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聽課評議記錄

  地理課開展聽課活動,可以瞭解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提高教師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聽課科目:地理

  聽課時間:20xx年12月2日第一節

  聽課班級:凱里十中初二3班

  任課教師:

  教學內容:第四章第一節天氣與氣候

  教學過程:

  匯入課題: 從當天的天氣現象進行提問,引入新課學習。 板書課題:天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師:從多媒體課件上學習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麼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從而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於天氣的詞語。

  過渡:“光靠詞語是不能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麼怎樣才能準

  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麼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雲圖”。 投影:衛星雲圖。

  師:講解衛星雲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麼?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沙塵暴?應採取什麼措施?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麼是風杆、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小小天氣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釋出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 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溫和多雨 ②陰雨綿綿 ③四季如春 ④陰轉多雲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課後活動:蒐集天氣諺語,並驗證其準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 天氣

  1、概念 2、特點

  二、天氣預報

  1、衛星雲圖

  2、天氣符號

  篇二

  科目:地理

  授課人:

  班級:

  星期一 9月19日

  地球的公轉

  複習: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地球公轉的概念:

  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 地球公轉的方向

  地球公轉的方向與自轉一致,“至西向東”。

  三、地球公轉所需的時間及產生的地理現象:一年,產生四季的變化。 參看D圖。

  由於地軸始終朝一個方向傾斜,隨著地球的公轉各地在一年中接受的太陽光熱不一樣,產生了四季的變化——即“春夏秋冬”,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相反。

  五、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還產生晝夜長短的變化。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冬季北半球“晝短夜長”。

  六、 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地球的公轉及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難點:地球的公轉圖P12.

  點評:本節課內容充實、條理清楚、難點重點突出,但學生活動較少。

  科目:地理

  授課人:

  班級:

  星期三 9月29日

  地形圖

  複習:地圖的三要素。

  學習:海拔、相對高度及等高線地形圖和陸地地形的基本型別。

  一、什麼叫海拔絕對高度。

  二、相對高度的概念。

  三、海拔和相對高度的計量單位是______。

  四、世界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有世界第三極之稱;中國陸地最低點是

  ______,海拔______;珠穆朗瑪峰與吐魯番盆地相對高度是______。

  五、等高線地形圖

  1、什麼叫等高線?

  2、什麼叫等高線地形圖?

  六、陸地地形的基本型別及他們的形狀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七、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及等高線地形圖和陸地地形的基本型別。

  點評:本節課內容太多,重難點不太突出。

  篇三

  時間:10月18日

  地點:多媒體教室

  課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授課人:

  聽課記錄:

  情境匯入:老師有一位好朋友是一家報社的記者,由於工作需要現在她已經遠渡日本,不過發達的現代科技使我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分享著彼此的快樂,前一段她給老師發來了幾張照片,與同學們一起欣賞一下展示圖片:日本美麗的自然風光,意在突出日本的環保和綠化

  過渡:不過幾天之後,我又受到了她的一封郵件,我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情境二一位中國記者寄自海外的信 早在江戶時代,日本人就發明了適合日本飲食習慣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國產一次性筷子的產量達到了240億雙。與此同時,由於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大量木材,一些廠商於是將目光轉向海外。

  現在,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約為257億雙,人均消費200雙左右。同時,日本國內一次性筷子的產量僅佔3%左右,其餘97%都是依靠進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幾乎全是從中國進口的。 我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課上交流:關於一次性筷子

  1你知道日本和中國森林覆蓋率各是多少嗎?日本64% ,中國17%

  2你知道一棵50年樹齡的大樹價值是多少嗎?它有哪些功能? 產生氧氣,吸收有毒氣體,增加土壤肥力,涵養水源,為鳥類提供繁養場所??價值19.6萬美元 這棵50年樹齡的大樹可以被製成多少雙一次性的筷子?它的價值是多少?可以製成6000---8000雙一次性筷子,價值40美元

  3你知道日本國內採伐的方式嗎?我們中國又採取了怎樣的採伐方式?日本“間伐”方式,及時補種;中國採用“一採光”的方式,後繼植樹工作乏力,使原本可再生的資源變成了一次性資源

  4你家周圍的餐館有沒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普遍使用你和你的家人使用過嗎?用過這些餐館使用過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樣處理的呢?大都被當作垃圾倒掉

  5你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之後是如何處理的嗎?有專人回收,由於造紙的原料,三雙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張明信片或一張影印用的A4紙 總結過度:通過交流,我想我們好多同學也許和我的朋友一樣,心情不是很輕鬆,但是有的同學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多媒體展示:

  爭議一: 有的同學說,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豐富,地大物博,應有盡有,砍點森林沒什麼。你認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過渡匯入下一環節合作探究一 3、合作探究一中國的資源現狀 學生活動1:分析下列圖表及材料,自己歸納得出結論。 材料一:中國資源總量情況一覽表 土 地:總量世界排名第三位;水第六位;太陽能第二位;礦 產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