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中怎麼轉敗為勝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有學者認為,圍棋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下面小編給你介紹,歡迎來閱讀。

  圍棋中的轉敗為勝

  有的棋從序盤開始就很難下,雖然在專亞棋手之間還不至於立刻見輸贏,但要扭轉形勢卻意外艱難‘馬馬虎虎地走下去,形勢就會愈加不利。棋到中盤時,更需絞盡腦汁。

  要點之一:在陷入對方的步調之後,應及早醒悟。否則,對策也就無從樹立。

  要點之二:注意把棋盤上的棋子,納入新的構想中,充分發揮其作用。作用不充分的棋子.如果能讓其重新發揮作用,打破對方的步調,那就再好不過了。

  與平時玩棒球不同,對方先得了分,馬上就洩氣是不行的。這好像做事一樣,萬事開頭難,只要開頭過去了,馬上就會進入發展期了。圍棋比賽本來就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如果出現一點劣勢,心理就出現煩躁啊,緊張啊是不行的,一定是保持平常

  心

  計算在圍棋中的重要性

  圍棋最重要能力就是計算,你就是再會背定式也不如人家會計算,有一次吳清源在比賽中忘記了一個定式。他就現場計算出一個和定式不同的結果。本來那個定式人人都用,自從有了吳清源的新著以後,大家覺得那新著實在厲害,老定式不夠好,反而就不怎麼流行了。

  所以圍棋最重要的不是背書,而是計算。計算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吃棋。一方認為很完美的結果,另一方則可能認為有問題。

  圍棋是不搞辯論的。它的"辯論"就是戰鬥和吃棋。誰的“力氣大”,計算精確,誰就經常吃別人的棋;反之,誰如果不善於計算,要麼被別人吃,要麼因為要"保守一點,安全重要":地盤就總是不夠。

  最著名的殺棋專家在日本有阪田榮男和加藤正夫,在中國有古力。其實,善於吃棋既是一大優點,又是一個特點。

  “不戰屈人”:不吃棋而勝利當然更完美,而且往往還更讓別人頭疼。如果雙方的實力差距比較大,一方缺乏應有的戰鬥力,不死的棋也往往被吃。

  所以有的人老被吃棋。60年代有一位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老太太來中國比賽的時候,一連8局棋把中國棋手全給贏了。有幾局棋還吃了中國棋手的好大一條龍。其狀慘不忍睹。

  其實伊藤其人在日本雖然確實以吃棋多著稱,勝率卻不高,吃的多是人家的棄子。人家把子棄了。就輕鬆了,反而贏了棋。中國當時的棋手水平低,不能靈活掌握棋局,越怕吃就越被吃。

  棋要容易活、不容易死的基本功有下面這三條:

  一是不要隨便撞緊自己的氣。業餘初學者經常看到有打有衝的機會就隨手一打,一衝,自己沒把對方打死。卻沖掉一口氣。有時候人家的氣無關緊要***例如對方已經活》,自己的氣卻大有關係。

  二是一串子的形狀要注意有彈性,方便於必要時做眼***整形***;而對方的棋,有機會的時候要破他的形。

  三是不要把棋走重,可要可不要的棋子暫時不要都撿起來。以輕靈飄逸著名的馬曉春對付以攻殺凌厲見長的劉小光就是“躲”。承認對手的特點是錘子重,想辦法躲開,最後靠後半盤功夫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