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怎麼學

  區域地理的重要性之一是鮮明地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特點,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區域地理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區域地理學習方法

  1、建模型

  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很多同學感到知識雜亂無章,較難記憶。實際上這就是由於沒有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即沒有建立起知識模型。區域地理學習應構建知識框架,,將初高中知識整合,理清思路,使學習有章可循。運用思維導圖歸納知識點,可構建如下圖所示的學習模型。

  2、準定位

  A 絕對定位***經緯線定位***

  可以利用0°經線、30°E、60°E、90°E、120°E、150°E、180°經線、30°W、60°W、90°W、120°W、150°W和赤道、北迴歸線、北極圈、南迴歸線、南極圈。這12條等距的經線、5條特殊的緯線,基本上可以構成覆蓋地球表面的經緯網路,能使我們對地理事物有粗略的定位。

  B 相對定位

  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沒有必要記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經緯度。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識記一些主要的經緯線和地理事物,然後以它們為參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定位。

  C 利用區域地理環境的典型特徵定位

  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徵各不相同。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可以利用區域地理環境的典型特徵進行定位。如海陸輪廓形狀、地形起伏特點、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築等。

  3、重聯絡

  一個區域是多種要素的綜合體,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時要注意要素之間的聯絡。例如,區域的緯度位置一般影響該地區的熱量;海陸位置、大氣環流一般影響該地區的降水;氣候和地形因素影響該地區的河流水文特徵、農作物種類與分佈及交通與城市的分佈;氣候、地質條件影響該地區的土地資源、水熱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各種資源和工業的分佈又有一定的聯絡;區域地理的區位、資源又影響該區域的政治經濟發展。所以利用這種方法建立區域各要素之間的聯絡是加深記憶、提高能力的好方法。下圖展示了南亞地區各區域要素之間的影響關係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性。

  4、善比較

  學會使用比較法是學習總結區域地理特徵最常見、最省力的方法。

  在地理特徵相似或差異性明顯的區域較適合用比較法進行學習,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區域地理特徵。例如,位於北緯30°附近的長江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理位置特徵相似,可從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氣候型別、人口分佈、主要城市、發展農業的條件與主要農產品、農業帶、工業、交通等方面進行比較;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地理位置特徵差異明顯,可以從地形、氣候、河流、資源、農業、工業、城市等方面進行比較。下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與拉丁美洲兩個區域地理特徵的異同點比較,通過比較、對知識點的掌握會事半功倍。

  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

  一、瞭解知識系統,掌握內容結構

  區域地理的知識系統一般都是從總論到分論。總論從巨集觀上了解自然條件,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湖、生物、資源等;還有人類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論按分割槽論述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徵、發展狀況、人文景觀、人地協調發展等,以及地域之間的差異。

  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

  地形包括地勢、地形型別及分佈、地形特徵及成因、特殊地貌等;

  氣候包括氣候因素、氣候要素、氣候特徵、氣候型別、氣候分佈、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

  河流包括源流概況、水文特徵、各段劃分、利用與改造等;

  湖泊包括型別、特徵、演變、利用等;

  工業包括部門、佈局、產品與市場、原料與能源、資金與技術等;

  農業包括型別、分佈、作物或產品、耕作制度等;

  交通包括型別、路線、作用或意義、樞紐站或港口等;

  城市包括職能、規模、位置特點、發展方向等。

  二、重視空間分佈,建立聯絡線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需要依存於一定的空間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有空間聯絡、空間結構,以及空間思維、空間想像的出現。

  在掌握某項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基礎上,即可進一步聯絡記憶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聯絡線索。

  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分佈——全球火山地震帶一年輕的褶皺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佈。

  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洋流的分佈——氣候型別分佈——世界自然帶分佈。並由此可聯絡植被型別的分佈——農作物的分佈——農業型別分佈——土地利用型別等。

  三、掌握影象要領,熟悉判讀技能

  地理影象是地理資訊的重要載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在眾多影象的判讀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線圖的判讀。

  以等高線圖的判讀為例,先要閱讀等高線圖中的等高距資料,然後看高度遞增或遞減的方向,最關鍵的是觀察線間點和線上點高度的差異,如線間點高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反之,如線間點低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集水線,地形為山谷。

  由以上判讀要領可遷移到其他等值線的判讀上。如等高線圖中的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脊線,因而可判斷為高壓脊;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暖流經過。同理,等高線圖中的集水線***地形為山谷***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槽線,因而可判斷為低壓槽;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寒流經過。

  此外,兩條等值線之間如有一閉合曲線,其數值的判定要領是: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低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低;反之,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高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高。據此可以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或說明該項等值線所顯示的特徵。

  對於各種統計圖表的判讀,要掌握繪圖的要領,知道縱橫座標的含義,瞭解不同形式的圖表所表現的內容和意義***如柱狀、折線、曲線、餅狀、扇狀、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經過判讀,可說明特徵、比較差異、分析原因、預測趨勢、根據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結論。

  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也是常用來分析氣候特徵或判斷氣候型別的圖表。要注意先根據氣溫曲線的走勢來判斷所在半球,波峰式為北半球***7月氣溫高***,波谷式為南半球***1月氣溫高***;再看月平均氣溫數值高低來判斷所在溫度帶,同時計算年較差來分析氣溫變化;根據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長短和遲早,還可大致計算一下年降水總量;最後把氣溫和降水二者結合起來分析,得出氣候特徵***如終年高溫多雨、雨熱同季、夏幹冬雨、溫涼溼潤、降水均勻、炎熱幹早等***,從而判斷氣候型別。

  四、綜合區域特徵類比區域差異

  區域地理是多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機組合。複習區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區域特徵,瞭解區域差異,並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 對中國區域地理不要侷限於教材中的四大分割槽,還要外延至: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秦嶺一淮河以北與秦嶺一淮河以南、外流區與內流區、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經濟發展的三個地帶,以及工業區、農業區、旅遊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特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