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穿的鞋子叫什麼名字

  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創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人把鞋子叫什麼名字,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人把鞋子叫什麼名字

  履———是漢以後鞋的總稱。秦朝時期,古代稱鞋為屨,履為動詞,是“踐”、“踩”或“著鞋”的意思。  屐──種鞋底裝有雙齒的鞋子,它主要是用木料為主,稱木屐。據說,南朝詩人謝靈運還創造了一種登山旅遊時穿用的木屐,鞋底有齒。可以在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後齒,以便保持人體平衡。  舄──古代一種加有木底的鞋子,在古代的諸鞋中,以舄為貴,舄的穿著只限於朝勤、祭祀時穿用,而履隨時可用。舄是雙底,木製或注蠟,以防潮溼。  靴──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原為北方遊牧民族穿用,多為皮革製成。我國在三千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現。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靴才開始流入中原。  旗鞋──俗稱“花盆底鞋”。是清代滿族旗人婦女穿的一種高底鞋,鞋子為木底,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通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

  古代人穿鞋不分左右腳嗎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之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在古代,還有人也因左腳畸長而出名,如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記其“長左”。

  因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製鞋用的鞋楦只有一隻。其實,鞋子不分左右國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時間,出現於1818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於1876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製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裡,兩隻鞋必須一模一樣,兩隻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隻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於有些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關係複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人鞋頭都有高高的“鞋翹”

  古人雖討厭鴛鴦鞋,但不討厭鴛鴦。鴛鴦被視為“愛情鳥”,在鞋上繡鴛鴦一類飛禽圖案做裝飾的現象並不鮮見。特別是漢唐以後,婦女常用鴛鴦圖案裝飾鞋履,成為潮流。唐代詩人令狐楚在《雜曲歌辭·遠別離》一詩裡即說:“玳織鴛鴦履,金裝翡翠簾。”這裡的“鴛鴦履”並非顏色不一的鴛鴦鞋,而是一種做工精細、在鞋頭繡有鴛鴦的精美女鞋。除了繡鴛鴦,還有的在鞋頭上繡鳳頭、雀頭、伏鳩等圖案,相應稱為“鳳頭履”、“雀頭履”、“伏鳩頭”等。這些鞋的共同特徵是鞋尖翹起,古人稱之為“鞋翹”。

  鞋翹設計雖然不是中國獨有,卻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鞋翹設計早在上古時已出現,到漢代出現了革命性的履頭絇分歧設計,即所謂“歧頭履”。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都曾出土過雙尖翹頭的歧頭履。此後,即便是草麻質地的鞋子也會設計出高頭鞋翹。隋唐時期,女鞋的款式變化主要在鞋頭上,或圓或方或尖,或分為數瓣,或增至數層,但均是高頭鞋翹設計。

  鞋翹的設計相當講究,如較為高檔的高頭雲舄,以白布為鞋,青布作高,挽雲頭鞋面,以青布作條左右分置,每邊橫過六條,象徵十二月。

  即使五代以後出現了“三寸金蓮”,即裹腳女性所穿的尖頭小鞋,也沒有放棄鞋翹設計。古人為何在意鞋翹?裡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翹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易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實際上,鞋翹設計還包含古人樸素的良好願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步步高昇”?還有,鞋翹設計和古屋頂上翹的建築設計實系一個理念,使鞋子輕盈風格變得突出。

  古代窮人借衣服穿並不少見,但鮮見的是“借鞋”,即所謂“借衣不借鞋”。這是因為鞋子太便宜,草、麻都可以用來做鞋,沒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別稱叫“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