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秦朝創立了從朝廷到縣、鄉的文書檔案官員制度,建立了保障文書載體安全、內容真實完整的法律體系,又打造了保障文書暢通無阻的運轉機制今天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秦滅六國之戰

  秦王政在即位的第九年***公元前238 年***“加冠、帶劍”, 即加冕親政。這年他22 歲,要親自過問朝政。親政的當年,就平定了嫪毐集團的叛亂。次年,又解除了呂不韋的相權,不久又迫其自殺。這樣,就清除了他親自過問大政的障礙。秦王政親政後,加緊從事掃滅六國的鬥爭。他採納尉繚的建議,用金錢收買諸侯國的權臣,“以亂其謀”。這一手段,確實有用,像齊國的相國後勝,因“多受秦間金”,而不修戰備,也不助五國攻秦,所以秦得以從容滅他國。趙國的郭開為趙王遷寵臣,受秦賄賂,誣陷大將李牧、司馬尚,此二人在對秦戰爭中,雖勝還被加以謀反罪被殺或免職,結果秦國輕易把趙滅掉。秦王政所用的另一手,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手段,還是靠強大的軍事 力量,對東方這批苟延殘喘的國家,進行掃滅。秦王政依靠先輩***也包括呂不韋在內***培植起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他親政後的短短17年中,就把東方六國掃滅,完成了統一的大業。

  二:荊軻刺秦王

  秦王 嬴政重用 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 燕國和 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燕國的 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嬴政決心兼併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趙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jiǎn***佔領了趙國都城 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要他去刺殺秦王。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 涿縣一帶***。還有秦國 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 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十二歲時便殺過人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三:修築靈渠

  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境內。 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陡河。開鑿於西元前214年***秦***。橫亙湘、桂邊境的南嶺山勢散亂,湘江、灕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興安城附近分水嶺為一列土嶺,寬300?500公尺,相對高度20?30公尺,兩河水位相差不到6公尺。 靈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興安城東南龍王廟山下呈「人」字形,左為大天平石堤,伸向東岸與北渠口相接;右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與南渠口相接。鏵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銳削如鏵犁。鏵嘴將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開,三分入漓,七分歸湘。天平石堤頂部低於兩側河岸,枯水季節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開鑿的運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興安城中,經始安水、靈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築壩斷流,又在湘江故道北開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靈渠主體工程,總長34公里***包括始安水-靈河段***陡門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設施,相當現代的船閘,主要建於河道較淺水流較急的地方。據記載明、清兩代仍有陡門30多處。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終點至興安縣城上水門東岸,長2公里。靈渠的修建,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過很大促進作用。湘、桂間鐵路和公路建成後,靈渠已被改造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 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全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洩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於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蹟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線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後,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