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盧梭是誰

  盧梭是法國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教育家盧梭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家盧梭的簡介

  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傑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著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訊》等多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社會契約論》、《論科學與藝術》。

  盧梭的生平簡介

  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後第十天,母親因產後失調,於7月7日逝世。10歲那年,他的父親因和當時日內瓦共和國的“小議會”的一個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國陸軍,並和小議會裡的人有密切的聯絡***的先生髮生了爭執,最終盧梭的父親在捍衛正義與向黑惡勢力屈服之間毅然選擇了前者,在法院下達的緝拿通知下憤然地離開了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盧梭。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沒有得到他的任何訊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書卻讀了不少,他父親將他送去當學徒,先跟一個公證人,再跟一個鏤刻匠,後來受不了苛待盧梭,十六歲時他就逃離日內瓦去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滿16歲的盧梭,隻身離開日內瓦。盧梭長年做臨時工,他默默無聞,到處謀生,漂泊四方。他有過幾起羅曼趣事,其中包括與旅館女僕黛萊絲·瓦瑟的風流韻事,他倆有5個孩子,盧梭把所有這五個孩子都送進了一家育嬰堂***他最終到了56歲時才與黛萊絲結婚***。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們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僕瓦瑟在布戈市結婚,此前他們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恰與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

  盧梭的教育思想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迴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迴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的歷史評價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雖然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家有幾位是盧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開始與其他人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盧梭反對伏爾泰在日內瓦建立一家劇院的計劃,指出劇院是所傷風敗俗的學校,結果他同伏爾泰反目。此外盧梭基本上屬於情感主義,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762年,盧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論著《愛彌爾》一書出版,遭到法國當局的通緝。他一生的最後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慘痛苦中度過的,1778年7月2日於法國埃及邁農維爾與世長辭,享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