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既有趣又有哲學的小故事

  講好哲學故事,對學生進行輔導,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走過人生的這段關鍵路程。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生物學家捉來一隻流螢。首先,他們小心翼翼地用鑷子輕輕夾住這隻流螢的兩片又薄又小的翅膀,將它的翅膀用膠水緊緊粘在它的身體上,然後將這隻流螢帶進暗室,觀察它的螢光。

  令人吃驚的是,這隻流螢的螢光徹底消失了。難道流螢的螢光跟它的翅膀有關?

  生物學家懷著疑問,用稀釋液稍稍稀釋流螢翅膀邊緣的膠水,它的翅膀邊緣可以抖動了。然後,他們把這隻流螢又帶進暗室觀察,發現流螢的螢光有一絲絲的微亮。

  這次,他們稀釋了流螢兩翅上1/2的膠水,結果發現流螢的螢光又亮了一些。

  生物學家把這隻流螢粘在一塊玻璃板上,為了擺脫束縛,流螢拼命地扇動它的翅膀,生物學家發現,當流螢扇動翅膀的頻率最高時,它尾上的螢光亮度就最強;當流螢扇動翅膀的頻率遲緩時,它尾上的螢光就隨之減弱。

  流螢的螢光是流螢翅膀扇動的結果,是它翅膀抖動的亮光。動是流螢螢光的源泉。

  在無風的夏夜,因為沒有風,流螢可以沒有阻力地輕盈飛翔,所以它的螢光就隨之暗一些;而在微風吹拂的夜晚,為了衝開風的阻力飛行,流螢不得不拼命加大自己翅膀抖動的頻率,所以它的螢光也亮到了極限。

  生物學家還發現,一隻靜止在草葉或樹葉上的流螢,不會發出一絲螢光。

  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何嘗不是他奮鬥的螢光呢?你越努力,成功的果實就越大,你人生的“螢光”就越亮;你不努力,成功的果實就越小,你人生的“螢光”就越黯淡。一個人不動,是沒有光亮的,只有動起來,才能使自己在歲月的飛翔裡發出“螢光”。

  範文2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麼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裡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

  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

  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

  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緻,文采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讚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裡,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裡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著提高了不少。

  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著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裡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讚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於只一味憑著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

  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無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著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於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故事寓意:

  可見,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後面。

  這個故事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範文3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遊。

  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著,忽然發現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

  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著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著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麼多錢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著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5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著皮祆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於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著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麼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著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財的人嗎?”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裡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只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麼盛氣凌人,我有什麼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

  說著,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著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故事寓意:

  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別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