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社會責任論文

  優秀的企業文化加上承擔相應社會責任,會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還能形成美譽度和提高消費者對該企業的忠誠度。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建設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淺析

  摘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其所在社會的認可,因此企業要將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有機的結合起來。但是我們在平衡利益相關者利益時要承擔合理的符合自身情況的社會責任,其社會責任應當來源於企業文化,通過從自身的企業文化中挖掘才能得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社會責任即現代企業要履行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

  關鍵詞:企業文化 社會責任 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

  一、企業文化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其特殊的環境條件和歷史傳統下,在吸取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先進的管理和策略所形成的,併為組織中的成員所共有的一整套具有明確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它往往是一個企業所特有的,在一段時間內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並確定了該企業的風氣和員工的行為準側。關於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概念斯蒂芬•p•羅賓斯的定義是:社會責任這樣一種企業意圖,它超越了法律和經濟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情,按照對社會有益的方式行動。這一定義主張一個企業在遵守法律、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強調了企業要明辨是非。卡羅爾也將社會責任劃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四項責任的基礎性和強制性依次遞減,也就是說一個企業所作的事情的基礎性和強制性越弱,那麼它的社會責任意識越強。

  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共同點在於:第一 ,二者的最終目標相符合,都是為了能夠使企業持續發展下去。優秀的企業文化必然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企業在履行其經濟責任的同時考慮到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努力協調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係,實現企業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發展。第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都是企業給社會的一種不易改變的印象。企業文化和企業社會責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較穩定的,因此一旦消費者對其文化有了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易改變。第三,兩者都要通過員工及企業的行為得以顯現。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通過其行為,向利益相關者展示它是不斷提高社會效益與增加消費者福利的企業形象,其行為符合社會的期望與價值觀。真正的企業文化會深入到員工的骨子裡,體現在他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外界對企業文化的瞭解主要也是通過其員工的行為。

  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相互關係表現在:

  1、企業文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決定因素。

  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看出該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因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為每個員工所認同並反映在平時的工作中和企業的對外行為中;而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正是從員工的工作和企業行為體現出來的。一個有人文關懷,注重員工的自我發展,重視團隊合作精神培養,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企業,其員工也必然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意識。

  2、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文化有正向的強化作用。

  一方面,企業通過自己的企業行為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在無意識的宣傳著自己的企業文化,這樣會使更多的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瞭解自己。另一方面員工通過積極地工作,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和同事的支援,從而強化了他們的價值取向、行為規範以及集體認同感和榮譽感,這也將有助於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

  3、企業文化通過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載體將自己的影響擴大到整個社會。

  此時企業是在創造自己的未來,創造社會的需求,而不是簡單的適應社會,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樣能是企業與社會形成和諧的發展狀態。正如彼德.德魯克指出,“一個健康的企業和一個病態的社會是很難共存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和企業社會責任是緊密聯絡的,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真正的社會責任,企業文化通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得以彰顯。企業的長久發展就在於它是否如實的對自己的社會責任角色做了定位,因此通過企業文化來確立自己的社會責任,既不會影響自身的發展,又有利於企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即我們要努力建設的一種社會責任是“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

  二、建設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的原因

  ***一***、符合企業長遠的發展利益。

  承擔符合自身企業文化的社會責任可以使兩者一脈相承,相互促進。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通過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始終處於競爭中的主導地位。雅芳攜手女性防治乳腺癌的運動就是在承擔一種能夠體現企業文化的社會責任。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對他人有信心、謙遜、高標準。這就是雅芳企業文化的精神所在。雅芳的這項運動正是它尊重他人生命的表現。

  ***二***、能夠持續的提高企業的聲譽和影響力。

  也許一個企業偶爾承擔一些慈善方面的責任,比如地震捐款之類的;企業的聲譽和影響力可能有所改善,但這不是持久的。包含企業文化的社會責任就能夠持續的提高企業的聲譽和影響力。因為企業文化在一段時間內具有穩定性,它對員工有很深的影響,包含企業文化的社會責任能使員工自覺地去承擔,自願的履行,具有持續性。這樣不但可以給利益相關者一種持久的積極影響,而且正向強化員工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三***、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具有“預警機”的作用。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它對企業的要求也在變化。企業通過自己的企業行為和員工行為履行社會責任時可以觀察到自己現在所履行的是否符合社會的現實要求,進而優化自己的企業文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預警機”的作用可以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

  三、建設企業文化型社會責任的對策

  ***一***、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並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從企業文化中體現出來。

  企業可以通過團隊合作提高員工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通過推進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創造員工積極主動和互幫互助的氛圍,從而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將被動的履行社會責任轉化為員工的積極主動的自願性行為。當員工把履行社會責任變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成為一個“社會責任人”時,企業將進入良性執行的狀態,企業與社會也將進入良性互動狀態。

  ***二***、要明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群體。

  明確的目的是防止企業盲目的承擔社會責任,關鍵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以及區別那些社會責任自己要承擔,那些社會責任在自己的範圍之外。因為社會對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有一種“剛性”需求。企業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中應該界定好利益相關方,不斷動態地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協調好各利益相關方與企業的關係,達到企業與各社會群體的和諧共生。

  ***三***、對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進行“走動式”管理。

  不僅要在企業的利益相關群體中進行“走動式”管理,而且要通過非利益相關群體對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進行“走動式”管理。儘管深入瞭解自己的利益相關者非常重要,因為社會需求的變化最快的可能就在這個方面。但是根本性變化的最初訊號卻很少出現在利益相關者群體中,而幾乎總是出現在非利益相關者群體中。在一個社會中,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非利益相關者群體總是大於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因此通過非利益相關者群體對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進行“走動式”管理更能及早的發現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使自己的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緊跟社會的發展與需求。

  四、參考文獻

  [1] 王興.論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j].企業技術開發,2009,***10***.

  [2] 張鳳.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對策淺析[j].現代商業,2009,***04***.

  [3] 黃敬華.淺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j] .科技經濟市場,2009,***07***.

  [4] 王宗坑,朱文娟.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結合的對策[j] .經濟師,2010,***02***.

  [5] 範映紅.社會責任視角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j] .中國集體經濟,2010,***22***.

  篇2

  談談現代企業管理中社會責任管理

  摘要:

  各種企業機構是促進社會體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必須承擔對應的社會責任。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經營管理目標以“利潤最大化”為主,但是這種經營目標在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削弱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對其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融入相應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企業管理;社會責任;經營改革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內部制度安排、組織建設的社會性,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會對會企業的發展戰略產生直接影響。

  1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差異

  與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相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管理物件不同。傳統企業的管理核心內容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而社會責任管理模式下,企業的重點放在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聯性,不僅要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要更注重自身的社會效益價值。其次,管理目標不同。

  傳統企業的管理目標主要是追求更高利潤,更多的著眼於自身企業制度、管理流程及管理方法;而社會責任管理模式中,企業更多的關注企業職工、企業價值,注重企業內部各成員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聯,著眼於企業的社會價值、社會貢獻及社會職能。最後,價值管理不同。傳統企業管理主要追求片面的經濟價值,這種管理模式可使企業在短期內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但是企業後續的經營與發展會遭遇瓶頸。而社會責任管理模式中,企業的發展目標不再侷限於經濟價值,而是向社會價值、自然環境價值等方向發展,更加側重於企業對於社會的價值創造,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保鶴髮雞皮社會的科學發展。

  2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存在的問題

  企業管理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合不適合,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要對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不斷更新、改革,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基於社會責任管理模式下,現代企業管理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企業戰略管理對自身的社會責任缺乏關注。在實際調查研究中,很多企業管理者還不具備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管理重點也多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相對而言,僅服務業、餐飲業、石化企業及環境相關的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關注度更高。

  其次,企業組織結構不利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一般情況下,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分工進行區分,一種是以專案進行區分,無論哪種組織結構均未設定專業的社會責任管理部門,多由人力資源部門或行政部門兼職進行社會責任管理,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十分不利。最後,企業文化建設中忽略了社會責任的部分。企業文化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現代很多企業在企業文化形成、沉澱過程中,很少涉及到社會責任的部分,雖然有些企業文化也包含了環境保護、回饋社會等內容,卻多流於形式,沒有實質內容。

  3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實效性的策略

  針對現階段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改善。

  3.1引導員工積極參與員工是企業組織結構中的最小單位,而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離不開每個員工的支援,因此在企業日常管理中要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提高員工履行社會責任的參與度。

  一方面,制定企業管理目標時突出企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在日常工作中強調社會責任思想,在員工內部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責任管理氛圍,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員工的社會責任能力培養。做好員工的思想教育,使其從內心形成一種責任意識,並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

  3.2企業管理體系的改革

  首先,企業在社會責任管理模式中要重塑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將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同發展的目標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並根據新的核心價值目標對企業的管理體系進行徹底改革,保證企業的管理體系既適合自身的發展,又可促進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建立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目標相匹配的組織管理體系,在建立、健全企業組織管理體系中,要遵循兩個原則,既要保證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又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管。企業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借鑑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與企業組織管理體系相適應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最後,構建科學有效的考核指標體系。社會責任績效是指企業建立的非財務性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對社會責任績效進行考核,可促進社會責任目標的實現。

  3.3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作為系統化、常態化的教育內容要加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作為系統化、常態化的內容是一項基本措施。

  目前我國商學院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課程設定還相對較少,根據一項2013年的調查報告可知,企業管理專業學生修讀社會責任相關課程的平均總課時僅為22.36,學生無法準確、深入的理解相關知識,由此可見,雖然工商管理專業已經具備了融入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的意識,但距離實現系統化、全面性教育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建議在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中,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作為一種常態化教育內容,在相關課程中設定企業社會責任專題,並將社會責任的培養貫穿學生的整個專業學習過程,以保證學生企業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系統性、完整性。

  參考文獻:

  [1]李偉陽,肖紅軍.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全新企業管理模式與舊模式存在五大區別[J].WTO經濟導刊,2010***02***:50-51.

  [2]黃群慧,鍾巨集武.國有企業如何建立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體系[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0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