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後反思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為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覆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具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在徵求學生意見的情況下,給每個學生配備了《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一書,讓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有系統瞭解,並要求學生在早讀課,課餘時間加以記憶,加以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將這本書的內容分散在課堂測驗,單元測試,朋考試卷,知識競賽中出現,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提高效率。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可以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後來的大量閱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為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擴大閱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

  ***二***充分發揮閱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閱讀和寫作,閱讀是基礎,為提高閱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閱讀課,在上閱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閱讀課的重要性,閱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閱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閱讀。

  ***三***拓展閱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為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閱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敘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

  篇二

  回首擔任高一語文老師以來上過的100多節課,必修一的16篇課文以及兩次作文教學。發現自己在教學上的太多不足,本想趁著餘味認真反思,以此鞭策勉勵自己,但總是拖了又拖。

  一、研讀文字不夠透徹。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讀懂了,才能在講臺上游刃有餘,滔滔不 絕。不然在語文課堂語言就顯得生硬,不生動,不美。有些課文自己讀起來挺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但自己在課堂上分析連我自己都覺得不美,估計學生 也不能有深刻的感受。師父說,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認真研讀三遍,把自己讀出來的東西講給學生就夠了。當班主任的日子,每天都可能會有未知的班務要處理,當 第二天要上課,今天我還沒把課備好,我就會很慌亂,靜不下心來認真研讀文字,急切地去翻閱教案,往往是翻閱了幾篇教案之後,再整理自己的思路。這樣的狀態 讓人頗不踏實,感覺自己就像一臺轉換機,把書本上的東西搬上課堂運輸給學生,這和學生做題沒有思考就去抄答案有何異?

  二、老師課堂講得過多。每一篇文章自己都盡力去弄懂,即使沒有自己的見解,也是盡 多去翻閱多篇教案,力求讀透文字。當自己吃力地把握了整篇課文,發現可講的實在太多了,一時不知如何取捨。當我自以為把該講的東西講了,學生的課堂反映不 積極響應,課本空空如也如新書。這樣的課堂沒有重點,老師講滿40分鐘下來很累,估計學生聽著也累。我們的配套練習《創新設計》上已經把課文解讀地很到位 了,只是在課前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認真預習,帶著空腹來接受每一節新課。上文言文的時候,學生沒有預習,老師就得一字一句地細講,這就更加削弱了學生學習的 主動性。如果在課上給學生預習,這樣就太浪費課堂時間了,所以我現在開始佈置課前預習作業,這就加重了語文老師的作業量。但課堂的生成明顯會好些,老師也 能稍微輕鬆地教,學生輕鬆地學。如果課前沒有預習,給學生半節課的時間帶著要求自己讀文字,然後教師再來檢測或答疑,我認為也是可行的,但這對教師的備課 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預設學生可能提問的一切問題。

  三、課下反思不夠充分。美國學者波斯納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 反思=成長”。師父教誨,每天都要堅持寫一點心得,哪怕是一句話都好。我也一直希望自己都是如此的,在當老師和班主任以來,每天都在思考,每一節語文課, 每一天和學生的交流當中,都會出現許多問題和收穫解決問題的心得,有時候甚至在睡覺早夢裡都在思考白天出現的問題,但就是沒有時間寫下來,確切地來說是自 己不會擠時間或者是堅持記錄自己成長的點滴,人是很會遺忘的動物,如果不寫下來,收穫的心得可能很快就會遺忘,想要堅持做反思真是不容易啊!

  四、開學以來沒有讀書。懷念大學時代自由的讀書時光,自己隨時可以去圖書館,不用 受任何時間限制地讀書。我真的覺得現在沒有時間讀書啊,連看新聞的時間都沒有,因為課下的時間都用在研讀教參上了。當一段時間不讀書就會覺得腦袋有一種生 鏽的感覺,每天的腦子裡塞滿了課本上的知識。當老師都沒有課外閱讀的時候,又何以給學生延伸擴充套件呢?面對著佈置給學生的作文,自己也很想寫“下水作文”做 範文,當學生都把作文交上來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思路都沒有想好,實在慚愧!為了安慰自己,課餘時間去校圖書館借了三本書,至今封面上都沉澱了一層細細的 灰。李鎮西老師在談到讀書的問題時說過一句話,戀愛中的人再忙也能夠抽出時間來約會。準備等發工資的時候,去訂閱一些語文教學雜誌,每天睡前還能翻閱一 下。雖然我記住,師父說要抽時間多讀書,但是我沒有做到。不僅如此,作為語文老師,我竟然連身邊的小閱讀也忽略了,在我們班上課半個學期了,在段考監考的 時候我才注意到教師裡貼的名人格言是魯迅和巴金的,而高一必修一就剛學了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以及巴金的《小狗包弟》,其實在講課文介紹作者的時候可以 引導學生抬頭看看身邊的閱讀。上《奇妙的對聯》這一課時可以講講貼在教室學習園地上的對聯,也被我忽略了。

  五、學生喜歡有趣課堂。師父說,語文老師一定是要有個性的老師。其實我也並不覺得 師父上課很有趣,但我就是喜歡上他的語文課,或者更多的是喜歡他這個人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覺得學生聽喜歡我的語文課的,但我估計不是喜歡我的講的 課,而是對這個年輕的語文老師有新鮮感。現在的學生很喜歡有趣的話題,興趣的課堂,風趣的老師,可是怎麼可能做到每節課都講的很有趣呢?很多課文要硬塞一 些題外話引起學生的興趣的話,其實就顯得低俗了。記得教育學老師說,一堂課的內容要和學生有聯絡,和學生髮生關係,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是語文課和生 活的密切關係。怎樣上一堂有魅力有吸引力的語文課呢?這就是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