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會計制度畢業論文

  會計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和程式的總稱,主要對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入、歸總,並進行分析、核實以及對上報結果進行規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針對新醫院會計制度下的醫院成本控制管理,首先簡要概述了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費用管理的概念,進而分析了醫院成本費用管理的流程以及基本原則,並就在新醫院會計制度下做好醫院的成本管理,提出了幾項建議措施。

  關鍵詞:醫院;成本管理;新醫院會計制度

  新醫院會計制度自2012年開始實施以來,對於完善和加強醫院的財務管理體系,健全醫院的財務管理制度,以及提高醫院的成本費用核算水平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的加強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更應該嚴格按照新醫院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對醫院的成本科室歸集、分攤以及成本控制等相關工作進行改進提高,以避免各種不必要的成本費用支出,不斷地提高醫院的整體經營管理水平。

  一、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費用管理概念分析

  按照我國新醫院會計制度中的相關論述,醫院的成本費用主要是指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以及開展其他有關業務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資金耗費、資產支出以及其他的支出專案。醫院成本費用按照功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醫療業務方面的成本支出。醫療業務方面的成本支出主要是指由於醫療服務活動開展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支出專案,主要包括了醫護人員經費、藥品、耗材以及衛生材料費、醫療裝置等固定資產折舊費、無形資產攤銷、醫療風險基金提取以及其他費用等內容。醫療業務方面的成本支出,是直接為醫院的病患提供各種醫療服務所產生的開支,因而往往也是醫院成本支出的主要內容。

  ***2***財政專案及科教專案支出。財政專案支出主要是指由國家財政撥款的一些補助收入以及科研經費等,主要用於對醫院進行財政補助或者是對醫院所承擔的一些教學科研專案等進行補助,這方面的成本經費主要涉及國家財政撥款的支出,因而往往有著嚴格的管理程式。

  ***3***醫院內的管理費用支出。管理費用支出主要是指用於醫院行政、後勤管理等相關業務活動開展所產生的費用支出專案。醫院的管理費用支出主要體現在醫院的後勤以及行政科室部門,與醫院的醫療業務科室部門並沒有直接的聯絡,往往是作為間接成本,不直接分配到醫院的各個臨床科室。

  ***4***其他支出專案。其他支出專案主要是指除了上述支出以外的成本支出專案,例如財產物資盤虧、固定資產毀損、捐贈支出、人員培訓支出等,這些支出專案往往與醫院的醫療業務活動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二、新醫院會計制度下成本費用管理流程及需要遵循的原則分析

  在新的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費用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成本規劃,主要是對醫院的成本費用支出情況等進行的前期預測,一般需要根據醫院的外部環境等對費用支出進行會計預算,這是醫院成本控制管理的基礎;成本核算,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會計核算方法等對醫院的成本費用支出進行分配與歸集,並作為成本管理決策的主要資料資料,在此基礎上對醫院的人、財、物等資源配置進行合理的調整;成本控制活動,成本控制活動是醫院成本控制管理的核心內容,主要的內容就是確定醫院的成本管理目標,落實成本管理責任制,進行成本差異分析等,儘可能地降低醫院的成本支出;成本分析考核,主要是通過對醫院內部各個醫療科室以及行政部門的成本支出情況進行分析評價,提高各個部門的成本控制管理意識。在醫院的成本費用控制管理方面,應該重點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合理原則,主要是加強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分析,並及時明確成本差異的原因,及時地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確保達到最低的成本目標;全員管理原則,醫院的成本費用管理需要醫院內部各個醫療業務科室以及各個部門人員的參與,共同投入到成本費用管理中,才能真正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主要是需要通過配合採用各種考核管理制度,來提高醫院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開展的積極性;公益性的原則,在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中,應該全面考慮到醫療服務特殊性,在成本控制管理中,不僅是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目標,還應該充分全面的體現公益性的原則。

  三、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成本控制管理基本措施

  ***1***運用更加科學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在成本控制管理中,為了確保成本控制管理目標的實現,應該儘可能的運用多種更加科學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現階段,在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中,較為常用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成本歸口分級管理方法,主要是將醫院的醫療成本費用計劃指標分解後下達至有關的醫療科室部門,落實到具體責任人身上開展成本控制管理;成本性態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對成本與醫療業務兩之間的變動及相關性分析,探索兩者之間的具體關係,為成本控制管理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標準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採用標準成本來控制實際成本,通過成本差異分析及時調整成本控制管理措施;作業成本管理法,主要是根據各個醫療科室或者是專案成本物件消耗作業情況,將有關的作業成本分配到各專案成本物件。

  ***2***提高醫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成本核算管理在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基礎工作就是應該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首先,在醫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中,應該充分考慮到醫院的成本管理涉及醫院內部的各個業務科室部門,因此應該按照醫院自身經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成本核算物件,並將成本核算物件準確的進行分類,並按照誰受益、誰承擔、誰分攤的原則對醫院的成本費用支出等進行分配,並以會計報表的形式進行展示。其次,在成本核算管理中,應該嚴格按照責任與權力相對應的原則,將成本控制管理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科室,確保全員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管理中,並對照相應的成本管理考核責任制度,確保醫院成本管理工作更加精細、科學。

  ***3***通過資訊化的手段開展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為了提高醫院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效率,在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應該儘可能地通過資訊化的手段來開展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首先,應該在醫院內部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新系統,將醫院內部的各個醫療科室以及業務部門等共同納入到成本控制管理資訊系統之中,確保有關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資料能夠及時得到傳遞。其次,應該根據醫院的實際業務情況等,選擇更為實用的財務管理軟體,儘可能實現成本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一體化,真正通過成本控制管理資訊系統提高成本控制管理的效率。

  ***4***提高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直接關係到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水平。為了進一步的改進成本控制管理效果,在醫院的成本控制管理方面,應該按照新醫院會計制度的有關變化要求,對醫院的財務會計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尤其是在成本核算、財務資訊化等方面,提高其工作能力水平,更進一步提高醫院成本核算工作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郭豔梅.加強成本核算是公立醫院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經濟師,2014***07***.

  2.王睿,官靈豔.醫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研究.財會通訊,2013***35***.

  3.陳媚,陶玉秀,姚錦.作業成本法在醫療服務專案成本管理中的應用.中華醫院管理雜誌,2012***03***.

  4.謝曉晶,鄧衛東,麥玉儀.當前公立醫院成本核算問題與實踐路徑思考.新經濟,2016***21***.

  篇二

  三資管理中心會計制度創新思路

  摘要: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的集體三資方面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嚴重製約了當地農村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本文簡單介紹了農村三資管理的基本概念,然後結合雲南省當地農村在三資管理方面所暴露的問題,分析了當下農村三資管理會計制度的創新和應用。

  關鍵詞:雲南省;三資管理中心;會計制度

  1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簡單闡述

  農村三資是對1個農村地區內部所有組織成員共有的所有資金、資產和資源的1個總稱。簡單來講,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就是對集體三資所進行的各項管理活動,具體情況就是在農民自願的條件下,各級的基層政府在保證“三資”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均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和“三資”委託代理服務中心簽訂代理協議,然後再由簽訂協議的服務中心按照一定的規範標準統一管理[1]。“三資”中的資金自己有1套專門的工作流程,資產和資源管理的工作流程相同,也就是說農村集體“三資”的管理工作主要有兩套工作流程圖。

  2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會計制度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數字化水平不夠高

  由於雲南省地處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相對比較落後,農村居民人居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再加上雲南省94%的面積都是山區,就會出現在資金、人員以及裝置配置上面,比較麻煩,三資管理的會計制度總體上還是比較落後的,因為雲南省農村經濟條件比較落後,對會計資料的統計以及會計流程還沒有真正實現無紙化和數字化,會計資訊的共享十分有限;也不利於先進的會計軟體在農村會計工作中的應用。

  2.2缺乏完善的會計制度

  會計工作是1項十分龐大並且複雜的工作,它的正常進行離不開相應會計制度的約束和指導,三資管理工作本身就關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進行對農村三資的管理時候,會計工作要做的認真細緻。但是目前來說在雲南省的廣大農村地區針對三資管理的會計制度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會計制度不夠健全,缺乏相應的評價和分析指標。總之就是缺少1個科學合理的會計體系。

  2.3農村集體“三資”制度的執行不到位,管理混亂

  會計人員在進行實際管理的時候,管理比較混亂,賬目製作不夠清晰明瞭。具體來說就是:會計人員不夠專業,對農村集體“三資”的賬簿設定的不夠到位,甚至出現缺少會計賬簿的情形,有的雖然設定了賬簿,但是裡面沒有關於總賬的明細賬;缺少專門的會計人員,農村集體“三資”缺少實物會計,出現“三資”沒人管理的現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就是會計人員不夠誠信,在進行記賬的時候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不能夠真實有效的反映農村“三資”的具體動向。處置比較隨意,程式不夠科學。在進行對農村具體“三資”進行管理的時候,由於缺少必要的監督,合同不合法、手續不合規等現象時有發生。審計檢查工作不得力。我國有制度明確規定,相關的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強化審計監督工作,對“三資”的施工情形要實行長期有效的監督,切實為減少違法違紀和預防職務犯罪盡一份力。目前來說對我國農村三資的管理工作進行審計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不夠重視,審計檢查工作沒有實現常態化[2]。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會計制度的創新和應用

  3.1全面推進電算化和數字化程序

  電算化以及數字化是會計制度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全面推進雲南省農村地區關於農村三資管理會計制度的電算化以及數字化,能夠很大程度上推動對“三資”的管理質量和水平,還可以為農村地區的財務管理方面走向資訊化打下堅實基礎。

  3.2建立和完善各項會計制度

  農村地區“三資”管理工作要想順利的開展,離不開完善的會計制度作為重要的理論支撐,在對會計制度的創新上主要體現在3個層面:在財務體系上,要完善各項會計制度,根據“三資”管理的實際工作對會計制度進行優化;在人事體系建設方面,要對“三資管理”會計制度的審計和出納進行權力分立;在管理體系上,要將會計內容進一步細化,同時根據具體的會計報表落實每1位會計人員的責任。

  3.3加強“三資”管理會計方面人才的培養力度

  雲南省由於農村經濟條件比較落後,村民受教育的程度也會相應的偏低,再加上專門從事管理工作的會計人員又大多是本地村民,這就很難保質保量的完成會計工作。基於此,鄉鎮的政府機關要對會計人員的素質重視起來,定期對他們開展培訓,並且還可以聘請資深的會計人員,給他們講解“三資”管理工作的具體會計工作流程[3]。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實行會計委派制,即向更高級別的政府機構申請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委派到當地農村協助他們進行會計方面的工作。農村的三資管理工作是否順利進行關乎著1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和高度,雖然當前我國很多的農村地區三資管理的會計制度存在很多方面的內容,但是這些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加快對農村的會計制度假設,加大會計人才的投入力度和會計電算化的推進工作。

  參考文獻

  [1]高玉真.農村“三資管理”會計制度的創新與發展[J].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03***:32-33.

  篇三

  企業所得稅與會計制度的協調分析

  摘要:在計劃經濟背景下,我國遵循的會計制度和堅守的稅收制度相互統一,但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體制發生了轉變,逐步形成市場經濟體制,會計制度逐漸剝離於稅收制度,導致納稅調整成本增加,會計資訊質量降低。因此,急待協調稅收和會計制度。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制度;會計制度;協調

  為迎合市場經濟體制,滿足國際競爭參與需求,我國針對稅收以及會計制度進行了調整,發生了變革,開始朝著規範化和科學化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為全面彰顯稅收以及會計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滿足經濟發展變化,稅收政策和會計制度也更加豐富,其複雜性也隨之提升。本文首先介紹所得稅與會計制度的內涵,然後剖析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最後探討協調原則與策略,希望可促進這兩者的統一與整合。

  1所得稅制度的內涵

  稅法指國家通過法律進行確定,也可藉助行政規章來確立,針對納稅人,圍繞納稅所涉及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調整。所得稅法在稅法中佔據主導位置,在廣義層面,主要涵蓋企業、個人和外商投資企業這三方面的所得稅法。本文中所探討的所得稅法具體指代企業所得稅法。這是國家躋身企業利潤劃分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國家負責頒佈制定,進而改善與企業所得稅相關工作的一項法律規範。

  2會計制度的內涵

  會計制度包含廣義與狹義這兩種概念,其中廣義概念指會計人員在日常的會計工作中需要遵守的標準,由此可知,只要和會計存在關聯的規範標準均可看作會計制度。而狹義概念指政府機構等部門參照會計準則針對會計核算所編制的制度。

  3所得稅與會計制度之間的關聯

  所得稅指國家依據法律規範圍繞企業收益展開的稅收活動,是可徵的稅收,這作為企業的純支出,既有強制性,還具有無償性,從性質層面而言為一種費用。將其和普通費用相比可知,所得稅費用較為獨特,主要為巨集觀費用支出,且屬於法定費用。從理論層面而言,所得稅以及會計密切相關,這一關係決定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影響[1]。

  3.1會計對所得稅產生的影響

  會計收益決定著所得稅收入。會計分期假定關乎著計算應稅所得,為其奠定時間基礎,而會計收益核定和計量也影響著所得稅,可為其奠定計稅基礎。同時,會計賬簿系統優化可促進所得稅計徵,為其提供書面參考。從現代所得稅層面而言,只有遵循現代會計理論,方可實現不斷完善。分析所得稅實踐現狀可知,所得稅法規長期依附在財會體制之上。稅法中所涉及的稅收核對,成本列支、費用列支等一系列內容均依託會計制度,僅僅在特殊專案中進行約束和調整。

  3.2所得稅對會計產生的影響

  一方面,所得稅制度可提升會計的地位。因所得稅法存在強制性,且和會計緊密相連,凸顯了會計記錄的重要性。對於會計整體行業而言,若不存在稅收,則其複雜度將會顯著降低;另一方面,所得稅促進會計發展,擴大會計研究範疇[2]。因稅法具有剛性,且和會計核算緊密相連,若會計方法獲得稅法認可,則可大面積推廣與有效運用。同時,所得稅還會制約會計發展。稅收秉承歷史成基本,不贊成參照實際情況變動會計資料,制約會計衝破歷史成本的禁錮。會計理論通常可有效應對會計環境,但稅收處理卻存在滯後性。

  4協調原則

  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來編制,因各方缺少有效的協調,進而產生差異問題。納稅人不僅要遵守落實新會計制度,還應堅持依法納稅,而差異程度的增加將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提升財務核算成本,多數納稅人通常不能正確認識這一差異,無法有效實施納稅調整,引發無意識違規問題。

  4.1全面性原則

  不僅要考慮當前正在使用的會計制度規範,還應重新評估所得稅法規,明確不適應之處,同時,深入研究,進而有效協調,禁止單純滿足一方標準[3]。

  4.2趨同性原則

  差異協調應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當前正在使用的稅法與所遵循會計目標的負面影響,編制法律體制時,應確保趨同,一旦出現差異,立即藉助申報過程設定的納稅調整手段進行處理。

  4.3效益超出成本原則

  若想有效把控分離距離或者掌控統一程度,除不可因統一協調可改善會計核算工作、促進稅收徵管便不權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外,還不允許由於分離而提升會計核算難度,制約稅款計算,阻礙稅收徵管。

  4.4多樣性原則

  會計制度指參照會計理論,依照會計管理標準進行編制,應全面迎合投資者、經營者這兩方的需求,切實達到優化財務會計核算工作的目標[4]。在處理各項會計事物的過程,儘可能選擇多種方法。所得稅法規需要參照經濟環境變動合理調整、有效補充、積極完善。

  4.5嚴肅性原則

  不管是對所得稅制度來說,還是從會計制度層面而言,在差異協調操作中,要求實施修改時,一定要小心、謹慎,需進行具體規劃、深入調查與充分論證,只有找到合適時機方可開展,進而確保具有嚴肅性。

  5協調策略

  5.1合理設定所得稅改革目標,兼顧差異和聯絡

  從長遠發展層面而言,應有序構建所得稅收入科學、平穩提升的機制,輔以個人所得稅,組建雙主體稅制框架。另外,所得稅改革還應遵循效率原則,全面協調國家出臺的產業政策與頒佈的地區政策,加強技術進步,加快經濟結構完善,實現地區經濟的統一發展。並依據世貿組織規則,規範各個企業內部的稅負水平,調整和改進當前正在使用的與稅收相關的政策,構建平等、均衡的稅收環境。簡單來說,所得稅改革應堅守公平稅負的理念,明確分配關係,構建滿足世貿組織規則、符合企業制度,且可行的所得稅制度[5]。

  5.2相互協調,加強合作配合

  會計利潤與應稅存在差異,要求借助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的深入探究來明確不適應點,進而統一協調,禁止片面滿足一方需求。為此,應圍繞所得稅編制合理的稅前扣除體制,也可編制所得稅會計體制,參照經濟環境合理調整,全面酌量會計制度可能帶來的影響與作用,在遵守稅法原則的基礎上,認可會計制度的有效規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和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另外,還應促進這兩方面管理層面的交流、協作,這不僅可降低差異損失,還可推動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這兩者之間的協作,並增加有效性。

  5.3實施資訊披露,加大稅收支援

  會計制度建設不僅要應對業務規範編制問題,而且應重視資訊披露建設,完全、準確、有效地披露會計資訊[6]。建議針對稅收交易活動編制資訊披露規範。若披露工作中存在不足,則將會降低會計資訊的準確性,制約稅收工作,同時,稅收部門無法在第一時間反饋資訊需求,這一需求不能有效對映至會計資訊系統中,這種資訊交流障礙會增加資訊獲取成本,不利於統一協調。另外,對於企業而言,因其經濟利益密切關聯於會計政策,針對會計政策所開展的選擇和變動等活動均會對企業經濟產生影響。因此,在不干擾會計目標與影響會計資訊的條件下,會計制度應儘可能縮減會計政策選擇領域,不斷簡化稅款計算。

  5.4重視實務協作,減少差異

  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不僅要在理論層面實現協作統一,在實務層面也應加強協作,通常可參照具體的差異類別提出針對性的標準導向,以此來減少差異[7]。會計處理相對規範時,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之間的協調應讓稅收遵從自身原則,並積極協調會計原則,進而降低業務差異、縮減納稅成本。另外,若會計處理尚未規範,有些可能存在制度盲區業務,則應改進和優化會計制度,增加業務處理的合理性,趨於規範化,進而規避硬性協調,以免增加日後工作的不確定性。

  5.5改進納稅調整,降低財務會計負擔

  通過稅法約束企業會計政策,這一選擇的根本目的是規避企業藉助會計政策選擇實現偷、減稅款問題的出現。然而,當前正在使用的稅法圍繞企業折舊年限以及方法卻提出了苛刻的約束。由此可知,稅法應適當地降低規定標準[8]。為規避企業藉助會計政策調整實現調節納稅目標,需作出下述規定:若企業想要調整會計政策,則一定要提前申報給稅務機關,也可備案,同時,核定通過後不允許在一年期間出現任何其變更。

  6結語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所得稅以及會計會計制度必然會產生差異,而這一差異可能會削弱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制約會計工作的開展。科學看待與妥善處理這一差異,統一協調不僅可促進稅收徵管,還可提升會計資訊質量,並可改善會計核算工作,提升稅收效率,優化會計工作。綜上可知,我們應明確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嚴格堅守協調原則,採取可行的協調策略,最終實現統一協調。

  參考文獻:

  [1]黃兆蘭.淺談企業所得稅制度與會計制度的關係[J].大眾科技,2015,7:134-135.

  [2]王玲.新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制度差異研究———基於新會計準則角度的新差異探討[D].東北財經大學,2013.

  [3]白靜.淺析會計制度對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影響[J].價值工程,2013,29***36***:113.

  [4]李華.新會計準則下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制度差異性分析[J].消費導刊,2015,6:79+53.

  [5]秦利.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法規產生差異的原因分析[J].知識經濟,2013,1:130.

  [6]李怡娜.企業所得稅制度與會計制度的分析比較[J].城市建設,2012,35:2-4.

  [7]吳曉榕.我國企業所得稅稅制與會計制度比較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4:95-96.

  [8]陳德良.正確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完善企業所得稅彙算[J].註冊稅務師,2014,1:24-26.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