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複習資料

  科學是小學一門重要的學科,關於小學六年級科學複習內容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六年級科學下冊複習資料第一單元

  第一課化石

  一、填空:

  1、化石可分實體化石、特殊化石、遺蹟化石、模鑄化石、化學化石等幾種。其中琥珀昆蟲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龍蛋化石是遺蹟化石、三葉蟲化石是模鑄化石。

  2、課本第4頁的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暴龍和圓頂龍頭骨化石。牙齒尖銳的動物一般是肉食性動物,牙齒扁平的動物一般是草食性動物。從牙齒的特點可以看出暴龍是肉食性恐龍,圓頂龍草食性恐龍。

  3、中華龍鳥是由爬行動物恐龍向鳥類進化的代表性動物。

  4、人們通過化石來了解遠古時期的生物。

  5、科學家根據化石的標本藉助現代科技復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問題:

  1、什麼是化石?

  在漫長的年代中,經過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了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麼作用? 答: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答:①、生物必須被沉積泥沙覆蓋,②、被覆蓋的生物必須與空氣隔絕,③、必須在高溫和高壓下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列舉植物化石或魚化石的形成過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毀滅,植物倒入湖中堆積;植物被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被覆蓋的植物在地下與空氣隔絕,經過漫長的變化,形成了化石。

  魚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於與空氣隔絕,魚的屍體不會腐爛。經過億萬年的變化,在高溫高壓作用下,便形成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第二課時 探索動物的發展史

  一、填空:

  1、生物的進化趨勢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

  2、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在5000萬年前,體型像狐狸,牙齒適於取食樹葉,前肢有四趾,中趾長,後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為食。

  3、約3000萬年前,出現了漸新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森林裡。

  4、約2000萬年前,出現了中新馬,它由森林生活改變為草原生活,適於取食乾草,前後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別發達,第二、四趾退化,適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萬年前,出現了上新馬,前後肢僅剩下發達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遺蹟。

  6、現代馬出現在300萬年前。

  7、化石記錄表明,從始祖馬帶現代馬的進化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分支,但在長期生存鬥爭過程中大都滅絕了,只剩下現代馬這一支生存下來並得到發展。

  8、現代的馬是由馬的祖先逐漸發展、進化來的。

  二、簡答:

  1、什麼是生物的進化?

  答:生物從古到今都在不斷髮生變化,科學家把生物的這種變化趨勢叫進化。

  2、現代馬比它的祖先們更適應溫帶草原生活嗎?這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現代馬只剩下發達的中趾,體型高大健壯,適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齒適應於取食乾草。

  第三課時 誰能生存下來

  一、填空:

  1、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生物自然發展的規律。

  2、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在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是適者生存——生物進化學說,他認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發生的,同一物種內哪些個體更能適應環境,它們就比其他個體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來。

  3、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三大發現是:細胞學說、達爾文進化學說、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

  4、距今1.3億年前,地球上有稱霸一時的動物叫恐龍,它們繁殖很快的主要條件是當時地球上氣候溫暖,動植物豐富,很適合他們的生存。

  二、簡答題:

  1、按達爾文自然選擇的學說,討論現在的長頸鹿為什麼頸部這麼長?

  答:頸長的長頸鹿適應變化的環境,容易存活,頸短的長頸鹿不適應變化的環境,容易死亡。由於自然環境的選擇作用,一代代選擇,頸部變得更長的長頸鹿更容易存活,導致現在的長頸鹿的頸部這樣長。

  2、說說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答:因為恐龍不能適應氣候環境變化和地質變化。

  一是氣候變冷草食性恐龍飢寒交迫死去,肉食性恐龍自然隨之死去

  二是地殼活動頻繁地震、火山噴發、大洪水等因素導致

  三是宇宙中的新星爆炸,恐龍又一次大量死亡;

  四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爆炸,恐龍滅絕。

  六年級科學下冊複習資料第二單元

  第四課時 月球上有什麼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平均距離地球38.44萬千米,直徑3476千米,體積相當於地球的1/49.

  2、月球表面最顯著的特徵是星羅棋佈的環形山,其中最大的環形山的直徑達235千米.觀察發現,環形山的形狀很像火山口和隕星坑。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較高的地方是高原,較暗的地方是廣闊的平原。

  4、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分,晝夜溫差大,白天的最高溫度可達127℃,夜間的最低溫度可降到-183℃,因此月球上沒有生命的存在。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當於地球表面引力的1/6。

  6、根據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標本,測定月球的年齡約有50億年,比地球古老。

  二、簡答:

  1、你認為月球上眾多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答:可能是由小天體碰撞和火山爆炸形成的。

  2、一個大力士在地球上所舉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學生也能將它舉起,這是什麼原因?

  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當於地球表面的1/6。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風雨雷電嗎?

  答:沒有。因為地球上的各種天氣現象是大氣和水迴圈運動的結果,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分,所以不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4、月球上有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嗎?

  答:沒有。因為月球上不具備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氣和水等條件。

  5、月球上有什麼?

  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廣闊的平原、有星羅棋佈的環形山。

  第五課時 觀察月球

  一、填空:

  1、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規律:

  ⑪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東向西運動。但明亮部分的形狀沒有什麼變化。

  ⑫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西向東移動。同時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狀和方向也發生了變化。

  2、月相變化與月球的運動規律:

  ⑪、月球明亮和黑暗兩部分的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兩次月圓之間大約相隔29.5天。 ⑫、月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圈大約需要27.3個地球日,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圈大約需要27.3個地球日。

  ⑬、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圍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3、各時間段月相名稱:

  農曆上半月時:農曆初一初二,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月。初三初四,月牙缺口向東,圓弧向西,是為蛾眉月。 初七初八明暗各半的月亮是為上弦月。 到了農曆十五前後看到的圓月,為滿月或望月。

  進入農曆下半月時,月亮出現的時間會每天變晚,並且逐漸出現缺口,缺口向西。在農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七、二十八時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月牙稱殘月。

  4、月球明亮部分的變化規律:

  上半月在傍晚時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月亮的明亮部分向西,隨著日期的變化明亮部分逐漸增多。直至滿月。

  下半月在清晨時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月亮的明亮部分向東,隨著日期的變化明亮部分逐漸變少。直至朔月。

  5、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與月相的變化都是週期性的,有規律的。

  第六課時 月相的成因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圍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2、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

  3、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圍繞地球自西向東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4、當月球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新月,發生的時間是農曆初一。

  5、當地球處於太陽和月球之間時,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滿月,發生的時間是農曆十五或十六。

  二、問答;

  1、月相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陽光。月球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日、地、月三個天體的位置不斷變化,地球上的人們看到月球被太陽光照亮的部分也隨著變化,這就是月相變化。

  六年級科學下冊複習資料第三單元

  第七課 登上月球

  一、填空

  1、1609年加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對著月球后,人類就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探測。

  2、1961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並於1961年吧宇航員加加林送上近地軌道,人類便闖入太空開始對月球進行探測。

  3、到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共向月球發射了32枚探測器,美國向月球發射了21枚探測裝置。

  4、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始於1961年,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

  5、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進行了5次“阿波羅”飛行,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對月球表面進行了廣泛考察。 6、我國已經啟動了一個以“嫦娥”探月計劃為起點的慶大的月球探測計劃。

  7、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2010年10月1日18時嫦娥二號順利發射,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8、2013年6月11日成功發射神舟十號飛船。有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名宇航員同時升空,任務時間15天。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二、問答:

  宇航員登月球前要做哪些準備?

  答:乘著宇宙飛船,帶上氧氣、水、食品特製的、穿上既散熱又保暖、能防輻射的宇航服,配備通訊,科學考察所需要的各類儀器等。

  第八課 太陽

  一、填空:

  1、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直徑是地球的109倍約139萬千米,體積為141億億立方千米,約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2、光的傳播速度為每秒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大約1.5億千米。太陽光到達地球大約需要8分20秒。

  3、太陽是個會發光發熱的大火球,全部由氣體構成。其中主要為氫和氦.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有攝氏5500度,中心溫度高達攝氏1500萬度。

  4、為了保護眼睛,在觀察太陽之前,要準備觀察用的器材,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觀察太陽,否則會灼傷眼球。

  5、太陽黑子、日珥、太陽風、耀斑等通稱太陽活動,太陽活動對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動影響很大。

  二、簡答:

  1、什麼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怎樣產生的?

  答:在太陽表面,常常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人們叫它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巨大的漩渦氣流產生的,由於氣流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正常溫度低,所以看起來是黑的。

  2、什麼是日珥?日珥有什麼特點?

  答:日珥是一種極為壯觀美麗的氣柱噴射現象。有的日珥向巨大的噴泉,有的像拱橋和怪石。

  3、什麼是“日冕”?

  答:發生日全食時,太陽被月球遮住了外圍形成的美麗光芒叫做“日冕”。

  第九課 太陽與動植物

  一、1、太陽提供了生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生存。植物通過陽光獲取能量進行光合作用,獲得養料得以生存,動物主要靠吃植物或其它動物來獲取能量維持生命,由此可見一切生物的能量都來自於太陽。

  2、植物的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等生命活動都是依靠太陽來完成,沒有太陽地球上的溫度會降低,那麼植物就永遠處於休眠狀態。

  3、地球上有日照長短和溫度的週期性變化,這些變化影響著動物的生活、生長髮育、遷徙、洄游、休眠等各種生命活動。

  4、生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大多數動物依靠植物得以生存,植物依靠陽光獲取能量來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上就不會具有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二、簡答

  1、在植物的一生中生命活動中,太陽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太陽的能量主要有二種形式:光光照和熱溫度,適宜的溫度使種子發芽長葉,溫度的高低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促使根吸收水份,同時植物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發育節律春季發芽,夏季開花,秋季結果,冬季休眠。光照使植物不斷進行光合作用,自制生長所需的養料和氧氣。

  2、如果沒有太陽,植物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嗎?為什麼?

  答:植物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就不能自己製造養料,並且不能產生氧氣,那麼植物會不斷消耗氧氣,直到氧氣用完為此,最後植物只能走向滅絕。沒有太陽,地球上的溫度將會降低,那麼植物將永遠處於休眠狀態。

  3、太陽對動物的生命活動又有哪些影響?

  答:因為地球上有日照長短和溫度的週期性變化,這些變化影響著動物的生活和生長髮育、遷徙、洄游、休眠等各種生命活動。如:鳥、獸、蟲、魚等的繁殖,以及鳥、魚的遷徙、迴游活動都受到日照長短的影響。

  4、有人說,因為有太陽,地球上才有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你認為對嗎?為什麼? 答:對。因為沒有太陽就沒有光照,沒有光照植物無法生長,草食動物找不到食物無法生存,肉食動物沒有草食動物作食物也無法生存,人類也不可能存在,因此,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