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穿的衣服叫什麼

  中國古代一直是禮儀之邦,古人對服飾的不同部份有相關的名稱,不同身份、社會地位的人的著裝也有區別,漸漸地,人們就用一些服飾的名詞代替各種社會身份的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原始社會服飾***公元前21世紀之前***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製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發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服裝形式發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複,並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在紡織品出現之後,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祖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衣料用色厚重。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體衣是古人衣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 分,主要分為上衣、下裳兩大類。上衣一般 由領、衣襟、後身、衣袖、腰帶等部分構成, 指上身所穿的深衣、袍、裘、衫、襦、襖、半臂 等;下裳是下身所穿的裙、褲等,其中的裙 在上古時期男女都穿,但之後男子所穿的 裙子慢慢地演變成了褲子,裙也就僅僅指 女子所穿的服飾了。首先,我們先來看上衣,它主要有以下 七種。一是深衣: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 “士”階層以上的人的常服,也是普通百姓的 禮服。其特點為上衣和下裳相連,衣襟右掩, 下襬不開衩,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垂及踝 部。困其前後深長,故稱深衣。二是裘:皮衣,毛向外。國君或貴族穿 狐皮的裘要罩上與狐毛顏色相宜的裼衣。 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所以不加裼。三是袍:直裾深衣進一步發展成為袍,袍也 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

  古代“袍” 有兩種,一種稱“繭”,是以新絲棉絮衣裡;另 一種稱“褒”,以敗棉絮衣裡。從東漢起及至 宋、明,上至帝王、下到百官,其朝服都是袍 服。四是衫:這是在漢魏時出現的一種新式服裝,其特點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領為主,它 則以直襟為主;袍的袖子呈圚弧形,它則呈 垂直形;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則非常寬 敞;袍多采用雙層,它則為單層。五是襦:東漢後穿“襦”者大都為婦女。 它既可用做襯衣,又可穿出在外,其形制有 長短、單夾,夾襦里加絮,則成了短襖。唐代 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婦女的便服一 直是襦。六是襖:一種比襦長比袍短的上衣,綴 有襯裡,所以也被稱為“夾襖”。若在其中納 入棉絮,則稱“棉襖”。它大約在魏晉南北朝 時出現,宋代以後廣為流行,到了清代,則 成了士庶婦女的主要便裝。七是半臂: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 頭***套在長袖衣衫外面。衣袖之長為長袖衣 的一半,所以被稱為“半臂”。然後,我們再來看下裳,它主要有以下 兩種。一是裙:裙為古代女子的主要著裝,始 於周文王時期。至秦朝,裙的穿著範圍有所 擴大。到漢代,女子著裙已較為普遍,從此成為古代婦女的主要著裝。二是褲:原稱為“緒”或“袴”,是人們下 身所穿的主要服飾。原來的褲子只有兩個褲 管,沒有前後襠;大約戰國以後,才出現了連 襠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