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怎麼種植

  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有時只有扁平的葉狀體,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不過苔蘚要怎麼種植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苔蘚的種植方法

  苔蘚常採用營養繁殖,但也可在培養基上進行孢子繁殖。進行營養繁殖時常用以下3種方法:

  穴栽:五六株栽一穴,間隔一定距離種植在平整的地面上。

  片植:將苔蘚一片片鋪設在預先平整好的土地上,稍作鎮壓,適量淋水,使之與土表緊密相連。

  斷莖:苔蘚再生力很強,將苔蘚切成細段,均勻地散佈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再覆上一層細土即可生長。

  苔蘚剛栽植時競爭能力很低,其他高等植物容易侵入,因此,剛栽植時應加強除草。當苔蘚植物密被基質表面後,雜草就幾乎不能侵入。苔蘚植物對空氣溼度要求較嚴格,在管理中要採用一些噴灌或噴霧裝置來適當調節空氣溼度,以利於苔蘚生長。大多數苔蘚植物適於偏酸性的土壤,可以採用泥炭土作為酸性基質。

  苔蘚的代表植物

  泥炭蘚屬

  泥炭蘚屬***Sphagnum***是泥炭蘚目的植物。泥炭蘚目中只有泥炭蘚科***Sphagnaceae***1科。

  泥炭蘚屬是水溼地區或沼澤地區的蘚類,植物體灰白色或灰黃色,有時紫紅色,叢生成墊狀,上部不斷生長,下部逐漸死亡,無假根。莖直立,頂端分枝短而密集,成頭狀,側枝叢生,有下垂的弱枝與上仰的強枝兩種。葉片由單層細胞構成,無中肋,葉細胞有兩種:一種是含有葉綠體的細長

  小型細胞,彼此相互連線成網狀,是活細胞;一種是大型無色,細胞壁有螺紋加厚及小孔的死細胞。活細胞環繞著死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料。死細胞具有吸水和貯水的作用。莖橫切面呈圓形,構造簡單,分為皮部與中軸兩部分,皮部細胞大形,無色,透明。中軸細胞小形,多為厚壁或薄壁。

  泥炭蘚的精子器和頸卵器,分別生於主莖頂端不同小枝上。精子器球形具有長柄,生於小枝的葉腋處。頸卵器也有柄,生於小枝的頂端。泥炭蘚的孢子體亦由孢蒴、蒴柄和基足3部分組成。孢蒴球形,上部有1圓形蒴蓋***operculum***,蒴蓋外無蒴帽,孢蒴內有1半圓形蒴軸。造孢組織覆罩於蒴軸上面。造孢細胞經減數分裂後,形成四分孢子。蒴柄不延伸,極短,基足基部膨大,埋於配子體內。當孢子體生長時,生有孢子體的小枝頂端,也隨著孢子體的生長而延長,發育為假蒴柄***pseudopodium***,而將孢子體舉於枝外,成熟後的孢蒴紫褐色,由蒴蓋處裂開,成橫裂。孢子散出體外,孢子萌發成為原絲體,原絲體為片狀,每1個原絲體只形成1個植物體***配子體***。

  泥炭蘚屬植物約有300多種,世界各地均有分佈,尤以北溫帶分佈較廣。中國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和西南部高寒地區。

  黑蘚屬***Andreaea***

  黑蘚屬是屬於黑蘚目的蘚類。黑蘚目中只有1科2屬,中國只有黑蘚屬。

  黑蘚屬是生於高山、寒地或兩極地方的小型蘚類。植物體棕色或黑棕色,直立叢生。莖純由厚壁細胞構成,無分化的中軸。葉片細胞亦為厚壁,細胞內含有油滴。中肋1~2.條或退化。雌雄同株或異株。孢子體的孢蒴長卵形,有蒴帽***calyptra***,無蒴蓋,有蒴軸。孢蒴成熟時孢子囊壁四縱裂,但頂部與基部仍互相連線。蒴柄極短,基足插入由配子體延伸形成的假蒴柄內,孢子散落後萌發成為原絲體。原絲體為片狀。

  全世界約有123種,中國種類不多,常見於1800米以上高山的花岡岩石上。

  葫蘆蘚屬

  葫蘆蘚屬***Funaria***是真蘚目中最常見的蘚類。真蘚目在蘚類中種類最多,分佈最廣,遍佈世界各地,是蘚類中的1個大目。今以葫蘆蘚屬的葫蘆蘚***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為例,可以看到本目中的一般主要特徵。

  葫蘆蘚為土生喜氮的小型蘚類。經常習見於田園、庭園、路旁,遍佈於全國。植物體高約2釐米左右,直立,叢生,有莖、葉的分化。莖短小,基部生有假根。葉叢生於莖的上部,卵形或舌形,排列疏鬆。葉有明顯的1條中肋,整個葉片除中肋外都是由1層細胞所構成。莖的構造比較簡單,自表皮向內分作表皮、皮層和中軸3層組織。表皮、皮層基本是由薄壁細胞所組成。只有中軸部分的細胞比其他部分的細胞縱向延長而已,但並不形成真正的輸導組織。莖的頂端具有生長點,生長點的頂細胞呈倒金字塔形,它能三面分裂,生成側枝和葉。葫蘆蘚為雌雄同株植物,但雌、雄生殖器官分別生在不同的枝上。產生精子器的枝,頂端葉形較大,而且外張,形如一朵小花,是為雄器苞,雄器苞中含有許多精子器和側絲,精子器

  棒狀,基部有小柄,內生有精子,精子具有兩條鞭毛。精子器成熟後,頂端裂開,精子逸出體外。側絲由1列細胞構成,呈絲狀,但頂端細胞明顯膨大。側絲分佈於精子器之間,將精子器分別隔開側絲的作用是能儲存水分,保護精子器。產生頸卵器的枝,枝頂端如頂芽,其中有頸卵器數個。頸卵器瓶狀,頸部細長,腹部膨大,腹下有長柄著生於枝端。頸部壁由1層細胞構成,腹部壁由多層細胞構成。頸部內有1串頸溝細胞,腹部內有1個卵細胞,頸溝細胞與卵細胞之間有1個腹溝細胞。

  葫蘆蘚在生殖季節裡,生殖器官成熟時,精子器的精子逸出,藉助水游到頸卵器附近,進入成熟的頸卵器內,卵受精後形成合子。合子不經過休眠,即在頸卵器內發育為胚,胚逐漸分化形成基足、蒴柄和孢蒴,而成為1個孢子體。基足伸入母體之內,吸收養料,蒴柄初期生長較快,而將孢蒴頂出頸卵器之外,被撕裂的頸卵器部分,附著在孢蒴的外面,而形成蒴帽。蒴帽於孢蒴成熟後即行脫落。

  孢子體的主要部分是孢蒴,孢蒴的構造較為複雜,可分為3個部分:頂端為蒴蓋***operculum***,中部為蒴壺***urn***,下部為蒴臺***apophysis***。蒴蓋的構造簡單,由1層細胞構成,覆於孢蒴頂端。蒴壺的構造較為複雜,最外層是1層表皮細胞,表皮以內為蒴壁,蒴壁由多層細胞構成,其中有大的細胞間隙,為氣室,中央部分為蒴軸,蒴軸與蒴壁之間有少量的孢原組織,孢子母細胞即來源於此。每個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後,形成四分孢子。蒴壺和蒴蓋相臨處,外面有由表皮細胞加厚構成的環帶***annulus***內側生有蒴齒***peristomal teeth***。蒴齒共有32枚,分內外兩輪,各16枚。蒴蓋脫落後,蒴齒露在外面,能行乾溼性伸縮運動,孢子借蒴齒的運動彈出蒴外。蒴臺在孢蒴的最下部,蒴臺的表皮上有許多氣孔,表皮內有2~3層薄壁細胞和一些排列疏鬆而含有葉綠粒的薄壁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後,孢子散出蒴外,在適宜的環境中萌發成為原絲體。原絲體是由綠絲體***chloronema***、軸絲體***caulonema***和假根構成。綠絲體的特徵是每個細胞內含有多數橢圓形的葉綠體,其細胞的端壁與原絲體的長軸成直角,它的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軸絲體的特徵是每個細胞內葉綠體較少,多呈紡錘形,其細胞的端壁與原絲體的長軸呈斜交,它的機能是產生具有莖葉的芽;假根是由不含葉綠體的無色細胞構成,細胞的端壁亦是斜生,他的生理機能是固著與吸收作用。葫蘆蘚每一個孢子發生的原絲體,可以產生幾個芽。每一個芽都能形成1個新植物體。當植物體生長一個時期後,又能在不同的枝上形成雌、雄生殖器官,進行有性生殖。

  從葫蘆蘚的生活史看,也和地錢相似,是孢子體仍寄生在配子體上,不能獨立生活。但與地錢不同的是孢子體在構造上,比地錢較為複雜。

  苔蘚的作用

  自然界的拓荒者

  許多苔蘚植物都能夠分泌一種液體,這種液體可以緩慢地溶解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風化,促成土壤的形成,所以苔蘚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長的開路先鋒。

  促使沼澤陸地化

  苔蘚植物可促使沼澤陸地化,故被稱為“地表塑型師”。泥炭蘚、溼原蘚等極耐水溼的苔蘚植物,在湖泊和沼澤地帶生長繁殖,它們的衰老的植物體或植物體的下部,逐漸死亡和腐爛,並沉降到水底,時間久了,植物遺體就會越積越多,從而使苔蘚植物不斷地向湖泊和沼澤的中心發展,湖泊和沼澤的淨水面積不斷地縮小,湖底逐漸抬高,最後,湖泊和沼澤就變成了陸地。

  指示作用

  許多種苔蘚植物可以作為土壤酸鹼度的指示植

  物,像生長著白髮蘚、大金髮蘚的土壤是酸性的土壤;生長著牆蘚的土壤是鹼性土壤。

  苔蘚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群集生長和墊狀生長的苔蘚植物,植株之間的空隙很多。因此,它們具有良好的保持土壤和貯蓄水分的作用。有些苔蘚植物的本身,還有貯藏大量水分的功能,像泥炭蘚葉中大型的貯水細胞,可以吸收高達本身重量20倍的水分。

  用作肥料及燃料

  泥炭蘚***Peat mosses***可以用作肥料有可以增加沙土的吸水性,還也可以晒乾作為燃料,用來發電。

  藥用價值

  有些種類的泥炭蘚還可做草藥,能清熱消腫,泥炭酚可治面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