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婚俗禮儀有哪些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仡佬族婚俗禮儀

  訂婚的“雞卦酒”

  仡佬族人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新娘敲掉牙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此外仡佬族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

  把門枋

  “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3]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仡佬族概況

  仡佬族散居貴州、雲南、廣西及越南等地,被後來民族如漢族等稱為“仡佬”,“老戶”,“土人”,“土蠻”等。居住地降水豐富,氣候溫暖,適合開展農業等多種經營活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型別。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語音特點上接近苗語,但同源詞接近壯侗語,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仡佬族與苗族長達1000多年的交流歷史造成的。仡佬語過去被認為屬漢藏語系,國外也有人認為屬於澳泰語系,而且從仡佬語獨立的數詞系統來看,應是澳泰語系裡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過去無定論,但目前國內國際普遍認為屬於壯侗語族,構成一獨立的語支仡央語支。壯侗語族的歸屬,國內一般認為屬於漢藏語系,國外也有認為其是獨立語系或澳泰語系的。也只有少數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語。

  仡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由口傳文學***如古歌***傳承。已經出版了仡佬語注音和漢語對照的《敘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徵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鬥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仡佬族的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 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係。“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 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係。唐 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係。“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 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係。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定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絡逐漸密切。漢族 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裡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 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佈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