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考試重點複習

  在初中地理考試來臨之前,我們要做好每一個重要知識的複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第三產業發展措施

  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絡、比例關係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

  1.創造就業機會就要改善對中小企業、民營經濟、鄉鎮企業等的金融服務,大力推廣小額信貸,鼓勵創業和自謀職業。

  2.明確個體、私營經濟是創造就業的一個最重要的渠道,解決其市場準入問題,並減輕稅費負擔。

  3.研究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與擴大就業結合。現在轉移支付的數額不小,但對落後地區的支援還是太少。

  4.高度重視職業培訓工作,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培訓。

  5.一定要取消城鄉壁壘。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的城鄉關係,不合理的就業限制一定要取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6.對於第三產業在促進就業崗位增加上的作用問題,專家還有一些爭論,但總的看來,認為中國的第三產業還有一定的潛力可挖。有專家認為,中國第三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是缺資訊、缺眼光、缺組織、缺老百姓的可支付能力。就如何發展生活服務業而言,解決的辦法是社會分工細化,創造新型的社群服務組織,找到更多的服務內容,發掘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於老百姓支付能力太低這個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可以多學習國外類似的經驗,並積極進行探索。

  7.如何使中國的教育體制對擴大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專家們認為,關鍵在於教育如何與促進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擴招政策不要盲目,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總結:科學地確定第三產業的行業發展重點和優先順序,並從區位條件、自然人文景觀、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經營人才素質等方面綜合第三產業中的行業區域比較優勢,尋找和培養那些具有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的行業作為發展重點。

  :溫帶氣候特點

  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冬冷、夏熱,氣溫比熱帶低,比寒帶高;晝夜長短和四季的變化明顯。

  植被同屬夏綠闊葉林***原稱落葉闊葉林***,樹葉較寬闊柔軟,秋季脫落。如氣候偏於溼潤,土壤風化和淋濾較強,則發育為棕壤型,否則發育為褐土型。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落葉闊葉林帶都在靠海岸一側較寬,向內陸變狹,最後“尖滅”,兩部分沒有連成一體。動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亞,南到印度、緬甸皆有分佈,松鼠在北方也較普遍。此外常見的還有野豬、狐、鼬等。

  北美東部***約西經100°以東***落葉闊葉林帶特徵也較典型,現在多成為良好的農業區。南美南端伸入西風帶範圍,西南角亦有狹而短的落葉闊葉林帶形成。

  北半球的落葉闊葉林帶最北部分,冬季更為寒冷,有三個月以上月平均溫度低於0℃,森林由落葉闊葉樹種和針葉樹種混交形成。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佈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紐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中緯地區的大陸西岸***。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分配比較均勻。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內陸地區。這些地方受大陸性氣團的控制和影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空氣乾燥,降水量較少。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雲貴等高原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與世界同緯度國家相比,我國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熱的。如廣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緯度上,但兩地1月份平均氣溫要相差8度左右,廣州冷,哈瓦那暖。英國西海岸的利物浦與我國北方漠河鎮的緯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氣溫高達4.3度,而漠河同時期的最低氣溫常在零下15-40度。

  總結:溫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分佈與北緯35度-55度之間的亞歐大陸的東岸,包括中國的華北、東北和朝鮮、日本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冬季受溫帶大陸性氣團的控制,風從內陸吹響海洋,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的控制,風從海洋吹向內陸,溼潤多雨。

  :長江流域氣溫

  年平均氣溫分佈特點長江流域氣溫是在太陽輻射能量。

  長江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佈趨勢,中下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江南高於江北,江源地區是全流域氣溫最低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差別,在以上總分佈趨勢下,形成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閉式的高低溫中心區。

  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湘、贛南部至南嶺以北地區達18℃以上,為全流域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漢江中下游在16℃附近;漢江上游地區為14℃左右;四川盆地為閉合高溫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在16~18℃之間;重慶至萬縣地區達18℃以上;雲貴高原地區西部高溫中心達20℃左右,東部低溫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別極大;金沙江地區高溫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氣溫達12℃,低溫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間,平均氣溫僅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年平均氣溫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佈。

  【逐月平均氣溫分佈特點】長江流域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變化的中間月份。

  【1月】中下游地區大部分為 4~6℃,湘、贛南部為 6~7℃,江北地區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達15℃左右,東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0℃左右,東部地區為-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北部氣溫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區在16~18℃:之間,江北及長江三角洲為14~15℃,南嶺北部達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高達25℃左右,而其東部低溫中心為12℃。金沙江西部地區在10℃以上,東部則在4℃以下。江源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北部達-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間。雲貴高原西部氣溫中心在24~26℃之間,而東部地區在20℃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8℃,東部為12℃左右。江源地區平均氣溫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江北和長江三角洲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雲貴高原西部暖區為16~18℃,中心地區高達21℃,東部冷區在12℃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2℃,東部在6℃以下。江源地區北部達-4℃以下,南部為-2℃左右。

  總結:東亞大氣環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區不同的地形條件影響下形成的。

  :岩漿岩

  岩漿岩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岩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侵入岩固結成巖需要的時間很長。

  地質學家們曾做過估算,一個2000米厚的花崗岩體完全結晶大約需要64000年;岩漿噴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稱為噴出巖。噴出巖由於岩漿溫度急聚降低,固結成巖時間相對較短。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結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可見,侵入岩固結所需要的時間比噴出巖要長得多。

  黏度也是岩漿很重要的性質之一,它代表著岩漿流動的狀態和程度。岩漿中SiO2的含量對黏度影響最大,其次是Al2O3,Cr2O3,它們的含量增高,岩漿黏度會明顯增大。酸性巖中SiO2,Al2O3的含量很高,因此,黏度也最大;溶解在岩漿中的揮發份可以降低岩漿的黏度、降低礦物的熔點,使岩漿容易流動,結晶時間延長;此外,岩漿的溫度高,黏度相應變小;岩漿承受的壓力加大,岩漿的黏度也增大。

  岩漿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結構和構造特徵,比如噴出巖是在溫度、壓力驟然降低的條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漿中的揮發份以氣體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構造。當氣孔十分發育時,岩石會變得很輕,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巖。如果這些氣孔形成的空洞被後來的物質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狀構造。岩漿噴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動的過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動的痕跡,有時好像幾股繩子擰在一起,岩石學家稱之為流紋構造、繩狀構造。如果岩漿在水下噴發,熔岩在水的作用下會形成很多橢球體,稱之為枕狀構造。可見,這些特殊的構造只存在於岩漿岩中。

  岩漿岩不論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它們和周圍的岩石之間都有明顯的界限。如果岩漿沿著層理或片理等空隙侵入,常形成類似巖盆、岩床、巖蓋等形狀的侵入體,它們和圍巖的接觸面基本上和層理、片理平行,在地質學上稱為整合侵入;如果岩漿不是沿著層理或片理侵入,而是穿過圍巖層理或片理的斷裂、裂隙貫入,這種情況形成的侵入體被稱為不整合侵入體。人們通常所說的巖牆,就是穿過岩層近乎直立的板狀侵入體,厚度一般為幾十釐米到幾十米,長度可以從幾十米到數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

  總結:由於岩漿岩和圍巖有很密切的接觸關係,因此,圍巖的碎塊常被帶到岩漿中,成為岩漿的捕虜體。但是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動遺蹟在岩漿岩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岩漿岩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