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熱點專題解題方法

  高考政治衝刺,介紹——聚焦社會熱點突出理論重點

  政治高考從呈現方式看,往往是巨集觀的背景,微觀的切口。所以,以往的三輪複習,一般都要搞個熱點專題,挖空心思地揣測可能的切入點,忙得不亦樂乎,最後卻收效甚微。事實上,每年的社會熱點是有限的,不難掌握,但出題的角度卻如迷蹤拳般千變萬化,要想猜到很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熱點專題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搞,只瞭解每個熱點素材的來龍去脈大致內容即可。因為不管試題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高考最終還要以各種題型為載體考查基礎知識和解題能力。因此,在衝刺階段,建議考生平穩心態,練好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材料問答題的一般解題法和不同型別題的具體解題法兩個招式。不能止於知道,要深諳、熟稔,真正把它內化成自己的制勝利器。

  今年應該特別關注的熱點有“十二五”規劃、科學發展觀、穩物價、調房價、兩個“同步”、全國“兩會”、維護食品安全、黨代會等,與這些熱點相關的基礎知識要全面、細緻、準確、牢固地把握。

  一、暫時放下模擬卷,用回憶方式清點教材

  教材是高考的命題之本,高考試題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有些題目看似與教材無關,其實其核心內容都隱含在教材之中。所以,在高考臨近的日子,最好暫時放下手中做不完的模擬卷,對教材知識進行全面清點,尤其是主幹知識和與熱點相關的知識。如《經濟生活》可以按個人、企業、國家三大市場經濟活動主體構建;《政治生活》按國家、公民、黨、政府四大行為主體構建;《文化生活》按文化是什麼、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發展為主線構建;《哲學與生活》除了按通常的哲學範疇掌握外,還要注意根據四個單元題目來確定知識範圍,這是近兩年高考的新考法。需要提醒的是,清點教材知識不是要一頁一頁翻著課本檢索,而是應該把課本放到一邊,採用嘗試回憶的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把知識穿成串、織成網,卡殼的時候再翻書強化記憶。

  第一、重視對基本概念的記憶和理解,以不變應萬變。如果對某個知識點一無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難得到高分,對於考點的理解,必須抓住概念“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二、學會對重點知識的整合和重組,真正做到融會貫通。例如,要正確回答“如何看待農產品價格變動帶動市場物價的變動”,必須對導致商品價格變動的各種因素都有所瞭解,包括商品的價值、供求關係、貨幣本身的價值、紙幣的發行量、國家的政策、營銷策略、消費心理等。

  第三、注重政治概念的敏銳性。近幾年的高考政治往往迎著社會熱點上,以現實問題為載體,設定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立意問題,所以,必須對熱點問題予以高度關注。如2013年與熱點問題相關的概念有價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政府職能、黨的領導、文化產業等等。

  二、慢審題不耽誤時間,避免經驗主義錯誤

  知識和方法都掌握好了,高考就一定會得高分嗎?未必!提醒考生,知識和方法能否轉化成分數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審題是否精準;二是答題是否規範,這也是材料問答題四步解題法審題—對接—加工—組織的基本要求。很多考生都有這樣的經驗,有些題目,似曾相識,匆匆瞥上一眼便美滋滋地大筆一揮而就,結果一不留神就掉進了“美麗的陷阱”裡。高考時很有可能碰上熟悉的背景材料,但設問已變換了角度。也有可能設問與你平常所作的某道題很相似,但材料卻有了些許變化。所以,審題時務必要小心謹慎,認真看清設問要求和材料限定,要保持對試題的新鮮感和警覺度,把每道試題都看做是一個全新的歷險,不把自己禁錮在原先練習的巢穴中,克服思維定勢的侷限,避免經驗主義錯誤。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慢審快答的原則。有的同學擔心慢審題會耽誤時間,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審題上多花時間,正是為了少浪費時間,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