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樹種芽苗移栽方法研究

   櫸樹***ZelkovaschneiderianaHand-Mzt***別名榔樹、血榔、紅榔,為榆科***Ulmaceae***櫸屬的落葉喬木。我國是櫸屬分佈的中心區,自然分佈有大葉櫸***Z.schneide-riana***、光葉櫸***Z.serrata,又稱日本櫸***和大果櫸***Z.sin-ica,又稱小葉櫸***3種,貴州省自然分佈2種櫸樹,即大葉櫸和光葉櫸,其中大葉櫸的分佈範圍較廣[1]。櫸樹是本省重要的鄉土樹種,也是傳統的珍貴硬闊用材樹種。櫸樹的適應性很強,在酸性、中性、石灰質土及輕度鹽鹼土地均能生長,病蟲害少,壽命長,抗汙染[2]。櫸木心材呈淺紅色,俗稱“紅櫸”、“血櫸”,木材堅硬,花紋美麗,用途廣泛,是製作高檔傢俱、室內裝飾等的珍貴用材。櫸樹秋葉色彩豔麗,也是優良的城市綠化景觀樹種。大葉櫸因其特殊的生態經濟價值,已被列為我國重要造林樹種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3]。隨著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低效林改造,櫸樹在城市園林綠化、新農村綠化以及丘陵、山區生態經濟林培育中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目前對櫸樹芽苗培育研究的文章未見報道。為此,我們開展了對芽苗移栽的相關究。旨在為進一步推廣櫸木規範化種植技術提供服務。都勻市位於貴州省中部、苗嶺山脈南側。地理座標:E107°07′~107°47′,N25°51′~26°26′。海拔高度750~1738m,地勢起伏較大,地形複雜。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82%以上,主要為低山、低中山、中山及丘原地貌。地處中亞熱帶,氣候溫和溼潤,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5.9℃,最高氣溫35.5℃,最低氣溫-7℃,≥10℃活動積溫4905℃,年降水量1400mm左右,無霜期290天以上,故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適宜於多種林木的生長。母巖主要有碳酸岩和頁岩。土壤主要有黃壤、石灰土及部分黃棕壤。
    1種子採集及處理
    1.1種子採集櫸木種子成熟期為10月中旬~11月下旬。選擇在生長健康、樹幹通直的櫸木樹下鋪上薄膜,用竹竿將樹上的種子打下,然後將其收集起來進行處理。種子採集於黔南州平塘縣天然分佈的櫸木優樹,其樹齡約在40~80年。
    1.2種子處理及貯藏將收集的櫸木種子進行脫粒後,用簸箕將樹葉和雜質簸除,然後將種子放在通風的室內攤開後蔭幹,種子蔭幹後用塑料袋裝好密封即可貯藏。
    2苗木培育
    2.1芽苗培育翌年3月中旬~4月下旬將種子取出,用清水對種子進行水選。將漂浮的空殼種子清除,沉底的種子在清水需浸泡6h以上[4]。把浸泡好的種子與過篩後的森林腐殖土混合拌勻,每kg腐殖土拌種子13g,櫸木種子千粒重12.83g[5],再將拌有種子的腐殖土倒入培養盤中,腐殖土在培養盤中的厚度在5cm左右,扒平,澆透水。放在室內靠近窗戶的地方培養,培養土要時常保持溼潤,屋內保持通風,當芽苗長到5~8cm後便可進行芽苗移栽。
    2.2苗床整理及芽苗移栽
    2.2.1苗床整理。選方便澆水、施肥、管理的地塊,在移栽前進行苗床整理,作高床,床高25~30cm,床寬1.2m,床間步道寬30~50cm。圃土:70%黃壤土、30%森林腐殖土,加施複合肥50~100g/m2,混合拌勻而成。雨後或人工澆透水後的第二天便可進行芽苗移植。
    2.2.2芽苗移栽。首先用削尖的竹片在苗床上根據不同種植密度進行打孔,孔直徑1cm,深3~4cm,然後用竹片從培養盤中挑出芽苗並使芽苗的根尖部順洞穴植入,然後用手指將洞穴周圍的營養土壓實即可,芽苗移栽完後,在晴天移栽時要澆水1次,最後在苗床上覆蓋透光率為50%的遮陽網。
    2.3苗期管理
    2.3.1除草管理。苗木栽植後,應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隨時除草,保持苗床無雜草。除草時間以雨後土壤鬆弛時最容易拔除,只要管理到位,一般苗木栽下,3個月即可全部鬱閉,除草工作量隨之降低。出苗率一般可達90%以上。
    2.3.2水分管理。幼苗出土後,應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乾燥程度於清晨或傍晚澆水,澆水要適度,以澆透為度,避免積水。
    2.4肥分管理5月中下旬到8月下旬以尿素3~5kg/667m2追肥,做到先稀後濃,少量多次,一般每15d追一次肥,9月下旬以後停止施肥和少澆水,此時可以將遮陽網拆出,增加光照,以促進苗木木質化。
    2.5密度設定與測定方法本次育苗試驗的密度設定4個水平即:5cm×20cm、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並在7月、9月、12月進行定株測定苗木的苗高、地徑,每個水平測量30株。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密度對不同時期苗高和地徑的影響本試驗測定了不同密度培育櫸木苗木苗高和地徑,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幼苗在早期***7月11日前***:密度在5cm×20cm、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之間的苗高及地徑在0.05水平上無顯著差異,原因是植株個體較小,對生長空間要求不大,幼苗能正常生長。中期***7月11日~9月12日***:5cm×20cm的苗高及地徑與10cm×20cm、15cm×20cm、20cm×20cm在0.05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而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幼苗在生長中期隨著植株體積的增加,5cm×20cm的密度已經不能滿足苗木對生長空間需要,苗木生長受到影響。而另外三個密度仍能滿足苗木的正常生長。後期***9月12日~12月6日***:苗高只有5cm×20cm與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之間在0.05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地徑是5cm×20cm與另外三個密度存在顯著差異的同時,10cm×20cm、15cm×20cm與20cm×20cm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後期隨著苗木生長的加快,密度對苗木生長的影響愈顯著,尤其地徑是隨著株行距的增加而加大。
    3.2不同密度對不同時期苗高和地徑生長量的影響從圖1、圖2可以看出,苗高和地徑生長曲線基本相似,5cm×20cm苗高和地徑生長量隨著時間增加而出現下降;10cm×20cm、15cm×20cm、20cm×20cm苗高和地徑生長量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其中10cm×20cm、15cm×20cm、在中後期生長量的增加較為均勻,為12.0%~15.2%,說明這兩個密度較為適宜苗木的生長,產苗量適中,比較適合生產性育苗,而20cm×20cm在後期生長量的增加較大,為33.2%~35.6%,說明該密度比較適合大徑苗的生長。但產苗量較低,生產成本會增加。
    4結語
    4.1研究認為,對種子量較少的珍稀樹種採用芽苗移栽方法培育苗木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一年生苗高和地徑分別達80cm和0.75cm。苗木出圃率在90%以上。
    4.2本試驗結果表明,10cm×20cm、15cm×20cm密度培育的櫸木苗木生長量的增加較為均勻,較為適宜苗木的生長,產苗量適中,比較適合生產應用,而20cm×20cm密度在後期生長量的增加較大,比較適合大徑苗的生長。但產苗量較低,生產成本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