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解讀唐僧應該怎樣吃

  抓了唐僧應該怎樣吃 為什麼不抓後先咬一口呢?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提起《西遊記》,人們總會想起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就比如說為什麼妖怪們捉住唐僧後,總喜歡把他蒸著吃,而不選擇其他的烹飪方式呢?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縱觀整部小說,曾有六位妖怪共計十五次說一定要將他蒸著吃,這在那些小說中確切探討過關於唐僧的烹飪方式的妖怪中,所佔的比例很高。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妖怪們偏愛蒸著吃呢?甚至於就連唐僧本人都認為蒸著吃是最好的。你還別不信,唐僧真的說過,且往下看。

  小說中雖然出現一個妖怪,都嚷嚷著要把唐僧擄回來吃了延年益壽,而且基本上都成功了,但是明確提出如何吃,以何種烹飪方式吃卻僅有七次而已,而這其中卻僅有一次是選擇了除了蒸以外的烹飪方式。當時是那青龍山玄英洞的三頭犀牛精,他們的烹飪方式與眾不同,想要將唐僧的衣服脫去後,洗乾淨剁碎了,蘸著香油煎著吃。而除了他們之外,其餘的妖怪們無一不選擇將其蒸著吃,就算是彼此之間有些爭議,但也都沒有排除蒸著吃這一重要選項。

  除了他們認為蒸著吃不錯之外,最為主要食材的唐僧也非常的贊同這一烹飪方式,當時他因為受妖怪蠱惑而將孫悟空攆走,自己卻被捉進了妖怪的老窩裡,他就曾自怨自艾的說起過,既然上天安排了這樣的命運,就活該我被這個妖怪蒸著吃,差一點就算是煮,也算不錯了。不得不說,作為被吃的物件還能有這樣的覺悟,應該算是食材界中的翹楚了吧。

  所以我們能夠看得出來,就連這位食材本身都認為蒸應該是最優秀的備選方案,而煮則顯得有些low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還能夠清楚地區分出兩種烹飪方式的檔次,食材界也算是沒誰了。那麼妖怪們又為什麼那麼喜歡蒸呢?

  首先是蒸的可行性已經得到了印證。作為我國最有特色、傳承最為久遠的烹飪方式,早在新時代時期就已經發現了我國古人在用蒸的方式來處理食材,他們甚至專門發明了一種用於蒸制食材的炊具——甑,這件小玩意兒可以利用沸水的蒸汽來將食材蒸熟。

  南北朝時期有部大作《齊民要術》問世,雖然主要都是在講解農學類知識,但其中居然還包含了當時已經出現的各式烹飪方法。其中蒸是一個很大的項,裡面一共包含了二十餘種菜系,從蒸藕到蒸雞,從蒸羊到蒸熊。

  是的你沒有看錯,古人憑藉當時的技術蒸熊,而且還成功了。書裡甚至有詳細的蒸制方法:首先將熊除去內臟等汙穢物,然後洗剝乾淨開始先用水煮,差不多到半熟的時候從鍋裡撈出,接著用各種調料醃製一整個晚上,最後再加入調料放入甑中進行最後的蒸煮,這次蒸完之後就可以開吃了。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們關於吃的智慧,他們為我們解決了如何蒸制巨大食材的難題,同時也印證了我們先前提到的問題,既然蒸熊都可以,那麼蒸人的可行性自然很高,也就是說蒸著吃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上是可行的。

  隨著先人們在烹飪技術方面的挖掘,到了明朝時期各類烹飪方式就已經非常的齊全,但是吃慣了山珍海味之後,很多人開始追求飲食的清淡,不僅是我們這些現代人注重養生,當時就有不少宣揚清淡飲食的文字記載,例如《菜根譚》中就稱:“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而蒸自然是保證清淡的最好的烹飪方式,這裡其實並非是那些妖怪們喜歡蒸著吃,之所以選擇這種烹飪方式,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選擇。

  吳老出城在淮安市淮安區,五十多歲的時候才憑藉功名在北京待了兩年,隨後又在浙江當了一段時間的官,卸任之後就便返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這麼說起來的話,其實他半輩子基本上都是在南方度過的。

  淮安擁有非常著名的淮揚菜,這種菜系就專以清鮮、平和為主,因此蒸制就成為了這類菜系的主要烹飪方式,而吳老既然住在淮安那麼長時間,自然對這類菜系非常喜歡,因此就會不由自主的強加到妖怪們的頭上。

  其實煮跟蒸的差距不大,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蒸要比煮上檔次,因為蒸就意味著要花費更多的柴火,而在當時柴火是需要專們有人供應的,可以說比現在的煤炭都要昂貴,如果妖怪們嚷嚷著要煮不要蒸的話,在當時的讀者看來,未免有些不符合那些妖怪的身份,而蒸則是恰到好處。

  唐僧簡介: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禕,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

  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毗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中亞地區、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宣告、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遍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佈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裡。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樑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