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課後反思

  而初一是小學、初中兩個階段的重要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關於如何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閱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現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閱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閱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彙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閱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註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週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記錄身邊一個細節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後試著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週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於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著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篇二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3班和1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篇三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可以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後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能力全面化、深層次化

  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形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通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積極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後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定、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遊刃有餘。

  第三、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

  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特別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著沒有,也意味著有更大的接受和發展空間。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能力。通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最後重運用、拓視野。通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