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發生的歷史事件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

  1: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此即金匱之盟的來歷。《宋史》——《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直至今世,懷疑和相信兩派學人爭論不休,尚無定論。

  2: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燕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3:狸貓換太子

  關於宋仁宗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據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劉德妃的宮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後,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親加撫養,後來在年幼時即繼了皇位。這樣,劉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於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劉太后垂簾聽政。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后之威也不敢說。但劉太后仁慈厚道,當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時,劉太后將其由宮女晉升為宸妃。後來李氏病故,劉太后還以皇后之禮給予厚葬,這對一位宮女出身的人來說,也是備極哀榮了。過了若干年,劉太后逝世後,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劉後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靈柩尚在,於是仁宗親看開啟宸妃之棺察視。宸妃遺體由於有水銀保護,故其膚色就像活人一般,並非被人害死模樣。再看她的冠服,確如皇后。這就證明當初宸妃確實因病而死,劉太后也確實將宸妃按皇后禮安葬。仁宗看到這一切,感慨地說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劉妃、李妃確有其人,但其事絕非傳說的那樣。

  4:熙寧變法

  英宗死後,他的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此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加之神宗與王安石之間的矛盾加深,新法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