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創業街解讀

  中關村創業街,一個創業夢想家聚集的地方,在那裡,每天都有無數的創意產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中關村創業大街圓了多少創業夢

  一年、365天、8760個小時、525600分鐘……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時間表述,更是中關村創業大街走過的歷程。本週五,這條國內首個以“創業”為主題的街區將迎來一週歲生日。

  “以前,這裡一塊牌子掉下來砸到10個人,9個是大學生,現在9個是創業者。”Wifipix創始人閆文聞這樣形容中關村創業大街。

  “我喜歡這條街,這裡來來往往的人們,有的因為專案失敗了而垂頭喪氣、有的來推廣新專案振振有詞、有的千萬融資滿載而歸、有的努力堅守奔波疲憊。但是,無論怎樣,我想僅僅從這一條街上,你就能感受夢想的力量。”一位創業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眾創空間

  從創業大街走向全國

  “中關村創業大街就像是一個創業的天堂,有懂我們的創業孵化團隊、有大量的投資人、有眾多志趣相投的創業者、有低廉的創業成本……有著我們能想到的所有創業資源。”氪空間的首批入駐者—玩聚北京CEO鄭曉宇,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這一年感觸頗深。

  據瞭解,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氪空間”裡,初創團隊可免費獲得辦公場所、財務、法務等資源。在創業團隊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可以嫁接“36氪”媒體資源、融資渠道、專案展示平臺等。孵化時是免費的,牽線後成功融資的,氪空間才收取一定費用。36氪創始人劉成城說:“以免費且不佔股的模式開啟氪空間,實現孵化企業97%成功融資率,成長最快的企業一年內就完成了三輪融資。”

  “現在我們一個月能收到5000多個專案。”1988年出生的劉成城,正在逐步擴充套件36氪的內涵,“我們在做創業生態的服務平臺,其中有諸多頂級投資機構聯盟入駐的‘36氪融資’,中國最領先的‘科技新媒體36氪’,還有免費的創業起步空間‘氪空間’。現在,在經歷了一年模式探索和運營後,36氪開啟了‘氪空間×10計劃’,將把‘氪空間’鋪到全國十大創業城市。這樣一來,就能幫到更多的創業者了”。

  在北京商報記者看來,中關村創業大街對創業者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除了越來越完善的創業空間,在這裡,資金、人才、創意、技術、政策等要素高度集聚,一場關於創業的化學反應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連續創業

  從車庫咖啡到YOU+

  在窗外梧桐花的清香中醒來,從容地洗漱、吃早飯,不需要著急忙慌穿戴整齊直奔公交地鐵站,你只需隨意套上一件休閒服踱步下樓,就能跟團隊的同事們在一樓公共辦公區一起攻堅研發新產品。思路需要拓展時,你可以隨時跟同住一個社群的其他創業團隊交流、取經。下午跟蔡文勝、戴志康等著名投資人在客廳裡溝通專案進展,晚上還能同一撥人在這個院子裡一起吃烤串、喝啤酒。

  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對這樣的生活是不是無限神往?

  在蘇州橋附近的三義廟街2號院,這樣的場景正在上演。走過一幅幾人高的巨幅塗鴉和金屬搭建的充滿未來科技感的走廊,三棟灰黃相間的六層樓坐落眼前。這裡,就是YOU+創業社群總部蘇州橋店。

  “改變年輕創業者的生活方式”—這是四年前創立全國首個創業咖啡“車庫咖啡”後,蘇菂再次投入YOU+專案“再創業”的目標。

  “一名創業者,在距離咖啡館20分鐘步行距離的洗浴城大廳裡,一睡就是一年多。”在車庫咖啡接觸了上千個創業團隊,蘇菂對創業者孟德的經歷難以釋懷。

  因為找房租房太麻煩,孟德在一家洗浴中心花5000元辦了一張會員卡,以平均每天不到30元的代價睡了一年的大廳沙發。那裡除了睡覺,還能洗浴、吃早餐和宵夜,算下來十分划算。白天在車庫咖啡辦公,到了晚上,那間24小時不打烊的洗浴中心大廳,成了孟德每天辛勞工作後短暫的落腳地。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創業者身上上演。有些人晚上不得不加班加點,“補”回往返交通所耽誤的時間。

  創業苦,但創業者的日子一定要過得如此漂泊無助嗎?將原有職工宿舍、工廠用地租下來改頭換面,改造成創業公寓,成了蘇菂等人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我要讓創業者住在一起,打造一個創業者之家。”

  蘇菂是為創業者服務的人,同時他也是在中關村創業大街起家,又在這裡長大的創業者。

  創業團隊

  從走出去變引進來

  日前,“Unicorn Camp”獨角獸創業營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正式啟動。創業營第一期開營,現場首次參與專案路演的創業者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德國、印度、韓國、澳大利亞等十餘個國家,專案超過20個。其中,超過一半專案的創業者希望能夠藉此平臺落地中國。

  “黑客帝國”裡的基努·裡維斯的“超強大腦”也許並不屬於少數派。Kadoh技術源於美國加州領先的聲學神經訓練方式,獨到的碎片音教程,既可以讓嬰幼兒成為明日的多語言之星,又可以讓更多的專業人士成為“超人”。Kadoh團隊吸引了斯坦福、加州大學專家組,輕鬆獲得矽谷150萬美元,現正“覬覦”中國市場。

  面對中國市場潛力的誘惑,雖然競爭慘烈,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創業者想要在中國市場上一試身手。但是他們的專案在中國常常遭遇“水土不服”。

  Plug &Play 創始人Rahim Amidi說:“大多數國外的創業公司很難在中國贏得客戶,因為他們未能深入瞭解中國市場情況。我建議他們應該沉下來,首先花上一段時間找到適合的本土合作伙伴,測試市場,學會融入這個國家和文化。”

  “中關村創業大街是距離中國創業文化最近的地方。”亞傑商會祕書長郭基梅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創業營正在探索一條融入本土化的發展路徑。比如國外創業者的專案創意很好,想落地中國,可能會出現融入難的問題。亞傑商會就會打造一個服務平臺,是資源和要素的整合平臺。我們會為創業者圍繞資本、媒體、培訓等眾多方面提供資源”。

  當一批批創業團隊拿到融資走出中關村創業大街,到全國各地或是到國外發展的同時,一批批海外創業團隊正快速走進中關村創業大街,藉助這個平臺進入中國市場。可以預見,當越來越多的不分國籍的創業者到中關村創業,中關村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中關村核心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長萍表示,我們的工作就是繼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立體式、充滿生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使中關村核心區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服務升級

  從創業一條街到創業生態圈

  一年來,中關村創業大街已孵化創業企業超過400家,其中獲得融資的企業超過200家,平均每家企業融資500萬元,融資總額超過10億元。中關村創業大街正成為全國創業的一個風向標。

  海淀區代區長於軍說:“眾創空間是一種新模式,體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的氛圍。”

  昨日,北京商報記者再次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十幾場活動把創業大街搞得熱氣騰騰。創業會客廳門前,一些人出出進進,看得出來,很多人是第一次走進這裡,問問情況、取些資料。有的也許就是要看看來過的“創業會客廳”都有啥。

  今年以來,中關村創業大街進一步強化了創業公共服務,下大力氣打造“創業會客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這裡是 “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集合了創業政務服務、專業服務、政策服務、創新展示等功能,特別是“一站式服務大廳”,不僅提供快捷註冊、政務服務及大學生創業服務,還提供創業投融資、第三方專業服務、創新展示平臺、政策諮詢和申報服務,以及創業服務集中展示等。目前,這裡已引進政府相關部門機構、投融資機構、專業服務機構超過60家,作為海淀區首批“多證聯辦”試點服務視窗已經為53家創業企業提供了服務。

  一站式創業服務大廳,極大地方便了創業者創新創業。他們只要來到“會客廳”,就有60多個專業部門、機構提供方方面面的創業服務,一條龍式的辦理相關手續、4個工作日就可以領到“四證一書”。在各項政策上得到全方位的支援。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表示,創業社群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起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模式。為青年創業者提供了辦公、居住、學習、交流、娛樂等全方位服務,極大提高了創業效率,降低了創業門檻。在創業社群裡,創業者不僅思想碰撞及合作交流更加便利,同時可以迅速找到人才、技術、資本、資訊和專業服務,提高了創業成功率,形成了自身的創業生態圈。

  案例2:中關村的創業咖啡冷了嗎?誰說的!

  傳統電子大賣場的印記正在消退,“雙創”正在成為中關村的“新名片”。毫無疑問,海淀西大街,這條不足200米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的座標中心。火熱的投資熱情和湧動的創業孵化器同樣在向北延伸——上地的創業園和咖啡館擠滿了創業者鮮活的面孔,這裡已經並且還在孕育著越來越多的獨角獸企業。從創業大街到上地,外賣小哥忙碌的身影,寫字樓飛漲的租金,都在為中關村的新符號塗抹色彩。

  咖啡冷了嗎?

  你好,創業大街

  不足200米長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塞滿了五湖四海的創業者,那些創業明星故事激勵著他們。

  3月的車庫咖啡已經恢復了滿員的狀態,這裡彷彿置身大學自習室和網咖的混合空間,一水兒的長寬桌擺著,插線板從室內天花板上垂落下來。年輕的面孔是主力軍,他們幾乎人手一臺電腦,有的在安靜地做事,有的在談笑風生。

  “從2014年6月開街,從最初的10家機構到如今的 40家,創業大街已經形成完整的創業生態圈,創業機構、創業者/團隊、小微企業在這裡都能快速找到資源。”海置科創董事長姚巨集波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這種發展速度超出預期。

  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僅一年半時間,卻展現出超大的能量:入駐40家海內外創業服務機構、700多個入孵創業團隊、2500多家合作投資機構,融資額達18.75億元人民幣。在這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夜成名的故事。

  在姚巨集波看來,這條街正形成一種創業文化。“這條街既是一條商業街,也是示範街,我們更看重的是它是創業文化街。它的精髓是鼓勵創新的精神。”

  誰說咖啡涼了!

  在一杯咖啡、一個創業機會的誘惑下,創業咖啡儼然成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重要符號。

  上月底,一個莫須有的“倒閉”帽子扣下來,讓拓荒族咖啡經受了一場無妄之災。拓荒族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仍然正常營業,並且正在計劃引入商務代理業務。不過,該事件引發了業界關於資本寒冬下“咖啡冷了”的熱烈討論。

  事實上,創業大街的咖啡館日益枝繁葉茂,甚至有了更多的爭奇鬥豔。創業大街最北邊的“投資家”咖啡館,據說是一幫域名投資者搞起來的。財大氣粗的京東JD+奶茶館人氣十足。主打文藝範的言幾又,主體是書店,兼賣各種酷玩,附帶一個咖啡館。3W咖啡沒有放棄網際網路的圈子,還衍生出深耕網際網路公司招聘的領軍企業拉勾網。許單單表示他們曾一度忽視了咖啡,後來吸取教訓,重新做好了咖啡。

  在姚巨集波看來,咖啡不存在涼熱的問題。創業大街從最初的熱捧到大家逐漸更懂這件事,肯定是有過程的。在他看來,不管是政府,運營方,還是投資者,創業者,現在都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專案對接更佳精準,它形成的產值和效果比原先撒網式的更好。”

  在他看來,中關村現在的名片是創新驅動發展。中關村正在成為一個創新的高地。

  他們眼裡的中關村變遷標

  第六次創業的中關村土著:

  喜歡這裡的氛圍,很美式,很開放

  在車庫咖啡見到關毅然時,他正在電腦前碼字。跟其他的桌子不同,“課餘時光”的標牌很醒目地豎起。作為一個常駐團隊,關毅然進入車庫剛剛3個月時間,對他來說這是新鮮而充實的一段時光。

  創業的沃土很多,為什麼會選擇在車庫咖啡。“我是中關村土著民。”關毅然從小學開始便在這一帶廝混。“我上小學的時候,中關村一小後面是一片特別爛的斜街。”有時候,他會穿過賣盜版盤的小店到圖書城附近的小餐館覓食。中學時候正值中關村賣場興起,四通、中海、海龍都是關毅然的樂園,每天放學後就在這裡逛,慢慢成了電腦高手,沒少幫同學攢電腦,現在在科貿還有自己的櫃檯。“攢電腦剛開始很賺錢,現在連科貿都很少有DIY了,大家都轉向企業服務。”

  如今中關村賣場在向創業創新中心轉型,對這片土地有著獨特情結的關毅然,在創業風口上也回到中關村再次起航。

  跟其他創業者一樣,每天一早關毅然會出現在車庫咖啡,他的工作很龐雜——開發產品,洽談合作。在這個開放的空間裡,還要經常被靠譜和不靠譜的人“打擾”。

  “喜歡這裡的氛圍,很美式,很開放。”這算是關毅然第六次創業,從大學畢業開始他就不停折騰,這一次他把目標放在教育行業。經常會有人靠上來聊天,這位1986年出生的北京小夥兒已經能相當熟練且沉穩地應對。

  其實,五年前他就來過車庫咖啡,當時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還是海淀圖書城,車庫是最早的一家咖啡館。

  “二手挖掘機”的傳奇故事依然在這裡流傳,但隨便一個專案就能拿錢的火爆已經過去。關毅然對於融資顯得很保守。“錢只是一類資源,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關毅然表示,不會拿不成型的專案來騙投資人的錢。“我們很快就會盈利。”

  課餘時光是一個面向大學生的服務平臺,關毅然和他的團隊希望能為學生們帶來快樂和成長,獲得綜合能力和自我價值的提高,甚至協助和推動國內教育體制改革。

  3W咖啡創始人許單單:

  創業咖啡溫度正相宜

  見許單單一面很難,這位3W咖啡的創始人在中關村創業的6年裡,已經從一個網際網路分析師變身網際網路圈的風雲人物。

  “2011年3W咖啡館在北京成立,當時由於經營不利,我們曾經一度遇到斷水斷電的窘境。與那時候相比,現在的3W在各方面都超出預期。”回憶起當年創立3W咖啡時,許單單感觸良多。3W咖啡館誕生在立方庭大廈,2013年才搬到現在的位置,面積從之前的200平方米擴張到2000平方米。

  在許單單看來,自1990年代以來,中關村就是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創業者心中的理想地,這裡聚集著網際網路行業的人才、資本、政策等優勢資源。最初3W希望為網際網路人士提供一個線下交流溝通的場所,因此中關村是最合適的選址。

  而隨著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立,其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創業生態吸引了更多的投資人和創業團隊,3W也順勢進入。在中關村業態的快速迭代升級中,3W踏準了節奏。

  現在的3W已不僅僅是一家咖啡館,它還涵蓋了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創業培訓等業務,並且走出了中關村。3W孵化的“拉勾網”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垂直招聘平臺。2015年5月,在視察中關村創業大街時,專門來到3W咖啡參觀。

  在雙創的政策紅利大潮中,各地創業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創業咖啡是否涼了”的話題引起業界討論。“我並不這樣認為。”許單單表示,春節後上班至今,3W咖啡館平均每天訂單數為200至250單,每天下午1點到4點,客座率常常接近100%。“有一些創業咖啡館倒掉了,但這正是行業自我優化的良性體現。”

  “對於創業,我最深的感受是:沒有對錯,只有節奏。”許單單總結說,第一步像瞎子走路,不斷摸索、探方向;第二步像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第三步像孕婦難產,痛苦做抉擇;第四步像驢友口渴,創業融資只求快,不求多;第五步像張三丰打拳,更多的是在平衡各方面資源。他告誡創業者們,創業是個艱苦的過程,創業成功是低概率事件,不要輕易開始,也不要輕易放棄。

  這些年,目睹中關村的鉅變,海龍、e世界等大賣場改頭換面,海淀圖書大街升級為創業大街,許單單說,“我希望未來的中關村是智慧的、人性的、經濟的、理想的。”

  案例3:“創業之美”走進中關村創業大街

  3月10日,一群創業者和準創業者們齊聚中關村創業大街,聆聽由全國婦聯宣傳部和北京市婦聯主辦的全國三八紅旗手走進中關村創業大街專場活動暨“創業之美:女性創業沙龍”活動。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領投中國投資人中心董事長、君紫資本合夥人兼董事長、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秦君,以“放下,再出發”為主題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和人生感悟。

  北京市婦聯副主席周志軍與秦君圍繞女性創業的優勢和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秦君,自2000年起投身科技園區的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工作,致力於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搭建、創新資源的整合。2016年1月,秦君由北京市婦聯推薦並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同月,她辭去清控科創董事長職務,創辦君紫資本,從事天使母基金和硬科技領域的天使投資,開始了全新的創業旅程。

  此次活動以北京市婦聯副主席周志軍和秦君對話的方式進行,氣氛輕鬆活潑。“2000年開始從事科技服務業的初衷是什麼?”“在清控科創取得驕人成績,你的人生也光芒四射的時候,為什麼要選擇放下,以一位創業者的身份重新出發?”“君紫資本的下一步目標是什麼?”……隨著周志軍問題的丟擲,秦君的人生歷程一一展現,並不時贏得聽眾的掌聲和讚歎聲。

  “女性創業者可能面臨哪些困難?”“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對於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秦君也敞開心扉,暢談自己的心路歷程,讓現場的人感受到一個成功者背後的故事。一位前來參加活動的女性創業者告訴記者:“這是我近期聽到的最有誠意、最有收穫的一次講座!”

  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參與者不僅有女性,也吸引了不少男性創業者。 人民網 鮑聰穎攝

  記者瞭解到,本次活動作為全國婦聯組織的全國三八紅旗手巡講活動之一,與北京市婦聯“創業之美:女性創業沙龍”品牌活動相結合,旨在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發揮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示範帶頭作用,帶動更多女性在實現自我價值。

  據悉,今年北京市婦女國際交流中心將繼續開展女大學生創業競賽等活動,幫扶女性創業,力圖將更多的女性帶入到創業大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