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讓路的故事講什麼

  孔子讓路這個典故出自於一段文言文,原名叫做《項橐難孔子》,這個故事還被收錄在課文中,被人們所爭相傳閱與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孔子讓路的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這個故事展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的品質,真正好學的人會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置,只要是學有所成的人,不分老幼,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故事發生在河南修武縣五里堡村西頭,那裡現在還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著孔子問禮碑這五個大字。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讓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於列國,傳播他的思想與學說,一天駕車來到了鄭國。駕車過路時發現前方有一個小孩在路中央玩耍,用碎石亂瓦在細細堆砌著。這小孩在路中央擋住了孔子的去路,於是子路就下車對孩子說:孩子,你擋住我們的去路了,快給我們讓路。

  小孩子沒有理睬子路,還是專心的幹著自己的活。孔子下車後走過去和小孩子說道:我們要趕路,請給我們讓路可以嗎?孔子禮貌有加。但是小孩一眼孔子,問孔子道:你看我在建什麼?

  孔子一眼後發現是一座城池,用碎石爛瓦堆砌的城池。孔子一眼沒放在心上,依舊說道:這孩子怎麼如此不懂禮節,路是讓人同行的,你在路中央玩耍擋住了車的去路,還不讓路。

  孩子還是眨著大眼睛,反問孔子:我哪裡不懂禮節了?我看您老人家閱歷豐富,那麼你說是車給城讓路,還是城給車讓路呢?

  孔子一時不知如何接話,他細想到,孩子說的確實是實話,在大人看來這個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一個真的城池,怎麼看孩子都沒有錯。車可以隨意移動,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車為城繞道。孔子嘆道我一生倡導禮義,但是還不如一個小孩來的懂呢。

  孔子想通後和孩子興平氣和的聊天,原來這個孩子名叫項橐,今年七歲。孔子對其身邊的人讚歎道:三人行,必有我師。並誇讚項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師了。

  後來孔子就讓學生駕車繞城而行。

  聖人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古今聖賢--孔老夫子,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並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經過自己後天努力的結果。從孔子的《韋編三絕》這個故事中,我們就能瞭解孔子是多麼的刻苦專注。

  在春秋時期,基本上所有的書都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然後在上面寫字。又是最多能寫幾十個的字,最少也有八九個字。要想寫完一本書,就需要用到很多個竹簡,在通過用一條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因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經過用它編篡起來的書就不容易散落。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不知道要用多少個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在晚年的時候喜歡讀老子的《易經》,並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這本書完整的讀了好幾遍。他每次讀的時候都會附註許多的內容,就這樣翻開合上,不知道多少遍。通常以為,像孔子這樣翻來合上,讀來讀去,那書的牛皮帶了肯定也斷了好幾次。於是每當如此,就得換上一條新的皮條,就在將這本書完整的穿在一起。即便都讀到這樣的境地,孔子認為,再看幾年,就可以完全的掌握這本書了。

  因此,就出現了“韋編三絕”這個典故。其中的“三”僅僅是個數量詞,它是指當初孔子讀《易經》這本書時,皮條斷了很多次。通過孔子的這個故事也是為了向後世的人提倡孔子的讀書精神,激勵無數人要用功的學習。

  至聖孔子都有哪些朋友

  偉大的“聖人”孔子曾經說過:“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些好壞朋友之分,也就成為孔子交朋友的準則。孔子結交朋友,不拘小節,不拘地位,他可以和自己的弟子成為很好的朋友,真正的做到良師益友。

  孔子眼中好朋友有三種,分別為“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是指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剛正不阿,不阿諛奉承,要頂天立地,不諂媚。在你怯懦的時候能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啟發,做出決斷。

  “友諒”就是寬容了,人犯了錯誤,除了給予其教訓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押給予其適當的寬容,適當的寬容不會使別人放縱,反而會使別人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所以,在孔子看來,交一個有著寬容之心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友多聞”是見識廣博的意思,古時的資訊非常的不發達,人們資訊的獲取,大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所以交一個見識廣博,訊息靈通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多聞”的朋友,在自己碰到難題或遇到困惑的時候,都可以隨時為自己解惑答疑,這樣自己才能進步,這個朋友才交的值。

  孔子眼中的三種壞朋友,分別是性情暴躁的、兩面派和言過其實,誇誇其談這三類人。

  孔子一生之中,交友大都是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的,可是符合他的交友標準的很少。在孔子的生命之中,能算得上是他的好友的,可能只有他的師傅襄子和曾經探討過學問的老子了,他的弟子顏回,和他也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