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侂冑北伐金朝的歷史事件

  宋朝南渡後,朝廷始終存在抗金派和投降派兩股勢力的明爭暗鬥。自從孝宗“隆興和議”之後幾十年,再無人公開提及北伐之事。但是韓侂冑卻是堅定的抗金派。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韓侂冑北伐金朝的背景

  韓侂冑執政,宋光宗朝被排斥的主戰官員,再被起用。陳賈任兵部侍郎。吳挺子吳曦回四川,任四川宣撫副使。家居的辛棄疾也又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在寧宗、韓侂冑決策伐金的過程中,辛棄疾起了重要的作用。

  辛棄疾在一一九六年自上饒遷居鉛山縣。朱熹曾為辛棄疾的齋室寫了題詞:“克己復禮,夙興夜寐”。朱熹在死前幾個月,還又寫信給辛棄疾,勸他“克己復禮”。但是,家居的辛棄疾卻是胸懷壯志,時刻以北上抗金為念。他同友人慨嘆壯志難酬,作《鷓鴣天》詞,歷述他自壯年渡江以來的抱負:“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音摻chān***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音促cù整飭***銀胡***音錄lù箭室***,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金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時,金朝統治下的北方各族,正在陸續發動戰爭,在金朝的北邊騷擾。各族人民的反金起義,也在各處興起。金朝統治者日益陷於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困居鉛山的辛棄疾,隨時在密切注視金國內部的動向。他被寧宗、韓侂冑再度起用後,一二〇四年,到臨安面見寧宗,力陳“金國必亂必亡”,請委付元老大臣,“預為應變計”,準備出兵北伐。宋、金邊境的漢人這時不斷有人,‘跳河子”,越境投宋,報告金國困於北方戰事和人民飢困的情況。駐守安豐軍的官員,也奏報淮北流民請求渡過淮河,投附宋朝。開禧元年***一二〇五年***改元,一個進士廷對,也上言“乘機以定中原”。本來準備北伐的寧宗、韓侂冑,得到辛棄疾等人的建言,在朝野抗金聲中,決意發兵了。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冑加封平章軍國事,總攬軍政大權,下令各軍密作行軍的準備,出朝廷封樁庫金萬兩作軍需。命吳曦練兵西蜀,趙淳、皇甫斌準備出兵取唐鄧。殿前副都指揮使郭倪指揮渡淮。

  韓侂冑北伐金朝的經過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郭倪派武義大夫畢再遇***岳飛部將畢進子***、鎮江都統陳孝慶定期進兵,奪取泗州。金兵閉城備戰。畢再遇建議提前一日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陳孝慶領兵假攻西城。畢再遇自東城殺入,金兵敗潰。畢再遇樹起大將旗,喊話說:“我大宋畢也,中原遺民可速降”。城中漢官出降。宋軍收復泗州。郭倪來勞軍,授畢再遇刺史官。畢再遇說:“國家河南八十一州,現在攻下泗州兩城就得一刺史,以後還怎麼賞官?”辭官不受。陳孝慶繼續進兵,攻下虹縣。江州統制許進攻下新息縣。光州民間武裝攻下褒信縣。宋軍出兵得勝,形勢大好。五月間,韓侂冑請寧宗正式下詔,出兵北伐。

  伐金詔下,群情振奮,上下沸騰了。辛棄疾作詞讚頌韓侂冑:“君不見,韓獻子,晉,趙孤存。千載傳忠獻***韓琦諡***,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號稱“小李白”的詩人陸游,曾在四川軍中“幹辦公事”***官名***。孝宗朝被召見,多次上書建策北伐,移都建康。光宗朝,曾作詩慨嘆:“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韓侂冑初執政,在山陰家居的陸游寄予很大期望:“吾儕雖益老,忠義傳子孫,徵遼詔倘下,從我屬橐鞬***音高尖gāo jiān***。”朝廷果然下詔伐金,詩人大為激動了。八十二歲的陸游作詩言志,表示還要走上戰場。“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辛棄疾、陸游的壯麗詩篇,也正是曲折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振奮情景。

  韓侂冑出兵伐金,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準備卻很不足。符離敗後,多年沒有作戰,如象辛棄疾這樣堅持抗戰的將領,抗金投宋四十三年,也已是六十五歲的高齡。“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後來有人評論辛棄疾時慨嘆說,孝宗時未能出兵中原,“機會一差,至於開禧,則向之文武名臣欲盡,而公亦老矣!”辛棄疾朝見決策伐金後,到鎮江府駐守。韓侂冑推薦他的老師陳自強作相***1200年京鏜死***,引用舊日的僚屬蘇師旦為樞密院都承旨,輔佐指揮軍事。決策出兵前,寧宗、韓侂冑解除偽學逆黨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員,爭取他們一致對外,但其中的某些人並不真誠合作。韓侂冑擬用廣帥薛叔似去前線統帥淮西軍兵,薛叔似不赴任。又命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守金陵,許及之也不出守。調任光宗時派往四川的丘崈為江淮宣撫使,丘崈辭不受命。將帥乏人,寧宗下詔:朝內外舉薦將帥邊守。鄧友龍曾出使金朝,說金朝內部困弱,主張北伐,用為兩淮宣撫使。程鬆為四川宣撫使,吳曦仍為副使。伐金的主力軍分佈在江淮、四川兩翼。

  韓侂冑部署北伐時,宋軍中已出了內奸。早在寧宗下詔伐金前一月,吳曦已在四川裡通金朝,圖謀叛變割據。派遣門客去金軍,密約獻出關外階、成、和、鳳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吳曦在金兵臨江時,按兵不動,使金軍東下,無西顧之憂,密許吳曦作蜀王。韓侂冑日夜盼望四川進兵,陸游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金蒲察貞領兵攻破和尚原,守將王喜力戰。吳曦下令撤退,宋軍敗潰。金兵入城。吳曦焚河池,退軍青野。興元都統制毋丘思***毋音貫guan***領重兵守關。金兵到關,吳曦下令撤防。毋丘思孤軍不敵,金軍陷關。開禧元年120年底,吳曦祕密接受金朝的詔書、金印,作蜀王,示意程鬆離去。程鬆兼程逃出陝西。吳曦叛變,宋軍伐金的部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金軍有吳曦在四川作內奸,得以集中兵力到東線作戰。宋郭倪軍駐揚州,派遣郭倬、李汝翼會師攻取宿韓侂冑北伐圖州,被金兵打敗,退至蘄州。建康都統李爽攻壽州,也戰敗。皇甫斌又敗於唐州。江州都統王大節攻取蔡州,不下。只有畢再遇一軍繼續獲勝。開禧二年***1206年***六月,韓侂冑因出兵無功,罷免指揮軍事的蘇師旦和鄧友龍,又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用葉適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丘崈受命上任,就放棄已佔領的泗州,退軍盱眙,說是可以保全淮東兵力。宋軍退守,金軍分九道進兵。戰爭形勢,由宋軍北伐變為金軍南侵了。十一月,丘崈任籤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兵馬。金完顏綱軍陷光化、棗陽、江陵,又攻破信陽、襄陽、隨州,進圍德安府。僕散揆軍偷渡淮水,宋兵大敗,金軍進圍和州。紇石烈子仁攻陷滁州、真州。淮西縣鎮,都被金軍佔領。開禧二年***1206年***底,金軍又祕密派人去見丘崈,示意講和。丘崈密送金使北歸。從此,丘崈多次遣使與金軍談和,暫行停戰。

  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冑日益陷於孤立了。開禧三年***1207年***正月,罷免丘崈,改命張巖督視江淮兵馬。韓侂冑自出家財二十萬,補助軍需。又派遣使臣方信孺到開封同金朝談判。

  這時,四川的形勢是:叛徒吳曦在開禧三年正月,公然建行宮,稱蜀王,置百官,請金兵進入鳳州,獻出四郡,並準備削髮***改女真辮髮***向金稱臣。長期以來堅持抗戰的四川軍民,對吳曦的叛賣,展開了強烈的反抗。吳曦召用大安軍楊震仲。楊震仲拒不附逆,服毒藥自殺。陳鹹剃去頭髮,拒絕向金朝臣服。史次秦自己弄瞎了眼睛,拒不作官。一些官員也都棄官而去。隨軍轉運使安丙卻受偽命,作了吳曦的丞相長史。監興州合江倉楊巨源和吳曦的部將張林、朱邦寧、義士來福等相聯絡,策劃討伐吳曦。楊巨源去找安丙說:“先生做逆賊的丞相長史麼?”安丙見勢不妙,號哭說:“我沒有兵將,不能奮起。必得有豪傑才能滅掉此賊。”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結合兵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李彪等數十人,也在計劃殺吳曦。楊巨源與李好義等商議,殺吳曦後,得有個“威望者鎮撫”,準備推安丙出來主事。楊君玉等偽造皇帝詔書,命安丙為招撫使,誅反賊吳曦。李好義等七十多人闖入偽宮,宣讀詔書,兵士都散去。李貴當場斬吳曦。吳曦稱王四十一天,受到了應得的懲處!

  誅滅叛徒,大快人心。軍民抗金情緒,極為高漲。韓侂冑得知吳曦叛變,曾密寫帛書給安丙說:“如能殺曦報國,以明本心,即當不次推賞。”帛書未到,安丙已奏報吳曦誅滅。韓侂冑即任安丙為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被殺,金朝大為沮喪,又無戰備。楊巨源、李好義等請乘勢收復四州。李好義出兵,一舉收復西和州。張林、李簡收復成州。劉昌國收復階州,張翼收復鳳州。孫忠銳收復大散關。李好義進兵至獨頭嶺,會合當地民兵夾攻金軍。金軍大敗。宋兵七日到西和,所向無敵。金將完顏欽逃走。李好義整軍入城,軍民歡呼。李好義又請乘勝進取秦隴,以牽制侵淮的金軍。安丙不許,士氣大受挫折。大散關又被金兵奪去。

  安丙不許乘勝北伐,卻在宋軍內部自相殘殺。安丙與孫忠銳不和,命楊巨源伏兵殺孫忠銳。吳曦原部將王喜指使黨羽劉昌國在酒中放毒藥,害死李好義。安丙又誣指楊巨源謀亂,把他下獄害死,假說是自盡,報給朝廷。抗金將士,無不憤慨。由下級軍官和民眾武裝發展起來的大好形勢,又被安丙等斷送了。

  這時的金朝,正如辛棄疾所判斷的,處在“必亂必亡”的前夕。只是由於宋朝出了叛徒和內部的不和,部署失宜,才使金兵得以侵入淮南;但金朝實際上已不再有繼續作戰的能力,只是對宋朝威脅、訛詐。宋使方信孺到金,金朝先把他下獄,虛聲恫嚇。九月初,方信孺帶回完顏宗浩給張巖的覆信,說若稱臣,以江淮之間取中劃界。若稱子,以長江為界。斬元謀奸臣***指韓侂冑等***,函首以獻,增加歲幣,出犒師銀,方可議和。韓侂冑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寧宗下詔,招募新兵,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代蘇師旦***指揮軍事。六十八歲的辛棄疾這時得病家居,任命下達後,還沒有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韓侂冑籌畫再戰,朝中主降的官員大肆活動。史浩在光宗朝病死,子史彌遠這時任禮部侍郎,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慶元六年***1200年***韓皇后死,嘉泰二年***1202年***,寧宗立楊氏為後,韓侂冑曾持異議。楊後對韓侂冑深懷仇怨,在政治上則和兄楊次山一起,主張妥協、投降。史彌遠祕密上書,請殺韓侂冑。楊後又叫皇子詢***原名。音眼yǎn***上書,說韓侂冑再啟兵端,於國家不利。寧宗不理。楊後、楊次山和史彌遠祕密勾結,陰謀對韓侂冑暗下毒手。他們指使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韓侂冑上朝時,突然襲擊,把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害死。事後才奏報給寧宗。韓侂冑被暗殺,軍政大權全歸楊後、史彌遠所操縱。隨後,又把蘇師旦處死。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把韓侂冑、蘇師旦的頭割下,派使臣王柟***音南nán***送到金朝,並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佔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議”。當時太學生作詩諷刺說:“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仇共戴天。”又說:“歲幣頓增三百萬”,“莫遣當年寇準知”。北宋時,寇準堅持抵禦遼朝,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敬重。史彌遠謀殺韓侂冑,屈膝投敵,完全是秦檜一類的投降派!

  韓侂冑北伐金朝的結果和影響

  韓侂冑執政前後十四年,權勢顯赫,曾與趙汝愚一黨相互傾軋,最後適應朝野抗金的要求,發動北伐戰爭,由於堅持抗敵,遭受投降派的殺害而犧牲。但因韓侂冑反道學,長期遭到程、朱門徒的咒罵。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學傳》崇程朱,又依南宋《國史》立《奸臣傳》,不列入史彌遠,反而將韓侂冑與秦檜並列,辱罵他是“奸惡”,完全顛倒了歷史的是非。後世史家立論,或沿襲舊說,也不免有失公允。現代史學家范文瀾稱韓侂冑為南宋的名相。

的人還看

1.中國歷史事件

2.古代不可思議歷史事件

3.古代中國歷史事件

4.中國古代著名歷史故事

5.秦朝重大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