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奮鬥成功的例子

  大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這絢麗的青春歲月中,我們怎能不用青春奮鬥未來呢?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

  周佳俊,1992年出生於四川省眉山丹稜。他說丹稜是個地地道道的文化城,文化風俗源遠流長,美食讓人垂涎三尺,最出名的小吃是丹稜凍粑。

  2010年,他來到遂寧就讀於四川職業技術學院,他發現遂寧人有一大特點就是愛吃,於是他決心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引進遂寧,跟大家一同分享。

  工作對口卻“不合口”,小夥萌生辭職創業打算

  2010年,周佳俊剛入大學,選擇了金融保險專業。他當時的想法就是:金融專業對自己以後創業有幫助。周佳俊的家庭不算富裕,父親在工廠上班,母親在鄉下種果樹,因此大學期間周佳俊拼命賺錢,做過各種兼職。

  大學畢業後,周佳俊在遂寧一家金融公司當現貨投資諮詢員。“現貨全稱電子現貨,是通過網路平臺實現投資的一種投資方式。

  在這家公司上班,的確算是專業對口。每天為客戶做諮詢服務,工資2500元左右。”周佳俊說,雖然這還算是一份較穩定的工作,但他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因為周佳俊一直想自己創業,“與其這樣上班,不如趁年輕去闖一闖,大幹一場。”周佳俊說,這份工作與自己的專業對口,卻不合口,於是2014年初便果斷辭職。

  周佳俊的父親透露:“看到兒子在公司上班期間每天精神緊繃,感覺他的情緒也不好。當他提出辭職創業的想法時,我們是雙手贊成的。”

  替美食“牽紅線”,引進家鄉特產凍粑

  在這個城市裡穿梭,匆忙也好,悠閒也罷,周佳俊已深深地愛上了這裡,尤其是這裡的小火鍋,香辣***。他發現家鄉丹稜還沒有這樣的地道小火鍋,於是他便有了把遂寧火鍋帶回丹稜的想法。大二暑假期間,他回到丹稜時卻發現小火鍋市場已被人搶先引進。

  雖然遂寧的火鍋引進了家鄉,那能不能把丹稜特產引進遂寧呢?周佳俊茅塞頓開,一提到丹稜特產他首先想到的是嗩吶,然後便是凍粑。於是他便開始規劃起了新的創業藍圖,當遂寧和丹稜美食的“紅娘”。

  2014年2月,周佳俊帶著“丹稜凍粑夢”分別在眉山、成都和遂寧3個地方一邊進行詳細考察,一邊跟隨著凍粑師傅學習。在遂寧開店為什麼在成都考察呢?

  周佳俊說:“我發現丹稜凍粑在成都已經發展得很好,幾乎普遍到了區縣。而遂寧離成都這麼近卻還沒引進凍粑,這更加堅定了我的創業決心。”通過對遂寧大街小巷的“踩點”,尋找店鋪,2014年9月,周佳俊的“丹稜凍粑”店在遂寧老二中附近正式掛牌營業。

  在創業中積累經驗,“丹稜凍粑”終獲認可

  “丹稜凍粑”店開業後,周佳俊的父母也前來幫助他,一起打理生意。“其實開店並不容易,前期找店鋪的那段時間更是困難,我花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最終才確定了下來。”周佳俊說,店雖然開起來了,但事事總不如人意,開業前幾天還行,後來生意就相當清淡。面對持續蕭條的經營狀況,周佳俊感受到了壓力。

  “經營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那個位置其實是個‘假口岸’,人流量多但有需求的顧客卻很少。”10月中旬,考慮到老城區人流量密集以及租金便宜,2015年1月14日,周佳俊將“丹稜凍粑”搬到了南小區菜市場附近。

  “說實話,生意冷淡的那段時間,總在懷疑自己的這次創業是否正確。後來幸好轉移門店,不然肯定會陷在裡面。”

  凍耙店搬遷後,每天門庭若市,凍粑深受大家的喜愛,這麼好的生意周佳俊自己也沒想不到。周佳俊透露,現在每天能售出凍粑600個左右,節假日會售出700多個,營業額達1200元左右。

  2

  獨臂大學生創業賣茶 年銷售額達5萬元

  “我希望把家鄉的茶葉推廣到全國。”為了還清家庭債務,高二時,獨臂學子李木桂便主動輟學,下海經商。2010年,通過努力,李木桂被江西科技學院錄取,開始了在校賣茶的創業生涯。

  ***10月,李木桂出生在福建安溪感德鎮龍通村,一個盛產茶葉的地方。由於家境貧困,家中又已有三子,先天左臂缺失的李木桂在出生時就險遭遺棄,幸虧爺爺大力阻攔,才得以留在父母身邊。

  李木桂的父母都是農民,早期種植水稻,由於後來茶葉在市場上逐漸吃香,李木桂一家就開始種植茶葉,並與同村人合夥做起了生意。2007年,在李木桂念高二時,因合夥人經營不善,連累李木桂父親欠下近20萬元鉅款,更不幸的是,父親還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每天只能靠藥物控制病情,家裡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幫助父親分擔重擔,從小成績優秀的李木桂便主動輟學,下海經商。年僅18歲的他拿著1000元錢隻身來到了廣州等地推銷茶葉,“當時快餐4元錢一份,合租一個床位要15元,那1000元錢我熬過了一個多月,實在沒錢了就住橋洞。”

  在推銷茶葉的那段日子,李木桂吃盡了苦頭,“他們看我是小孩,即使交易成功,很多客戶也一直拖著不給錢。”李木桂告訴記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在客戶面前哭,“有一個客戶一直拖欠款項,還很凶,我不敢跟他說話只能跟著他,跟了好幾天,覺得委屈就哭了出來,他可能也是看到一個男孩子哭了覺得不容易,就把錢給我了。”

  生活的艱辛讓李木桂認識到,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改變命運。經過兩次高考,2010年,李木桂被江西科技學院錄取。

  “我獨立習慣了,不喜歡找家裡要錢。”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每年8、9月份家鄉茶葉上市的時候,李木桂就讓家人將茶葉郵寄到學校進行售賣。

  “最好的時候,一個季度能賣到200斤。”李木桂告訴記者,平均下來,一年的銷售額能達到3萬元至5萬元。

  創業的同時,李木桂同樣兼顧學習,雖未到畢業季,但已經接到了來自北京、山東、福建三個地方的上崗通知書。11月8日左右,李木桂將去北京一家銷售公司擔任網路營銷部副經理一職。

  李木桂告訴記者,去北京工作能學到很多關於網路營銷方面的知識,將來自己就可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更好地將家鄉的茶葉推廣到全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3

  方毅:90後“明星大學生”的10年創業路

  “90後”的方毅,在校是“明星學生”。1999年,他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工科混合班就讀,2003年又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讀研究生,畢業時獲評“浙江大學特優畢業生”。

  然而他偏愛創業。2001年,他被選入只有60人的浙大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聆聽MBA老師們的課程,在浙大科技園接受創新創業系統輔導,從此,創業不輟。

  “2005年,我開始第一次創業,做‘手機備備’,後來被百度收購了;第二次創業做了‘個信’,後來被騰訊幹掉了;個推是我的第三次創業,做手機訊息推送服務。”

  在經歷了硬體開發商、軟體開發商到技術提供商的幾度定位之後,方毅帶領的團隊定位在了“送水工”角色上——目前“個推”業務獨立覆蓋8億手機終端,在第三方推送服務的部署上佔據國內在校大學生奮鬥創業史的市場份額。

  2014年7月,“個推”宣佈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軟銀賽富領投,原A輪投資方悉數跟投,“這可能是國內B2D行業迄今最大的創業公司單筆融資。”方毅說。

  2014年11月,“個推”獲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全國總決賽第一名。

  在網際網路創業、科技型創業的江湖裡,收益大、風險也大,被替代、被顛覆的事隨時可能發生。

  在方毅的創業道路上,資金鍊斷裂、技術瓶頸、小夥伴跳槽的狀況都發生過。

  “最難過的時刻是裁員,從135人的團隊直接縮減到50多人,現在回頭想想,沒有裁過員的也許不能叫做公司。”

  但10年創業征途,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雖九死其猶未悔”。

  方毅很感激在自己創業路上幫助過他的“貴人”,也很願意把自己的一部分時間留給和自己當年一樣選擇創業的年輕人。他每年會到母校浙江大學去進行四五場的創業講座,也會到本土創業圈子B座12樓進行創業分享訪談。

  在累積的多年網際網路創業經驗中,他拿出分享的內容常常是自己親歷的失敗。“對於創業者來說,失敗的教訓比誇誇其談的成功學更實用。”

  例如說到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當手機不停更新的時候,它就要不停地去適配。你會發現你的敵人不停地增加,不停地進化,你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無限的適配中去了”。他告誡師弟師妹們:Find the Must-Win Battle,選對戰場,才有必勝一役。

  又如說到第二次創業,他告訴師弟師妹們說,“當競爭對手是一隻大象,我是一隻螞蟻,大象腿踢過來的時候我可以用針扎,但是這隻螞蟻不幸處在了象群遷徙的道路上,畫面太美就不敢。所以創業過程中,大家可以很勇敢,但儘量不要選在超級大鱷或者說過早地選在超級大鱷必經之路上。”

  2014年,方毅和一些小夥伴共同發起了“湧泉—華旦基金”,專注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投,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初創企業孵化成長。

  創業10年,方毅的穿著依舊“校園風”,他和妻女住在杭州普通小區的小房子裡,上下班走路,遠一些騎自行車,辦公場地是和百來人分享的、1000平方米大開間裡的一小格。

  他和他的創業夥伴兼妻子張潔有共識,比起舒適的辦公條件,自由、開放這些創業企業的氛圍更可貴。

  “我們這一代的創業者,已經不需要通過穿什麼、住在哪裡等物質去證明,我們的內心已經足夠豐富強大。”

  不過,2014年,他購入了一輛紅色的特斯拉。在杭州,他是首批車主之一。

  “這一行為代表了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對未來科技趨勢所保有的好奇心,如果能從中得到一些靈感,價值就會遠遠超過車價本身。”

  而且,這輛特斯拉成了“個推”員工的一項福利——只要經過報備,每個人都有一天的使用權。

  在方毅目前所帶領的團隊中,有來自伯克利大學的數學博士,有來自上市公司的資料專家,還有百度、騰訊、IBM的前員工,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已經有“90後”員工融入的年輕團隊,需要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講,可以接受同樣的工資,但是工作環境需要更加良好一點,這個工作環境也包括所在公司在整個行業裡的一個形象。希望同事們在使用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自豪感和歸屬感。”

  有人問他,如果有一天他的公司發展到可以放手,他會選擇一份什麼樣的職業。方毅說:“創業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