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尚小云是誰

  尚小云是公認為四大名旦之一,譽滿天下,是現代中國京劇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尚小云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尚小云的簡介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他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其代表總有《三孃教子》、《戰蒲關》、《秦良玉》等。

  尚小云的生平簡介

  因家道中落,尚小云年僅7歲時就投身梨園。1908年,他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花臉,後改旦角。1912年三樂社在廣和樓公演,尚小云的戲很受歡迎。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社,更名正樂社,演於民樂舞臺。1914年冬,尚小云與孫菊仙配《三孃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16歲出科後,他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孃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餘叔巖、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云出科前後,先後受教於張芷荃、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他的崑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尚小云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裡,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云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云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衝“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

  尚小云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云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佈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云舞臺藝術》,錄製《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

  尚小云的藝術特色

  鐵嗓鋼喉,高勁圓亮

  尚小云出科以後,先後從孫怡雲、張芷荃學戲,又得益於陳德霖。並從王瑤卿、路三寶學花旦戲,隨李壽山、陸金桂等學崑曲。所從師者,均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為文武昆亂不擋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戲最為觀眾認可,被公認為“青衣正宗”。

  尚小云天賦極佳。其嗓音寬亮,扮相俊美,身材適宜。尤以中氣充沛、調門高亢、久唱不衰為難能可貴。由於其聲高勁圓亮,以剛為主,很適宜傳統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劇青衣戲享名於時,故有“鐵嗓鋼喉”之譽。

  青衣一行,傳統上多演“貞節烈女”,其唱法不僅要求清亮嬌脆,還須有陽剛噴薄之音。自胡喜祿開創陰柔一路唱法以後,陽剛一路漸有不敵之勢。而孫怡雲、陳德霖等均準老派,以陽剛為勝。尤其是陳德霖,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優點,同時講究剛柔兼濟,開創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傳統,早期恪守傳統青衣“口緊字鬆”的唱法,其後受陳德霖影響,於剛健中輔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發音上抗下墜,對比鮮明,注重氣勢,給人縱橫捭闔、拔險攻堅的剛勁之美,傳統青衣“節節高”的唱法,在他能舉重若輕。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後來旦角每每減少詞句,有時還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詞。 如《玉堂春》,一般在“驚動鄉約和地保”後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卻接上“一旁又來了兩個官人,一個拉來一個扯”,然後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云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處,是並不致力於打破這些行當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個特殊環境下,都以不同的行當適應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後來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當規範,公主以旗裝花衫應工,而太后則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紅鬃烈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寶釧,在《大登殿》則演代戰,亦是青衣、花衫分明,決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云初學老生,繼之以武生、花臉,最後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時的基礎,後又有和楊小樓同班、同臺的經歷,體會極為深切。是以尚小云在其近六十年的舞臺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馳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圓場等,能越跑越圓,有前激後蕩之勢。起落準確,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現孟月華回家途中遇雨,泥濘難行,尚小云用了三個滑步:先是前栽,表現在泥濘中快行難以站穩;接著是後仰,腳下一滑,幾乎坐地;最後終於失去平衡,兩腿前伸從舞臺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緊緊相連,被稱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藝術中而有真實生活的感受,至今膾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獨樹一幟,最為人稱道。每舉手投足間,矯健非常。其《湘江會》、《戰金山》以及後來編演的《秦良玉》等戲的開打,在美觀中又別有一種威猛氣概。其扎靠戲,與楊小樓、錢金福等有同樣的優點:旗不亂、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劇武打表演中具有典範性。其晚年演出《雙陽公主》,在這些地方更顯老成典型。

  尚小云與楊小樓數度合作《湘江會》,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見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淨行及武生,站“大蹲襠式”,只是兩腿略拱的“女騎馬式”,蹲式幅度小,易搖晃或站不住。而尚小云在《湘江會》對槍打完“大掃琉璃燈”以後的掏翎挫腰騎馬式亮相,卻如錦?花墩,紋絲不動,極見精彩。

  《秦良玉》一劇,範寶亭飾闖塌天,被挑下馬後就地兩滾,動作飛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鑼鼓中立即將之刺死。這一身段不僅要快,還要分清一個在馬上,一個已墜馬,其間分寸頗難把握。而尚、範二人此處如驚蛇入壑,絲絲入扣,火熾而驚險。

  舞蹈是京劇旦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表演手段。尚小云在其新編劇中,也作了可貴的探索。如《紅綃》、《林四娘》中的劍舞,《婕妤當熊》中的扇舞,《雲?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創化用“蘇格蘭舞”及夏威夷“呼啦舞”,為拓展京劇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貢獻。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戲及喬裝戲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藝術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廟》黃天霸,按武生演法,一絲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樓耍刀》及《殺僧》兩場,酒氣燻蒸,滿面煞氣。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銳絕倫,縱身幾個“蹦子”,掄刀下劈,其氣勢之迅捷,便是一般專演小生者,亦要為之退避三舍。

  
歷史上尚小云的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