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解讀三國十常侍

  三國最聰明的一群小人親手發掘出了曹操劉備,這群小人就是十常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出師表》裡面有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是諸葛亮告誡劉禪不要跟東漢末漢靈帝一樣,親近十常侍以導致國家滅亡。

  《三國演義》裡面,最先全體亮相的一個組合就是這十位了,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就在第一回開篇,比劉關張三位都出場早。

  今天不說這十位的個性,單說說他們的共性!所謂共性,就是這十位都有的一些群體特點了。兩條,第一這十位下面都沒了——都是太監;第二這十位在一起的時候,相當聰明!

  當然這種聰明不是跟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那種行軍、治政的才智,他們要有這樣的才智,何必都沒了下面進宮當太監。相比較起來,他們的聰明,全都體現在了一個方面——保命!

  或者說吧,他們的政治敏感性相當強。

  《三國演義》第二回前段。劉備偶遇了張鈞跟他抱怨自己沒官,張鈞立刻就進宮跟靈帝去說了,當然沒提劉備這一茬。說的是十常侍滿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天下大亂,應該殺了十常侍。靈帝十分寵愛十常侍,立刻叫來問。十常侍一合計,先是趕跑了張鈞,然後這群太監們竟然都能推斷出是因為有破了黃巾賊的人,有功而無賞,導致的怨言。立刻就勸皇上賞官。

  敢說這政治敏感性不強?張鈞只是說了要殺十常侍,這十位立刻聯絡了破黃巾的背景,然後推斷出了問題所在。不僅把自己的問題摘了出去,還給了這群英雄一個“甜棗”。

  可憐的是劉備這個甜棗沒吃好,督郵來了,張飛打了,棄官跑了。這都是後話。

  還是第二回,這次是在中段。劉陶跑到靈帝面前大哭,就說:“天下都這麼危險,皇上你竟然還和這幫子太監共飲。”皇上接著說:“國家很和平啊,有什麼危機?”劉陶就把國家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說了,末了還說都怪十常侍賣官鬻爵、欺君罔上!皇上很生氣,又把十常侍找來了,十常侍們這回的應對策略就說是劉陶和自己們有間隙,他專門來害。還很假惺惺的要散盡家財,表示自己的心。皇上一聽這個更生氣了,把劉陶拉下去要殺。十常侍們安了心。

  就當大家們“相安無事”時,陳耽看到劉陶要被殺,立刻入宮勸諫皇上,話差不多,就是語氣更嚴肅、後果更嚴重了。皇上更生氣了,就問難倒十常侍裡面就沒有一個好人了嗎?這陳耽也不說話,直接用頭去撞臺階。以死相逼,這是皇上最煩的,令人把兩個人都收入了牢中。看起來著好像完了,沒有死人多好。然而並非如此,當夜十常侍就把兩個人在牢中謀殺了。

  乍一看沒有必要非殺掉兩個人呀,恰恰相反十分有必要!本來要殺了劉陶,而陳耽又來說了一通,就把劉陶救了下來。這什麼意思?靈帝動搖了!一個人說十常侍有問題,有可能是有間隙;兩個人都說,那真可能是有點事了。所以杜絕後患,哪怕只有那麼一點危險也要殺掉!這敏感的都有些快過敏了。

  殺了兩個人之後,十常侍又幹了一件事:假詔封孫堅為長沙太守,讓他去打黃巾賊的餘孽。這算是“釜底抽薪”的一計了,別人說因為我們盜賊起了,那盜賊被滅掉就沒事了!不僅單純的殺,還知道鞏固根本,豈會都是傻子?

  還有句後話,孫堅坐穩了長沙太守才有了後世的根基。孫家的根基倒是一棒子太監給的。

  再是第二回,此事是在後段。董太后和何太后兩位爭權,張讓覺得兩位都不好辦,一般都是勸。直到董太后出事,十位立刻開始巴結何太后。何太后是大何進的妹妹,十位看到可能要變天了,立刻送大量的錢財去巴結何進。保住了自己的現有地位。

  不惜錢財保住地位,這一招誰還用過?始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除了軍事實力,還靠著重金收買敵國大臣,破壞敵人內政。鞏固了自己,又破壞了敵人。

  是的,十常侍這一招也是這樣的!不過後來何進不滿,要殺十常侍,何太后把他罵了回去,就是因為十常侍給何太后送了大禮,何太后喜歡這十個人。

  何進本就是個沒主見的人,他就找人商量,不顧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得出結論詔董卓進京了來對付十常侍。十常侍一聽這個,更是有問題了,不如先下手為強。詔何進進宮然後圍起來就殺了!

  這敏感度也是夠高的!你要殺我,我怎麼可能束手待斃!就算是死,也要拉著你死!扭曲的心態,也就是扭曲的人才能辦到,沒了下面十常侍也絕對都是扭曲的人。

  後話是,何進死了,這才給了袁紹、曹操掌握大權的機會。當然被引進京城的董卓也有了謀圖天下的機會。

  再看看這十位,不惜錢財、懂得人情、釜底抽薪、會演苦肉計、還知道斬草除根。這樣的人豈會只是簡簡單單的太監?不爬上高位都不合理了。

  再間接看看十常侍的力量吧!直接或間接提拔了:劉備、孫堅、曹操、袁紹、董卓,基本上就是《三國》裡面最有實力爭霸的五個人了。

  天下亂始於這十個太監惑亂,天下的和也就得靠這十個太監“選擇”的人!歷史就著這般有趣。

  十常侍簡介: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他們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十常侍推動了漢朝的滅亡,也可以算是加快了歷史的進步,引起了新的政局和革新。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裡面講到了三國演義故事的背景,起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十常侍亂政"。

  中平六年四月,***公元一******初夏,靈帝害病快要死了,他打算立王美人生的皇子劉協做太子。十常侍中的蹇碩在病床邊對靈帝說∶"如果要立劉協做太子,必須先殺死大何進,才能保皇太子日後平安。"靈帝聽了蹇碩的話,立刻派人宣何進進宮。

  這何進原來是一個殺豬的,因妹妹是何皇后,生了皇子劉辯,何進才掌了大權。何進知皇帝要殺他,沒有入宮,回到家裡,召集大臣商議如何殺掉十常侍。這時靈帝死了,何進便令司隸校尉袁紹領五千御林軍進了皇宮,便在靈帝靈柩前面,立太子劉辯繼承皇位。

  劉辯雖做了皇帝,但靈帝的母親董太后心裡卻不大樂意。十常侍之一的宦官張讓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董太后聽後大喜,第二天早朝時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傳旨封皇子劉協為陳留王,封自己的哥哥董重為驃騎,並讓張讓幫她處理朝政。

  皇帝劉辯的母親何太后見董太后把持大權,心裡也不痛快,她想了一個計策,在宮中擺了一桌酒,請董太后來喝酒,勸董太后不要管國家大事。董太后氣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兩人大吵一場。

  何太后也發怒了。當夜,便把哥哥何進召進宮中,商量怎樣除掉董太后及董重。次日,何進下令把董太后送到京城以外的河間去,何進讓護送的人暗地裡將董太后毒死。又將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的家包圍起來,要追回他的官印。董重知道事情危急,便在後堂自殺了。

  袁紹勸何進趁早把十常侍這些宦官殺掉,何進將這個想法告訴何太后,何太后正寵信張讓等人,便不同意。袁紹又向何進獻上一計,要他調外地兵力入京剿除宦官。主簿陳琳認為這樣做會弄出亂子來,便竭力勸阻。說話間曹操從旁閃出,拍著手掌哈哈大笑。

  何進問曹操為什麼發笑。曹操說∶"要殺宦官,應該先除為首的宦官,這隻要一個監獄官就夠了,何必紛紛召來外兵呢?"何進一聽,非常生氣,喝斥曹操有私心。曹操退了出來,嘆息著說∶"亂天下的,一定是何進!"

  朝廷派往西涼領兵的刺史董卓,手下有二十萬大軍,野心很大。這天,他接到何進的檄文,心中十分高興,便令他的女婿李儒先派人向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說這次出兵是為了懲除宦官,制止逆亂。好讓朝廷的大臣不對他產生懷疑。隨後便起兵向京城洛陽進發.

  張讓等聽說外地的兵來到,便先下手,派五十名刀斧手埋伏在長樂宮嘉德門內,讓何太后召何進進宮。何太后不知是計,就派人宣何進進宮。何進自覺手中掌握天下大權,十常侍不敢把他怎麼樣,便不聽勸阻進了皇宮。剛一進門便被亂刀砍死。

  護送何進進宮的袁紹、曹操在宮門外等了很久,不見何進走出,就在門外大聲叫喊∶"請大上車!"這時,何進的人頭被從牆裡扔了出來。袁紹、曹操大怒,揮舞著寶劍高叫著殺入宮內,碰見宦官,不論大小,全部殺死。一時皇宮內火光沖天。

  張讓等宦官,慌忙劫擁著少帝和陳留王,從後宮逃跑了,而其他的成員在此次宮變中全部被殺死了。二更時分,逃到北邙山下,猛聽得後面一片喊殺聲,火光中一隊人馬趕到,張讓自知難逃一死,便投河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