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隨筆

  聽說你正在尋找,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1、多講學生感興趣的地理。

  一般的學生對風景名勝、風俗人情比較感興趣。在講一些枯燥無味的自然地理的時候,可以適當穿插這些人文地理。如在講《長江》一節時,可以介紹長江上游的一個城市——鬼城豐都的相關內容,相信95%的學生的注意力會被吸引過來。

  2、講最新的地理。

  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地理是一整個世界為研究物件的,所以地理是一門處於不斷髮展和變化之中的學科。這就要我們地理教師密切關注新聞、時事,將最新鮮的地理知識傳達給學生。前不久一位前輩寫的文章,她說她從教以來,一直保持著剪報的習慣,並且也要求她的學生如此,所以她的課堂總是與時俱進的。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比如,冥王星被排除九大行星之外還是學生告訴我的。從現在開始,我要密切關注最新的地理。

  3、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

  一般,地理課本上的知識容易太泛,有點不著邊際,給學生的誤解就是:地理與現實生活太遙遠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注意將理論與現實相聯絡。如,在講解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從房屋的採光入手,讓學生知道,掌握了這一知識以後,買房時你就能夠知道你要買的房子是不是四季都有足夠的光線,而不會被房產公司牽著鼻子走。

  4、講與本地密切相關的地理。

  在授課的過程中,若需舉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儘量舉學校所在地的例子;若需比較,也儘量與學校所在地比較。因為,中學生一般閱歷較少,僅對自己的家鄉較熟悉,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出發,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更能讓學生感知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邊。

  篇二

  我國古代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僅僅教給學生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若能教給學生獨立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那麼學生就會終生受用不盡了。

  1、運用地圖 獲取知識

  初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的空間形象,如大洲、大洋、國家、地區的輪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區、氣溫的高低變化等,它們是難以用語言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的。藉助於地圖,便能一目瞭然,要求學生身邊時常備有地圖,對各地理事物、現象能形成準確、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諸如世界各國名稱、氣候型別等的混淆現象,嚐到運用地圖好處的同學是對地圖常看常新,新知越積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節地理課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運用好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養成經常讀圖的習慣。地理學科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的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一張地圖中採集大量的地理資訊,如一個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自然知識,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人口、工農業、交通、商業等人文狀況,從整體上把握該區域的綜合特徵。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就應該多運用地圖來指導學生獲取知識。

  2、聯絡實際 內化知識

  把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引入課堂,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時,記住各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是非常困難的,新授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辨認車輛牌碼上的字,由此說明學習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實際用途。然後讓全班同學各說出自己知道的車牌上的字,教師寫到黑板上不重複,問:“在全國範圍內,還可能有哪些字出現在車輛牌上呢?”學生此時急切地想知道,翻開書細細地找,並且已經體驗到它在實際中的應用,找到後積極主動地結合省級輪廓、簡稱由來去記憶,誰也不甘落後,學習氣氛非常濃厚。這樣不僅順利地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學會了自己獲取知識的途徑。這種方法就是聯絡生活實際學習地理法。

  3、分析-歸納-綜合 昇華知識

  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歸納與綜合,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為此,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歸納-綜合”的規律,使所學知識得以活用。分析應從各類地理事物本身內容的系統性入手,從個別到一般,把個別分散的地理事物聯絡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出規律,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具有相關資訊歸納綜合起來,這樣能加深理解各地區域的特徵,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後進入複習階段,師生先一起研討,將初中地理知識歸納為自然和人文兩大類,自然地理再劃分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人文地理可劃分為人口、民族、工農業生產、交通、商業等;有的專題還可分為若干項,如地理位置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分項,氣候可以從氣候名稱、分佈地區、氣候特徵以及對當地植被、農業的影響分項,工農業可分別從各自發展的條件、分佈地區、生產的產品工業部門、農作物分項;工業發展的條件又可從資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項,農業發展的條件可以從地形、氣候、勞動力等分項。再運用整體指導區域性的學習方法,大到國家,小到鄉鎮、村莊都要從上面這一知識結構中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探討。在地理會考複習時,我常運用這種方法,學生複習積極性高,複習效果不錯。

  篇三

  “預習的過程就是自學的過程,就是憑自己已有的綜合能力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獨立理解、識記知識的過程。預習是學習的極為重要的階段,它的特點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質是獨立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講,預習就是學習的第一核心。學生學習過程中預習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適當大致的瞭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更能提高聽課效率。為此,本月課堂預習是這樣操作的。

  1、課堂預習以學生的讀圖活動為主。每個知識點都是由圖帶出,由圖得出結論,並最終落實於圖。學生的讀圖活動形式多樣,如在螢幕的圖上找,在書本的圖上找並重點標示,描述圖中地理事物等等。如讀6、39圖,瞭解新疆的主要礦產及分佈。 讀0圖西氣東輸的起止點,經過哪些省?等,重視學生讀圖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結合自學結果組內交流,互相啟迪思維,隨筆記錄

  2、在預習過程中注重了對難點知識的指導、對重點知識的提升,使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的接受、理解和探究。學生帶著疑問去分析,注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點撥激勵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參與,體驗。

  總之,給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燃起來,還學生課堂主動權,多給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