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飲食禮儀思想根源

  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往往從商周時期民間及上層社會的飲食方式談起。原因就在於商周是中國古代文明大廈建設的時期,中華文明的主體組成部門即是在這一時期奠基的。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依古文獻載,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漸以具體的禮節儀文積澱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權設計中,禮儀制度使社會各階級、各團體“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進而成為統治者治理天下的要領與手段。

  周代是一個禮樂發達的社會,所有的運動都必須納入禮的規模之內,以禮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在種種禮儀制度中,飲食禮儀制度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鄉飲酒有飲食、鄉射少不了飲食、尊老養老、祭掃、敬神、居喪、婚嫁更無不以飲食為其主要內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種種禮制都與飲食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絡。又由於禮儀制度的制定為上層社會所決定,因此中國古代的飲食禮儀帶上了品級性、家族性、神賜性和禮儀性四大特點。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特點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政治性

  把飲食與政治聯絡起來,是中國古代奇特的飲食理念。自古認為治理國家與飲食烹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國烹小鮮”。意思就是說治理大國要十分小心謹慎,如同烹飪小魚那樣不行隨便攪動之。

  飲食與政治的聯絡還體現在為官者與民眾在飲食上的差異,為官者稱為“肉食者”,平民為“蔬食者”、“藿食者”。勤學——從政——肉食這樣的社會思想和教育看法正是在這樣的配景下發生的。

  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中,飲食因為所處職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差異,貴族們的鐘鼎而食與庶民的食不果腹這樣的差異,也是由於統治者職位高下不等使得財富佔有的多寡差異而造成的。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神賜性

  社會對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滿敬畏,遇到重大節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過祭祀到達禳災賜福的目的。同時周人認為他們日常所食之物乃神靈所賜,吃掉祭品則是分享神靈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後要舉行宴會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工具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門窗戶牖,甚至作為炊具的灶自己也成為灶神。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憑據世人的尺度分出崎嶇貴賤,這即是大祀、中祀和小祀。差異品級的神享受差異尺度的供奉。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家族性

  古代祭祀運動大多數情況下又是家族成員配合加入的。所以在祭祀運動之後的宴會中體現了周代食品的神賜性、宴飲的家族性的飲食特點。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為家訓的訓條,教導子謹遵守。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禮儀性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在禮樂方面體現出一種文質彬彬、寓教於樂的文化模式。先秦《禮記·曲禮》上對飲食禮儀已有了很是嚴格的要求:

  “毋摶飯”,不要把飯搓成飯糰,然後狼吞虎嚥大口吃,這樣做有爭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湯,有菜的羹湯應用筷子夾食;

  “毋放飯”,不要把手中的飯再放回盤碗中,以免給人以不潔的感受;

  “毋流歠”,不要喝得滿嘴淋漓,給人以饞相;

  “毋吒飯”,用飯時不要嘖嘖做聲,發出唏唏的響聲;

  “毋絮羹”,客人不要當著主人的面和諧羹湯,似乎自己的烹調武藝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齒”,不要當眾剔牙,顯得不雅觀,須待飯後再剔;

  “毋齧骨”,不要太過地啃骨頭,給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獲”,不要專挑自己喜歡吃的那一種食物,這樣做會顯得有些自私;

  “毋揚飯”,不要因為貪圖吃得快一些,就去揚著熱飯,以散去熱氣,這樣做顯得心急;

  “毋歠醢”,不要喝醬汁,使人覺得你沒見過世面;

  “飯黍毋以箸”,吃黍米飯不要用筷子,而須用專用匙,以免給人喙食之感;

  “毋反魚肉”,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盤碗裡,應當接著吃完,以示衛生,吃時應少取,不夠再取;

  “毋投與狗骨”,不要把肉骨頭投給狗,以免主人誤以為他舉辦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和諧羹湯,主人就要致歉,說烹調得欠好,請包容;

  “客歠醢,主人辭以窶”,如果客人喝了醬汁,主人也要致歉,說菜餚乏味;

  “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煮過的肉可用牙齒咬斷,乾肉則不要用牙去咬,須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塊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這樣會塞滿口腔,呈狼吞虎嚥狀;

  “共食不飽”,即同別人一道用飯,不要吃得過飽,要注意文明和謙讓;

  “當食不嘆。”用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行哀嘆。

  “共飯不擇手”,即同別人一起用飯時,要檢查手的清潔,把手洗潔淨後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進餐完後,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著醃漬物的盤子,交給旁邊的僕役,主人則隨著起身,請客人不要收拾,然後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國古代傳統飲食禮儀品級性、家族性、神賜性和禮儀性等四大特點,在種種場所的飲食中都有所體現,而飲食的這些特點可以說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特點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