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使用艾灸需要多長時間

  艾灸是常見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艾灸的具體使用時間是有哪些的規定的。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歡迎參閱

  艾灸到底多長時間

  艾灸是通過燃燒艾葉來刺激人體穴位,從而起到調整身體紊亂的作用,艾灸能夠防病治病,適用的範圍非常的廣闊,中醫認為艾灸治療能夠溫經通絡,還能夠補中益氣。但是艾灸的時間有講究,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艾灸治療病症時間充裕可每天施灸一次或隔天施灸,也可以一個療程***10天***後休息2~3天。身體病症調節好了之後可一個禮拜用2~3次就可以,艾灸穴位多可以分開灸,今天施灸一部分,明天施灸一部分。艾灸可以天天做或者隔天灸一次,但是艾條一定要用質量比較好的艾條,劣質的艾條容易損傷經絡並且耽誤治病的。

  艾灸一個穴位5到30分鐘是比較常規的情況。做一次艾灸的時間一般在30分鐘到2小時。 艾灸一個穴位時間長短是靈活的。艾灸的話,一般15分鐘左右為宜,如果是保健灸的話,一週2次比較合適。艾灸一個穴在十分鐘左右,但是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注意:頭面部,3-5分鐘就行了,久了會容易上虛火.腹部,下肢時間可以稍久些,一般把穴位灸到微微發紅,有紅暈覺發熱即可換位置了.背部大概5-8分鐘,太久也會口乾咽燥.腰部可以久些,10-15分鐘都可以。

  所以看過上面的介紹之後,艾灸時一定要注意時間的控制。艾灸療法能夠調節人體經絡,還能夠提高我們身體的免疫能力。艾灸之後,能夠排出身體毒素,能夠除溼,可謂是防病保健兩不誤。艾灸所使用的艾葉一定要是陳艾,並且在艾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避免燙傷。

  艾灸後的不同反應

  1、經絡竄感就是“灸感”,又叫得氣,有酥酥的感覺,這是好的現象。

  2、感覺熱能竄到會陰,這是好的現象,說明對卵巢功能效果顯著,這是打通任脈、督脈、衝脈的現象。

  3、做艾灸過程中,下腹中感覺有一股熱氣在形成,並能隨著人的意識而形成氣流,在人的經絡內來回的流動,上到頭頂,下到足底,經過的地方有酸、麻、脹、痛等不同感覺,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4、做完艾灸後,面色變得紅潤有光澤,面板飽滿滋潤。色斑快速變淡、痘痘消失。

  5、做完艾灸後,人的心情變得舒暢很多,心情很放鬆。非常好的感覺。

  6、艾灸以全身微微出汗為佳,特別是額頭、手心、足心要出熱汗,易出大汗者一定是身體比較虛的人,需要用紅毛刺五加15克北五味子10克玉竹15克紅參10克白朮15克防風10克煮水,每次飲150~200毫升,頻頻慢飲。

  7、有的人艾灸時會出現寒感,甚至於灸後會覺得冒涼風,寒性體質的人多會出現這種現象,要多灸。

  8、有的人艾灸時會出現熱感,腹腔發熱到後腰往上走到百會,往下走到湧泉。這種屬於經絡通暢,效果好。

  9、有的人會出現沉感,是正常的,比較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這種現象說明氣血迴圈不暢經絡不通。

  10、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氣,這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除身體的濁氣,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11、如果腹部或後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過多,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12、做艾灸的前幾次沒有什麼感覺,只有點熱,說明經絡不通,身體比較寒。

  13、做艾灸時上半身熱或只是下半身熱,表明不怎麼熱的那半身的經絡不是很通。

  14、灸的過程中有出現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氣的現象,然後才出的熱汗,說明體內寒氣重。

  15、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頸灸,療效就會很好了。

  16、開始灸很熱,過了一段時間後感覺不熱了,那是正常的平臺期,還有就是經絡適應了,需要用猛火灸。

  17、痠痛、疲勞、嗜睡***白天愛睏***:體質酸性,血液迴圈差,氣血不足,在灸後血液迴圈加快,所以體質弱的人前二、三次會出現乏力、睏倦現象。

  18、呼吸急促或不順暢,情緒不穩定、頭重:心臟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19、腎臟部位有痠痛感,***腰痠腰涼***尿量增加,尿色有變化:腎功能不佳,腎氣不足,陽虛。

  20、做完艾灸後,臍部有出黃水的現象:這說明有婦科炎症或腸胃炎症。

  21、做完艾灸後下部瘙癢、分泌物增加或有血塊:婦科不好、月經不調,調整經期中,會出現短暫亂經。

  22、做完艾灸後全身無力感或增加痠痛:痛風、月內風,體內有風溼,幾次後即消失。

  23、做完艾灸後持續出汗:體內溼氣重,艾為純陽之火,能幫助排溼去寒。

  24、做完幾次艾灸會感覺口渴?非常典型的上實下虛的症狀,在做過幾次後出現好轉反應,感覺病情加重了,建議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間穿插做刮痧,拔罐。

  25、月經提前或推後:艾灸的作用最先走向的就是女性和男性的生殖系統,所以女性做艾灸月經3個月之內為調整期,月經可以提前或推後。

  26、出水泡,出紅診是體內的溼毒,血毒過多,越是這種現象越要灸。

  27、臍下出水泡,是有婦科問題,水泡下還有紅點是有炎症。臍周出水泡是腸道溼寒,嚴重的人會在臍周起一圈硬皮。

  艾灸對人體的好處和壞處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薰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溼、調理氣血、宣痺止痛之功效。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灸療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臨床應用時應當視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在家艾灸的方法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將艾條一端點燃,將燃端放入溫灸棒中。

  3.以手掌試溫度高低,確定溫度適中,即可開始溫灸。

  4.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後進行溫灸,用溫灸棒在腹部來回滾動,再點臍周穴點,***歸來、氣海、關元***,使穴點經絡疏通面板光滑、紅潤。 溫灸時間:15分鐘。

  艾灸的注意事項

  1、灸器點上火後不可懸空過久,以免接觸面板時溫度過高,以致燙傷,如懸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將灸器之溫度搓低後再繼續使用,每隔一段時間,應將灸器敲除支。

  2、每使用灸條二至三條後,在灸器控制口會產生溫灸油垢,應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條之通暢。

  3、溫灸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溫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5、飯後一小時內不宜溫灸。

  艾灸的製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乾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晒乾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製作

  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碟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製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圖146。

  2. 艾卷的製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釐米、長約25釐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捲成圓柱形,最後用麵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製成長約20釐米,直徑約1.5釐米的艾卷。

  3.間隔物的製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藥瓶等。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淨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薑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淨後搗爛成泥。藥瓶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薑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