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很被動怎麼辦

  被動學習的最大危害是讓大腦分泌的腎上腺素下降,導致大腦不能有效促進各種學習資訊的吸收,學習效率低下。?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孩子學習很被動的解決方法,供你參考。

  孩子學習很被動的解決方法篇一

  1、孩子每天上學前,告訴他放學回家後要把一天學到的東西跟全家人分享一下;

  2、每天讓孩子在書桌前坐10分鐘;

  3、將孩子學習每科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4、在孩子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開始前的半小時或1小時定為孩子的學習時間;

  5、給孩子制定的學習目標放在“量”而不是“時間”上;

  6、讓孩子徹底放鬆地玩;

  7、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學習上時,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8、開始學習前,讓孩子整理一下書桌;

  9、飯前和飯後一小時不要讓孩子學習;

  10、孩子學習過程中休息時,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而且最好讓孩子離開書桌。

  孩子學習很被動的解決方法篇二

  第一招,挖掘需求!

  研究表明,孩子是否努力學習,首先是內在需要所左右的。也就是說,當他覺得讀書是他必需的一種要求,他才會主動投入時間、精力,並且高效完成讀書活動。

  家長要做的是,努力挖掘出孩子的內在需求!每個孩子的個性、性格、興趣和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找出它們內在需求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家長要根據自家孩子的不同特點,採取有針對性的手段,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裡,我們提出幾個通常的做法,大家可以參考使用,然後推陳出新,創造出自己的新招數。

  1.丟擲問題。

  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往往會問出“十萬個為什麼”。因此,抓住孩子的這一心理,給孩子丟擲一個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告訴他,通過讀書來尋找答案。這樣,就可以促使孩子會去找一批書來閱讀。例如,家長丟擲“介紹一下你最喜歡的科學家,他是怎麼工作的?”一類的問題,就可以引導孩子找一批關於科學家的書籍。這樣,讀起書來就會津津有味了。

  2.樹立明星。

  每個領域都有一個牛人。這位牛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榜樣。很多孩子都有追明星的現象。其實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讓“明星”成為孩子主動讀書的內在動力。例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琢磨昆蟲,我們不妨讓他接觸一下達爾文,看看達爾文是如何如痴如醉地研究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這樣一來,達爾文就有可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明星,這會促使他多讀有關達爾文的書籍。然後,由此擴充套件開去,可以讀讀其他科學家的人物傳記,這樣讀書的需求就被激發出來了。

  3.想象未來。

  每一位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讓理想和讀書緊密結合。理想因為讀書變得越來越豐滿,越來越走近現實;讀書也會因為未來的理想變得充滿動力和能量。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和孩子談心,引導他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待。然後把期待變成具體的目標,如成為一名教師,成為一位歌手,成為一名警察等等。接著要讓孩子找出這個具體目標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和能力。

  當然,這些條件和能力***至少一部分***,是可以通過自己讀書來逐步實現的。於是,孩子,為了你的未來,努力讀書吧!為你自己讀書。

  第二招,培養自信!

  首先要有一個近期可以實現的小目標。

  因為能夠實現的目標,才能為孩子帶來成就感。比如,一週之內比同學多背10個英語單詞,或者一週讀一本童話書。這樣的目標一定要視覺化,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要變成能看得見的“旗幟”——如製作一月成長樹,每個枝丫都有一個果實,當小目標實現了,果實就被塗成金黃色。當孩子看到目標實現了,成就感就來了,自信就會樹立起來。

  跟考核結合。

  讓目標的實現有推動力。可以一週一考核,也可以一個月一考核,但是週期不能太長,否則容易造成“動力”不足。關於考核獎勵,可以形式多樣——如獎勵外出旅遊、看一場電影、或者舉行一次聚會等等,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點來決定。

  善曝光

  這種做法也是因人而異的。一些表現欲和成就慾望特別強烈的孩子,就適合用“曝光”的方法來培養他的自信。

  譬如,孩子讀了一本人物傳記,寫了讀後感,就可以把他讀書過程和讀書筆記,用不同形式進行“曝光”。如,發朋友圈點贊,發微博求得網友評論和支援,或者打電話告訴老師,讓老師配合表揚等等。

  第三招,做好人緣!

  孩子讀書的興趣往往和他內心的情緒、情感分不開。在校讀書的時間,佔了孩子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如果孩子在學校里人際關係不好,就會極大影響學習和讀書的心情。

  孩子學習很被動的解決方法篇三

  1.激發學習願景。學習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改善他們學習的自信狀態。只有這樣,學生學習才像草原上的獅子追捕獵物時一樣,處於主動進攻的狀態。只有這樣,學生才像高爾基說的一樣:“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2.實施分層導學。一個班級中,學生在學習行為方式、思維品質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一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發展的需求,實施分層導學,分層管理,改變傳統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質疑,同伴互助釋疑,也可鼓勵優等生自學;另一方面,教師對後進生在知識的生長點及疑難處應實施針對性的詳細輔導。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最終能夠“掌握學習”,主動學習,只是學習速度快慢不同而已。

  3.加強過程監控。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過程決定質量。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教師都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細節和學習過程。對他們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應及時給予指出,要講求談話技巧,但切不可諷刺、挖苦學生,要知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在賞識學生“閃光點”的基礎上,善意指出其不足,提出改進方向,學生既能接受,又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實踐,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落實學習過程,主動注重學習細節,主動燃燒學習激情。

  4.注重多元評價。誠如前面所說,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性差異,都有其“乖巧”的一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陶行知先生也說:“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些話實質上是提醒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消除先入為主的偏見,預防“一葉障目”傾向。要用一雙慧眼去觀察瞭解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多一把評價的尺子,才會多一批優秀學生。給學生“量體裁衣”的評價才是上策,更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從而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促進學生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