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志願者工作心得體會3篇

  志願者的管理其實是一門科學。下面是帶來的志願者工作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志願者工作心得體會

  花柳塘社群地處商業繁榮區,特別是花柳塘路因存在的餐飲業多而出現亂佔道、亂排油煙和汙水、亂晒衣物等現象,保潔任務十分繁重。

  社群志願者們大家爭先當,所以我們四個居住在朝霞大樓的66歲以上老人組成了星期一的先鋒隊。從上午9點開始的短短兩小時內,佩戴黃袖套,手拿剷刀和礦泉水瓶在花柳塘河兩岸和轄區大街小巷內巡邏,清除大大小小的小廣告不下20張,發現綠化帶有垃圾便及時清理。特別有幾家飯店,我們不厭其煩地勸導他們不要在花柳塘路上亂排水,不要將拖把亂晒在河邊的綠化帶上。

  關愛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幾年來,不論是嚴寒還是酷暑,我們風雨無阻,長年累月,我們不怕髒、不怕累,我們不怕諷刺,不怕得罪人,我們不怕麻煩,不怕責罵,碰到人就講,看到不對就說,耐心教育大家:城市管理,人人有責,不可忽視;向社群居民和過路的民眾大力宣傳保護母親河和城市管理環保重要性,發放宣傳資料,向群眾宣傳城市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塘河保護條例,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我們小小志願者的一份熱情。我們一心把社群母親河保護好,把社群環境保護好,即使沒有輪到巡邏,我們也會經常觀察塘河和各個店鋪的前前後後、道路以及城市"牛皮癬"的情況。有時我們分別在各個點暗中觀察不文明現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大問題向社群彙報,為廣大居民創造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

  城管靠大家,涉及你我他,憶昔日又髒又臭花柳塘河水,看如今陽春初夏,陽光明媚,河水清清,兩岸綠柳成蔭,鳥語花香,我們的心是樂呵呵的!希望大家共同參與保護母親河和城市管理。

  篇二:志願者工作心得體會

  作為21世紀大學生,80後的有志青年,我們已經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迷茫掙扎中,讓我們躊躇不前的更多的是源於內心中一直埋藏的疑問:飛速發展的年代,我們能做些什麼,社會需要我們做什麼?帶著這樣的人生疑惑,我默默在自己的崗位上摸索實踐。

  一個土生土長在東港社群的我,大學畢業之後積極主動的加入東港社群成為一名志願者。我謹記自已的人生格言:滿招損,謙受益。以一個的初出茅廬的初學者的態度實踐著。蒲鞋市街道東港社群是一個基數較為龐大的社群,有總戶數2173戶,總人口9970人,60歲以上老人538人,在職黨員326人,在編黨員67人,低保物件5戶,優撫物件6戶,殘疾人15名。作為一名志願者,這是我對社群的一個簡單的概括和了解。

  這次的志願者活動主要是建立衛生文明社群,我們志願者分成幾個小隊挨家挨戶進入居民家宣傳創衛知識,由於對環境的瞭解,做起事來總是順順利利,小區居民用滿懷的笑臉與真誠迎接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問卷調查。宣傳中,針對居民息息相關的健康文明問題,我們都很耐心地講給他們聽。居民也都表現了極大的興趣。

  這次活動,讓我瞭解到志願者服務活動培養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培養了自己的極限和耐力,同時也看到自己的潛力。當我們奉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時候,心裡會覺得很幸福,覺得終於為社會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志願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志願者不是單純的奉獻,我們也可以從活動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教會了我思考人生的態度和看待人生的機會,更歷煉了自己。在人生漫長的歲月中,我將不斷磨練意志,為自己定位,發揮自身優勢,面對社會,心平氣和地做出一些選擇,確立自己學習和生活的目標,服務社會,傳遞愛心、傳播文明,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三:志願者工作心得體會

  做志願者這一年多以來,我一直為可以有很多兄弟姐妹感到很開心。因為我一直覺得既然可以做志願者應該都是看透了,人世間很多功利才會來做這些,在旁人眼裡覺得是傻瓜做的事情。那麼在我的眼睛裡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高低貴賤的區別。

  志願者的管理其實是一門科學。其實現實的情況也不一定和想象的那樣單純。不知道我是不是該說,其實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所謂的志願者人群有大部分是來湊熱鬧的,甚至有些人是帶著各種各樣的目的來的。但是我一直覺得不管是帶著什麼目的加入進來。只要做的事情是對志願服務有幫助,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不對志願工作大方向有影響,我們就應該學會包容。

  現在的志願者工作其實是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通過熱鬧的2008年。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2008年為志願者元年的說法。這其實對志願者事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其實現在是更需要的是對志願者工作進行規範的時候了。只有進一步規範化管理,將來才可以做到真正實現志願者,可以真正服務於社會的目的。可是現在志願者團隊可以說是窮出不層,很多時候,穿上一件寫有志願者字樣的衣服,掛上一個牌子就說自己是志願者;扯起一個旗幟就稱自己是一個團隊。很多自稱為團隊的,其實就那麼一兩個人。

  在這裡當然並沒有其它的意思,但是說句心裡話。這樣的情形對將來志願者工作其實是很不利的。那些所謂的不規範的志願者的行為,其實也給將來志願者工作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所以我有幾個想法: 一、探討和總結什麼是真正的志願者精神和文化。人們到底為什麼要來做志願者?是應該引發更多人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一段時間,我和北京的志願者楊濤夫婦一直在合作策劃一個叫“聚源入川”的活動。也就是由此思考引發出來的一個人文公益活動,我們把志願者精神和水文化相結合。水是生命的源頭,志願者精神也應該和水一樣,是人們的生活狀態達到一定境界後,一種人性最質樸的迴歸。汶川、北川一帶原本就是傳說中大禹的故鄉,也是中國水文化的發源地。地震在這裡發生後,把那麼多人心裡面如水的情懷都震發了出來。大家不顧一切奔往四川做志願者。那麼我們不應該讓人們心裡,已經引發出來的善心隨著地震的過去,而又隱藏回去。我們應該把這種每個人心裡面,最美的一面更多更好的提煉,讓已經離我們遠去的生命不至於白白的犧牲。

  二、完善志願者考評認可機制,但是更重要的是給予志願者發自內心的認可,志願者的心其實是很敏感。如果面對的人不是真誠的,會被很快覺察出來。他們當面不會說什麼,但是現實中會採取用腳投票的態度。只有當各個部門真正把志願者當朋友,當兄弟看待時,志願者也自然會認真做好很多事情。

  三、規範志願者培訓機制,設計確實可行的志願者培訓課程。讓每一個剛剛來做志願者的人們,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可以做什麼,怎麼去做。

  四、認真的給來參加志願服務的成員志願者工時記錄,因為做的時間的長短,是唯一可以量化衡量志願者工作的標準。那麼只有那些真正從事志願服務時間長的志願者才可以真正沉澱下來。也才可以真正通過時間的考驗,來讓真正優秀的志願者昇華。現在志願者工作浮誇風其實非常盛行,很多所謂的明星志願者居然是被包裝出來的。然而經過一定的瞭解後,知道真相後,反而對志願者工作是一種打擊。我們應該通過真正實實在在的工作來規範志願者工作。

  五、政府應該為志願者工作提供實質性更強的支援。比如提供相對固定的辦公場地,和一些辦公設施。志願者和很多志願者團隊,可以用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來無償服務社會,但是同時也都不約而同的在團隊發展到一定時候,面臨生存的問題。因為在團隊組建初期,大家憑著最初的熱情可以不顧一切,志願者可以一次甚至十次的付出。但是不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最根本的問題,也是很難堅持下去。志願者團隊就象是一個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要做的工作應該是怎麼把那些,真正擁有志願者精神的人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