公權之所以成為柳公權,有咱華原這一塊地方的文化營養。他年輕時遊過廟灣鎮的三石山,現在叫大香山寺,是一種宗教文化,前後秦時宗教文化的一個標誌。隋以前,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隨著西方宗教的進入,尤其對經受幾百年戰亂時期的中國人破碎的心靈是一種撫慰。唐之後,佛教在中國與本土宗教融合共處,到唐武宗的時候施行滅佛。為什麼滅佛?因為整個寺廟成千上萬,一次性譴散幾十萬和尚、道士。香山在上個世紀初的時候,周圍的整個田地都是廟產,不給國家上稅,多少牛羊和糧食,劉志丹在香山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宗教一旦擴張到不利於國家利益的時候,就得巨集觀把控。都去吃齋唸佛,誰種地養活眾多善男信女?韓愈反對迎佛骨皇上要殺他的頭,經周圍人勸諫,把他流放到了南方。出了長安,浩嘆雲橫秦嶺家何在,他帶的十幾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商州了。我去過廣東韓公祠那個地方,可謂流芳百世。宗教作為安撫人們心靈的文化,講前世、來世、今世,叫你精神上有所寄託。死了不要緊,死了就上天了,是一個世界,是天堂,這就減少了對死亡的恐懼,睡一覺沒醒來就等於死了,你婆你爺你爸你媽早死了,可以去另外一個世界與親人團聚。這是人的一種信念,也是哄死人不償命。柳公權到了四十多歲前後,仕途不濟,慢慢對佛教有所理解,抄金剛經,上個世紀外國人在敦煌發現了柳公權書金剛經的拓片。他在二十到四十多歲一直到七十多歲都抄過金剛經,他有一種看淡人生、尊崇佛教的情結,一種綜合的多元的修為與修煉。你也可以想像,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他去朝藥王山廟會。孫思邈是一個道士,晚年隱居在這個地方,寫了千金方,你想這樣的高人肯定對少年柳公權是有重大影響的。柳公權生活的時代距孫思邈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他應該說是在藥王山這個地方,山間的石塔、石棺、石牌坊,尤其北魏、隋唐的一些摩崖造像藝術,肯定給他增加了重要的營養。華原方圓一帶,包括關莊的傅家原,傅玄家族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相繼有五代十二世四十多人為高官,青史留名。華原一帶的令狐家族,現在把狐字去了姓令,和山西令家在幾百幾千年前是一家。令狐德棻是一位曠世奇才,唐代進士中七人出自令狐家族,等於是北大博士生,進入社科院的。令狐垣曾經做過華原縣尉,後到祕書省,跟著皇帝寫玄宗實錄。令狐楚比柳公權大十歲,也是進士,令狐楚的二兒子叫令狐綯,比柳公權小十七歲,他們同朝為官,互有交往。柳氏家族中進士的有柳仲郢、柳玭,好幾位都是有很高學歷的。民間的野史,說柳公權和柳公綽倆人不是一個母親生的,是同父異母,說柳公權是他爸的小妾生的,而且說他媽以後改嫁,走的時候已經懷有身孕,她說我肚子裡還懷著一個宰相呢!有人推測說她肚子裡懷的就是令狐楚,此人果然做到宰相。這些野史姑且聽之,博得一笑,顯然屬於無稽之談。

  柳公權的兄長柳公綽十八九歲就考中進士,他到二十九歲才考上狀元,這中間十多年都幹啥去了?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周邊的歷史文化遺蹟肯定都走遍了。我想像他肯定到過黃堡,到我的老家,對耀州瓷瀏覽一番,到同官住了一夜,到姜女祠遊覽,可能也到了玉華宮,看到了安史之亂後破敗的景象,杜甫在那裡寫過詩。我想著他一個老考生,屢考屢敗,屢敗屢考,也可能中間幾年就不考了,他的目標很高,就像我兒子當初考清華,填三個志願都是清華、清華、清華,柳公權要弄就弄個狀元,其他的不在眼裡。唐朝考試製度相當嚴格,他所吃的苦在柳氏家訓裡有記載。柳公權的父親柳子溫受唐代科舉制度的迫使,對蒙童教育的家法非常之嚴厲,經常把苦蔘、黃蓮、熊膽磨成粉和成丸,每永夜習學含之,以致勤學。也就是說,把這些苦得要命的東西和成丸,瞌睡時吃一丸,精神就來了,繼續讀書。鄉下人經常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老爺、我爺經常說,披一張人皮難得很,前三十年好活,後三十年難活。科舉制度本身就是競爭機制,鞭策激勵子弟好好讀書,只有通過讀書這麼一個渠道,方能進入社會核心階層和上流社會圈子,這叫出人頭地。現在說這人有成就、有貢獻,是一個道理。

  柳公權的婚姻狀況如何,他娶的老婆叫啥名字,在史料中沒有找到。史書只記載他兒子叫柳宗憲,他孫子叫柳瑗,只有這兩個名字,我不是虛構寫小說,不去編造這些東西。我想象,二十歲就成人禮了,唐文宗時代,法律規定男十五歲、女十三歲就可以成婚。因為邊疆征戰頻繁,勞動力缺乏,國家對增添人口進行獎勵,婚齡很低。柳公權不可能十五歲結婚,二十歲是不是結婚了不知道,沒有記載。二十九歲才考中狀元,兒子柳宗憲哪一年出生不知道,也不能去編造。所以我就寫了一段,他可能是上藥王山的時候路上見到傅玄家族的某一個女子,或者家裡給他介紹了令狐家的一個女子,門當戶對,有可能到華原的田野上,半路碰到一個牧羊女村姑給他指路,最後談戀愛娶成老婆了。但村姑不可能,因為在唐代法律上有規定,叫良賤不同婚,社會等級非常嚴格。就是把她收來做個丫鬟、小妾,生的子女也叫做庶出,地位低下。究竟是和令狐、傅玄、孫思邈哪一家族的後代結親,不得而知。我推測他可能屬於晚婚,像白居易結婚時已經三十七歲。急的找媳婦幹啥,大男子只愁事不成,不愁娶不到老婆,事弄成了老婆自然就有了,事沒弄成娶下老婆日子過不前去,誰能看得起你?不愁無妻室,只怕事不成。郎才女貌,你看有本事的醜男娶的媳婦挺漂亮,你長得一表人才,沒有本事也就娶個醜老婆。為什麼良賤不通婚,是文化基因的影響所致。過去的地主人家種好、地好,找的老婆聰明,沒錢的人年齡大了,找個瓜瓜實實的老婆,生的娃基因不行,一代不如一代。張煒寫的《秋天的憤怒》,他爸過去給地主當長工,分田到戶了,他兒子又給地主的兒子打工。窮人富人,應追求社會的公平公正,只要勤勞都可以致富,懶漢二流子不勞而獲,整天等著扶貧不行。我在海南的時候去過黎族部落,政府送幾個豬娃讓他養,送樹苗讓他栽,結果到晚上他把樹苗一折,把豬娃烤的吃了。實質在於普及社會的文明程度,提高整個人群的素質,人家勞動致富有錢了你羨慕財富,本身說明他對社會有貢獻。當然,靠官商勾結、日鬼搗棒槌、非法謀利的土豪不在此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充分發揮人性自覺或自私的一面,不叫你幹活你爭著幹,能拿到錢想買的吃啥都行。你看人家的東西好得很就跑去搶,就把你關到籠籠裡去了。有人說仇官、仇富,你就是二流子,人家種的麥子長得好,你種的麥子草比麥還高,那你不窮死誰窮死?起碼得做到自食其力,才活得是一個人。

  柳公權留在書法史上的經典是心正筆正,瘦硬通神,人書俱老。他到了八十一歲的時候,乃君臣之首,一大早坐著馬車或騎著馬從南郊去上朝。元旦這天,比較冷,到了大明宮要上那個長長的御道,老人氣喘吁吁,上尊號時把“和武光孝”念成“光武和孝”,檢察官就把他的俸祿罰了一季。有人說,你老而不尊,八十有一了還賴著不走。他一輩子就犯了這一回錯,伺候了七八代皇帝,身邊的人被殺的、流放的何其多?柳老先生容易麼?從柳公權的人格看,他在仕途道路上盡善盡責,在不得勢的時候能在書法上做出成就。對於柳書的評價,我讀一段《柳公權傳》中的一小節,作為今天講座的結束語:

  中國書法史之所以叫顏筋柳骨,柳書不僅是一種書體的意義,更是一種文化的力量。他的生命情調是靜的,如同默默無言的故鄉土原,寂然守望的青山,少有喧譁的林中流泉。而他的靈魂,撞動著一代代漢字書寫愛好者的筆墨,像永遠也開不敗的花朵。正派,是柳書的品質,以不變應萬變,是多少時尚的變體花招都如同過眼煙雲。它是一種正美,不是邪美,是一種華美,不是醜陋之美。它是硬朗的美,不是柔軟之美,它是雄媚兼得之美,不是有陽無陰或者有陰無陽之美。它是站在前輩巨人的肩上體現個性的大美,不是無源之水的盲目張揚個性一味的孤芳自賞的私美。文如其人,書如其人,古來如此。

  柳公權的作品特色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學王羲之,後師顏真卿,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為之動容。宋代朱長文《墨池編》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