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列斯特條約

  佈列斯特和約,全稱《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蘇俄政府與德國及其同盟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佈列斯特***簽訂的和約。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內容

  和約由14條正文、5個附件和7項補充條約組成。主要內容有:

  ①締約雙方宣佈停戰。

  ②俄軍全面復員,在簽訂普遍性和約之前,俄軍艦駛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裝。

  ③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

  ④在締結普遍性和約和俄軍全面復員之前,德國將繼續佔領德軍於和約簽訂前夕在上述地區以東所佔領的地方。

  ⑤俄軍立即撤出阿爾達罕、卡爾斯和巴統地區***該地區實際由土耳其兼併***。

  ⑥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

  ⑦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⑧德國承諾不干涉蘇俄內政,不從芬蘭方面進攻俄國。

  說明:這個苛刻的和約,不僅使蘇俄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佔領區有佔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的來龍去脈

  起因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由於原來俄國屬於協約國一方而與同盟國處於交戰狀態,為了退出戰爭,新成立不久的蘇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便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

  經過

  1917年12月3日,談判開始,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區域性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這引起了布林什維克黨內嚴重的分歧。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援列寧;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援布哈林;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援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1918年1月24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通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1月30日,佈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覆電堅持: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宣告,率團離開佈列斯特。結果,德國開始對蘇俄大舉進攻。

  2月18日,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的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被以6:7的票數否決。隨後,中央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援列寧,會議結果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在得到通知後任沒有停止進攻,並於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蘇俄黨中央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發生動搖。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通過。

  結果

  2月24日,蘇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談判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

  3月3日,佈列斯特和約正式簽訂。按照合約,蘇俄割讓323萬平方公里領土,賠款60億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員的職務。但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

  德國戰敗後,於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蘇俄政府立即於11月12日宣佈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1922年,蘇聯與德國魏瑪政府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兩國藉此宣佈放棄在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

  意義

  一般認為,這是蘇俄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國際間的矛盾,使新生的蘇俄政府有了鞏固政權的時間,為此後維護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由於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寧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