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鳥的觀察日記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它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是知覺的一種高階形式。以下的小鳥觀察日記歡迎閱讀!

  死去的斑鳩

  第五節課前王詩博拉著我往教室外跑喊著:“肖遙星,快去看你的動物,斑鳩,一隻死斑鳩”。

  我跑去一看,一隻珠頸斑鳩側躺在花圃邊垃圾桶下,瘦條的身材,小小的頭,頸與肩之處的黑白點紋,像披肩一般。我馬上把它放回發現地點,照了張相,又在電話亭趕快打電話給馮老師。馮老師馬上趕了過來,幫我聯絡做標本的相關事,太好了!馮老師一邊與師大生命科學學院聯絡,一邊與我們分析這隻珠頸斑鳩的死因是否與禽流疫有關。

  血鸚鵡

  尖尖的腦袋,一雙燈泡似的眼睛靈活地轉動著,身穿用紅鑽石綴成的紗裙。它們是誰呀?哦,原來是咱家的一群血鸚鵡。

  你可別把它們想成鸚鵡了,它們是純種的熱帶魚,是我老爸的最愛!要知道,當初老爸費了千辛萬苦,在花鳥市場挨家挨戶尋找,才挑中了它們這幾條,顏色特別紅豔。聽爸爸說,它們的祖先生活在熱帶,所以養它們的魚缸水溫要恆定在25-30℃。


鸚鵡

  血鸚鵡平時非常文靜,就連吃魚食也是細嚼慢嚥,從來不爭不搶。它們無聊的時候,就會自娛自樂一下。玩啥呢?追逐打鬧?不!它們只玩一個遊戲--“造房”。

  它們的家也有花園、客廳、臥室,這些可都是它們一點一點用細小的白石子堆積的。你瞧,這兒就有一條血鸚鵡在堆石子呢:它先用嘴巴含住一顆小石子,然後游到一邊吐出來。它們不斷往返,積少成多,有的地方就堆成了小"山丘",有的地方被挖成了"窪地"。在一塊大岩石的後面,有一個斜坡,順著斜坡有一個小坑,這是它們的床。你看,多麼溫馨的一個家呀!

  八哥掉毛記

  放學後的一天,我來到奶奶家觀察小鳥掉毛。奶奶家養的是一隻八哥鳥,我來到鳥籠前,只見小鳥用小嘴正在梳理自己的羽毛,它咬住一根羽毛,輕輕一拽,羽毛就掉了。我想: 拽掉羽毛它一定很疼吧?小鳥真勇敢!一眨眼功夫,小鳥身上的羽毛就被它用嘴啄掉了好幾根。就這樣,不知不覺,天慢慢黑了下來,我也該吃飯了,明天放學後再來看它吧!

  第二天,我做完功課,就來看小鳥。我發現一夜之間,小鳥身上好似披上了一層淺灰色的“外衣”。那些較堅硬、羽片較大的羽毛已經稀落了一些,露出了裡面的一層小絨毛。我走到小鳥身後去看小鳥的尾巴有什麼變化,只見小鳥尾巴那些較長的羽毛,也已經掉得只剩下幾根了,活像一隻“禿尾巴”雞,難看死了。我想:小鳥和我們人一樣,也需要美麗的外衣來襯托的。

  第三天,我又來看小鳥,只見小鳥身上那些大片的羽毛又掉了一些,我問奶奶,為什麼小鳥這幾天毛掉得厲害?奶奶說,小鳥和樹木一樣,都要去掉舊的,長出新的、厚厚的羽毛,這樣它們抵擋寒冷的冬天,這是自然規律。

  奶奶家養的小鳥毛掉得快,新毛長得也快。這不,今天***第四天***它身上就已經長出一層薄薄的小絨毛了。我想:小鳥過不了幾天,就會長出全新的新羽毛了,到那時,它一定比原來更美麗。

  雖然在短短的幾天裡,我沒有仔細觀察到小鳥掉毛、長毛的全過程,但我十分開心,最起碼我瞭解到:大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就是我觀察後獲得的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