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材料類選擇題答題方法

  隨著新課程在全國的推行,高考歷史試題中材料的比重不斷增加。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各種材料不僅廣泛出現在II卷考題中,還頻繁亮相於I卷選擇題中。單個材料、材料群組,文字類材料、圖表類材料,詩書畫印,統計資料……整個試卷材料化的傾向十分明顯。以下小編蒐集整合了一些歷史材料類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好的解決這類題型!

       如下:

  一.材料是解題關鍵,需要讀懂

  1.題幹選項均材料。當題乾和選項都是材料的時候,很顯然,材料不讀無法做題,材料不讀懂無法做對題。然而,整個題目都是材料的時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時候,一般我們都會因為看不懂很煩躁而很長時間不能進入正題。所以當遇到這類情況,我們要鎮定自如,要堅信麻煩不代表難,難也不是針對我一個,我不會別人也未必會。這樣自我寬心可以讓我們耐心讀題,從而理清題目,快速準確解答。

  2.僅是題幹有材料。一般來說,“題眼”來自題幹。如果題幹主體就是材料,那麼不言而喻,“題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讀懂題乾材料的顯性和隱性資訊非常必要。顯性資訊自然一讀便可得,至於隱性資訊,顧名思義則需要我們的“火眼金睛”去深挖發掘。如何練就我們的“火眼金睛”?除了認真審題和具有紮實基礎,還需要的就是抓住細節、反覆揣摩。

  3.僅是選項有材料。四個選項之一就是題目的正確答案,所以當選項是材料的時候,我們必須把四個選項認真讀懂,然後聯絡題幹要求再作答。這類題目不可偷懶只去讀部分選項進行排除,非材料類的選擇題之所以可以運用簡單排除法,是由於其文字理解難度小,有的敘述錯誤明顯。而材料類選項本身材料就難懂,孰對孰錯就更難分辨,模稜兩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二.材料是解題輔助,無需太懂

  高考是多種能力的考查,為了體現出區分度,命題者也可謂“煞費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選擇題一方面增加了試題難度,另一方面也豐富了試題內容給考生設了一個“障眼法”。換句話說,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學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資訊處理能力,實際上考的就是簡單的書本知識。即使文言內容看不懂,只要基礎知識牢固,題目照樣可以輕鬆解決。不過,這些材料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可以起到解題輔助作用,讓考生更順利的解題。

  三.材料是混淆視聽,無需讀懂

  現在似乎是一個“包裝時代”,試題也越來越注重包裝追趕時代潮流。誠然,試題進行一定的包裝改造,可以將考過的試題翻來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試卷視覺感受不錯。然而,有時也會成為考生答題的負擔和干擾。所以我們考生不要畏懼紙老虎,再煩的題目、再難的題目都是由簡單容易的題目組合改造而來。題目考的方式在變,但是知識點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