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湯陰婚俗禮儀有哪些

  清代的湯陰姑娘在出嫁之前,要在家裡學習針線活兒,有這樣一句俗話:“姑娘巧不巧,剪個窗花繡荷包。”姑娘如果不具備這兩種技藝,就很難找到如意的婆家。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清代湯陰婚俗禮儀

  清代湯陰的擇美標準講究“三小”,所謂“三小”就是“口小”、“手小”、“腳小”,由此會使人聯想到一個古老的歌謠:“櫻桃口、扎花手、三寸金蓮扭著走”。這歌謠裡即含有舊時人們的愚昧觀念,同時也含有人們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俗話說:“一家女兒百家求”,姑娘長大了到了出閣的年齡,便有媒婆找上門來,舊時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大家閨秀找的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小家碧玉配的是書香門第的秀才,然後將兩人的生辰八字,讓算命先生一算,不相沖、不相剋,這門親事就算成了。沒有人管你是否情投意合,是否兩情相悅,只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合法的婚姻,婚後的生活是否幸福,你也沒得選擇,一女不嫁二夫,只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扁擔扛著走。

  如果雙方父母都滿意的話,男方要選擇時間到女方家“道喜”,“道喜”就是訂婚,男方要給女家送“催嫁衣”,也稱“三朝衣”,這是姑娘過門頭三天穿用的,在這三套嫁衣裡,必須有一套是大紅色的,因為紅色是吉祥之色,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隨後男方獻上彩禮,選個黃道吉日,就要娶親了。

  我想大家在電影、電視上都看到過舊時的結婚場面,前邊有吹鼓手鳴樂開道,兩旁有黃落傘、金瓜、玉斧、朝天登威風凜凜。姑娘出嫁時穿戴的是鳳冠霞帔,乘坐的是五鶴朝天的“鳳輦”花轎,這個習俗是從南宋開始的,至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在封建王朝,帝王、后妃為了顯示他們至高無上的身份地位,他們乘坐的轎,尊稱為“鳳輦”,他們出行的儀仗叫“鑾駕”,即使官居極品,也嚴格禁止濫用皇家服飾,否則便有殺身之禍。有一齣戲叫“打鑾駕”,說的是西宮娘娘為了阻止包拯下陳州,借用了正宮娘娘的鑾駕,結果被包拯識破,砸了她的鑾駕。西宮娘娘雖然深受皇帝寵愛,也敢怒不敢言,因為她不夠級別使用整副鑾駕。那麼姑娘出嫁,為什麼竟能享受“鳳輦”和“半副鑾駕”這樣的殊容呢?這裡還有個傳說故事。

  清代湯陰婚俗湯陰傳說故事

  相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大舉進攻,宋高宗趙構棄城匆匆南逃,來到一個叫高橋的村莊,當時他已經筋疲力盡,走投無路了,後邊又有追兵追趕,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看到晒穀場上坐著一個年輕姑娘,他便上前求救,那姑娘急中生智,把趙構藏在反扣的空竹籮內,然後自己坐在上面,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一針一線的納鞋底,當金兵追到喝問時,姑娘用手朝城東方向一指,金兵匆匆的走了,趙構得救後,向姑娘說明自己是當今的皇上,並許諾回朝以後一定要用“鳳輦”和“鑾駕”來迎她進宮,以報答救命之恩。可是姑娘的母親卻不願女兒進宮,便帶著女兒悄悄的離開了村莊。半年以後,趙構派人來接姑娘進宮,卻不見了人影,只好傳旨今後女子出嫁,可以破格使用“半副鑾駕”的禮儀,穿戴鳳冠霞帔,乘坐五鶴朝天的八抬“鳳輦”花轎,於是,這個習俗便一直延續到解放初。

  姑娘出嫁前要進行“除臉”,也叫“淨面”,就是用細細的繩線把姑娘臉上的汗毛絞掉。湯陰民間把沒有出嫁的姑娘叫“黃毛丫頭”,把臉上的汗毛除去了,黃毛丫頭的時代也隨之結束,標誌著她已經長大成人了。姑娘臨上轎前還要例行“上頭”儀式,就是把做姑娘時的大辮子盤成髮髻。上頭時,還有人給她唱:“一梳金、二梳銀,早生貴子一大群”的上頭歌。不過,在提倡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今天,真的生上一大群,不也成了“超生游擊隊”了嗎?姑娘上轎前的鞋子也是有講究的,按過去的說法:“要穿紅鞋、扎藍花,出了門,就當家”。而如今的姑娘未進門就已當了家,但在封建禮教禁錮下的清代,媳婦要當家,必須要等兒子長大了,當了婆婆才可能實現。現代人形容自己苦盡甘來的時候,還經常會說“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

  姑娘出嫁時的伴娘必須是兒女雙全,而且是夫妻和睦的,伴娘要有左右逢源和隨機應變的本事。新娘下了花轎以後,腳不能著地,要用大紅氈子鋪地,叫“倒氈”,就是用兩塊氈子倒著鋪,新娘子走過這一塊,拿起來再鋪到前面,這樣依次類推,一直鋪到廳堂口。如果沒有氈子的話,就用一把椅子把新娘抬到廳堂,然後新娘和新郎一起從門前的馬鞍上跨過,這時,伴娘口中還唸唸有詞:“新人跨馬鞍,一世得平安”。

  在廳堂正中,大紅的喜字高高的懸掛著,婚聯彩帳屏列在左右,民間樂師操琴弄笙,奏起歡快的迎親曲。在天地桌上放著五種用具“鬥、尺、秤、杼和銅鏡”,那麼大家不妨來猜猜看,這些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呢?這銅鏡是用來辟邪的,而鬥、尺、秤、杼,則有“稱心如意”和“豐衣足食”的意思,秤還有一種“秤天地良心的說法”,最早的秤是使用的十三兩,代表北斗七星和南北六星,以後又使用十六兩秤,加上了“福、祿、壽”三星,是說做生意的人要憑天地良心,少給人家一兩,要折他一兩的福,少給人家二兩,要折他二兩的祿,如果少給人家三兩的話,就要折他的陽壽了。

  拜天地的儀式由儐相主持,莊重老誠的儐相斜掛佩紅,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手牽連理繡球的新郎風流倜儻,鳳冠霞帔的新娘丰姿優雅,在親棚好友的簇擁下,進入洞房。

  在洞房裡,新郎用尺子挑去新娘的紅蓋頭,然後,三姑六婆過來評價新娘的相貌,這時,有人端來一碗帶棗的麵疙瘩湯,新娘準備喝的時候,賀喜的人們便打趣兒的喊到:“吃個棗兒,生個小兒,吃個麵疙瘩,生上一撲拉。”鬧房也隨之開始了。

  嫂子拿著掃炕的笤帚來掃床,“掃掃床,一掃掃個狀元郎,狀元他爹,狀元他娘,狀元的大娘來掃床”。然後把被子鋪開,撒上一把芝麻,表示生個男孩兒,然後再鋪上一層被子,撒上紅棗、花生、蓮子,象徵早生貴子的意思。新娘從荷包裡拿出一些碎銀子,表示感謝。

  這時,小姑子提這一個便桶進來,“小姑子提盆兒,閨女小子一大群兒。”

  嫂子、小姑子,一聲聲祝福的話語都希望新娘能早生貴子,看來呀,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是古代婦女的主要任務。

  有的地方不僅鬧新娘,而且還要耍公婆,儀式結束以後,賓客入席,公婆出來敬酒,便被大家團團圍住,人們用早以準備好的硃紅或者鍋底的黑灰,往公婆臉上抹,公婆只能躲,不能發脾氣,直到被抹成大花臉之後,才肯罷休。如果還不盡興,就要篩夯了,兩個人架胳膊,兩個人提腿,把公婆架起來,繞著院子轉圈圈,然後在門檻上墩兩墩,公婆又踢又叫,逗的大家鬨堂大笑,看來呀,當新娘難,當公婆也不容易啊!

  至此,一個熱鬧非凡、喜慶吉祥的婚禮,在歡聲笑語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