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有哪些

  種植香菇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在種植香菇就應該要知道它的種植技術與要點,那麼椴木香菇如何種植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一起來看看!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選木

  適於栽培香菇的樹種有很多,其中以殼鬥科、樺木科、杜英科、胡桃科、金縷梅科等闊葉樹為最好。產量較高和最常用的主要樹種有粟樹、柞樹、槲樹、樺樹、胡桃楸、千金榆、生赤楊、青剛、槍樹、楓香、阿丁楓、山杜英等。這些木段含單寧酸多,有加速菌絲生長的作用。鬆、杉、柏和檀香等具有揮發性芳香油、樹脂和樹皮易脫落的樹木不適於栽培香菇。樹齡以15到30年生的樹齡為宜。椴木口徑在15釐米左右最好。我們當地這類優質樹種少,多半的時候是在外面去拉椴木。看起來成本有點高,而實際一般管理得當,一批菇木可連續出菇4—5年,明貴暗相因。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避光

  香菇是一種怕光的菌,所以出菇場的原則是“四幹六溼”、“七陰三陽”。也就是四成幹六成溼,七成陰三成陽,要保持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下生長。為了滿足 “七陰三陽”的要求,大棚不是完全用白薄膜,而是黑白薄膜相間,讓其均勻透進光照,否則光照強了香菇在紅外線和紫外線作用下會降低產量。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栽培

  有的人為了簡單,灑脫,接種出菇一道過,那樣出菇率恰恰較低。筆者採用的是接種和出菇兩段栽培,因為接種和出菇分別所需的光照環境條件不一樣,必須採用兩段栽培。

  第一段就是將剛接種的菇木集中堆碼到一個能遮蔭、有一定光照和避風、溫暖、溼潤、排水良好的棚內或能覆蓋一層闊葉樹枝葉的場地裡。堆碼時一定要輕撿輕放,以免傷及樹木皮層影響菌絲生長髮育。堆碼的形狀一般用井字形。這樣堆碼的作用是避免菌絲受損傷、活力降低,使之得到適宜的溫、溼度,讓菌絲迅速恢復活動並開始侵入形成層。接種後一個月左右,應檢查菌絲在菇木中成活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控。堆後l—2個月要翻堆一次,即將菇木上下左右內外的位置互相調換一次。以調節菇木的溼度,使菌絲均勻生長。翻堆時一樣要輕拿輕放,以免碰撞,損傷樹皮。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立木

  菇木經一夏一秋的困山後,菌絲已充分蔓延,在立冬前,將菇木搬移到大棚或靜風多溼的場所進行排立,使之出菇。排立菇木的方法可以先在地上插兩根木樁,中間架一根橫木,然後把菇木斜靠在橫木兩側成 “人”字形,行間留走道,以便管理和採收。立木時,如環境過溼,菇木應豎直,環境過幹,菇木應低躺近地。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驚木

  就是在將長滿菌絲的菇木搬入出菇場時,浸水後要敲打菇木兩端,驚醒菌種,這樣可使出菇整齊、充分。驚木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浸水打木。菇木在進入出菇場前必須放入水中浸足充分的水份,浸水打木就是在菇木浸水後立架時,用鐵錘等敲擊菇木的兩端切面。菇木浸水後其氧氣相對減少,驚木後菇木縫隙中多餘水分可溢位,增加了新鮮氧氣,驚醒了菌種,使斷裂的菌絲更能茁壯成長,促使原基大量爆出。第二種為淋水驚木。在無浸水裝置的菇場、可利用淋水驚木方法催菇。淋一次大水,在菇木兩端敲打一次,或借天然下雨時敲打菇木,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經過敲打驚木而浸水的菌床,子實體發生量大為減少,產量相差甚遠。

  椴木香菇的種植要點:總結

  這幾個環節是椴木栽培香菇的重要環節,並且也是通過多年實踐摸索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也很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只是椴木栽培香菇技術性很強,環節也多,溫度溼度,防病治病哪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注意菇場的空氣溼度要保持80—90%,菇木的含水量以 50%至 60%為適宜。

  如遇天晴無雨,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儘量加大溫差和溼差,以刺激菇蕾的分化和形成。如果菇木過於乾燥,可將菇木浸水12—24小時,然後集中,並用塑料薄膜覆蓋以保溫、保溼,每天通風一次,可促使菇蕾大量發生。

  出菇期間,香菇的呼吸作用旺盛,為保持菇場空氣新鮮,應儘量保持菇場整潔,適當通風、透光。

  椴木香菇的栽培技術

  一、香菇椴木準備:

  1、砍樹:最好在冬季砍伐菇樹,這此期樹木處休眠狀態,養分豐富,含水量少,樹皮與木質部緊密結合不易脫離。

  2、人工接種:椴木經乾燥後,斷面出現裂紋,含水量約為40%—45%時,即可進行人工接種。

  二、做好遮陰、養苗管理:

  常用堆疊方式有井字式、條碼式、復瓦式。約每隔一個月要上下調換一次位置,反覆排放,上下菇木要相錯開,以利通風,便於吸收水分。

  三、出菇期管理:

  場地通風條件好,菇木易乾裂,在出菇期間,特別注意水分管理,菇場空氣溼度80%—90%,菇木含水量50%—60%,如遇天晴不雨,每天早晚各噴一次水,加大溫差和溼差,以刺激菇蕾分化和形成。如菇木過於乾燥,可將菇木浸水12—24小時,然後集中並用塑料薄膜覆蓋以保溫、保溼,每天通風三次,可促使菇蕾大量發生,出菇期間,香菇呼吸作用旺盛,為保持菇場空氣新鮮,須把菇木周圍的雜草除淨、保證菇場通風,透氣。

  四、採收及烘乾:

  菇蕾長出後,溫溼度適宜,約經7—10天,就可採收。從外形看菌蓋,有6—7分開展,邊緣尚內卷,蓋緣菌膜仍清晰可見為採收適時。採下的香菇,應即進行烘乾。將新鮮香菇按大小、厚薄、乾溼度分開,排放烘乾裝置上,先用40—45℃緩慢烘烤,使水分逐漸散失。菇體慢慢變軟後,把溫度徐徐升至60—65℃,直至烘乾。烘乾技術直接影響香菇質量。掌握好溫度最重要,過高易烤焦。過低難幹,若溫度超70℃,加上排氣不良,易造成菇蓋變黑,劇烈變溫也會導致菇蓋收縮,龜裂,邊緣倒卷等不良情況,從而降低商品價值。

  五、病蟲害防治:

  寄生在菇木上的雜草很多,木黴菌、裂褶菌、鱗皮扇菌、樺褶孔菌、雲芝等。在害蟲方面,有食鮮菇的蛞蝓、蝸牛等;危害菇木的,有天牛幼蟲,小囊蟲、白螞蟻等,防治上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菇場和菇木的管理,創造利於香菇生長但不利雜苗、害蟲等發生的環境,做到防患未然。一旦發生,應及時撲滅,勿使蔓延。

  1、人工刮除式,菇木上出現雜菌,應及時用刀刮除,施塗2%石灰水、對於蝸牛、蛞蝓等害蟲,可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捕殺。

  2、藥物防治:雜苗汙染菇木,用石灰液區域性塗刷,對蛞蝓、蝸牛可用石灰、漂白粉***10:1***混合撒在香菇場地上進行防治。

  椴木香菇栽培要點

  ***一***準備段木

  適用樹種為櫟、慄類。樹齡為10~30年,樹徑5~25釐米。要求在樹葉有三分枯黃時進行採伐,溫暖的地方約在10月中旬至翌年3月,寒冷的地方約在9月至翌年4月,即從秋季樹木生長終止,到來年春季發芽前一個月的休眠期內進行採伐、截枝。切口處塗抹石灰水,採伐後經2周至1個月後,截成1~1.2米長的段木,同時剃枝,剃枝需留3~4釐米長。

  ***二***適期接種

  段木截斷後應儘早接種,因此時段木新鮮,含水量適中***40~50%***,既能抑制樹木發芽,又能滿足香菇菌絲繁殖所需。

  從段木的截斷面裂縫來判斷,其裂縫以不超過斷面直徑的2/3為適宜,否則視為乾燥過度。使用乾燥過度或斷面裂縫變成茶褐色的段木,接種後於菌絲生長不利。

  接種最適時間為2~3月,要求氣溫穩定在10 ℃左右,最好選陰天接種。接種木釘菌種用專用鑽頭在段木打孔,孔密度、縱列距離一般為段木斷面直徑值的1/2,接種孔數為段木斷面直徑值÷2×6***或7***。

  由於菌絲橫向繁殖較縱深繁殖困難,因而種穴間距以間隔5-6釐米為宜。又因段木兩端的創口和枝椏切口處雜菌易侵入,故段木兩端最近的種穴間距為5釐米,傷口及枝椏切口的兩側應多打1~2個種穴。接種木屑菌種用直徑12毫米鑽頭打孔,孔穴深度以穿透樹皮達木質部為宜。

  然後用接種器將菌種接入穴內,用專用泡沫塞或樹皮蓋 ***樹皮蓋在使用前放入開水中浸煮30分鐘***封口,樹皮蓋周圍用熔化的石蠟封蓋。

  ***三***堆放發菌

  段木中菌絲生長量是子實體發生量的重要標誌。據研究:菌床中100克幹菌絲體量可產28克幹香菇;200克菌絲體量可產60克幹香菇;300克菌絲體量可產95克幹香菇。

  為使香菇菌絲能在段木中良好的定殖發育,達到菇木內菌絲體量增加的目的,接種後的段木要堆放一個月,不論橫臥***離地面5釐米***或立木,在林地周圍要用枝條、薄膜履蓋,在宅地要用草蓆履蓋,以利菌絲生長。採用薄膜時,要注意膜內溫度不能過高。

  上述發菌場都必須具備無直射光、通風、排水良好、溼度較低等環境條件,達到“六幹四溼”、“三陰七陽”的發菌環境。

  4月下旬至5月要抽查段木內菌絲生長情況,隨機挑取1~2個種穴觀察菌絲,若呈白色屬生長正常,若呈黑色就必須及早剔除並補種。

  在堆集期間,若遇連續晴天要常噴水,且每月要掉頭***或翻堆***一次,以調整段木溼度。待菇木兩端及接種穴周圍能見到白色菌絲,以後又逐漸變成茶褐色時,說明菌絲在菇木內發育良好,應及時排放,促菌絲生長蔓延。

  ***四***選場排放

  排放場地的枝葉遮光率以85~95%為好,周圍要開闊,通風良好,排水方便,空氣溼度能達70~80%,排放前應清除場地雜草枯枝。乾燥場地菌床排放離地面要低,潮溼場地則稍高。

  一般平坦多溼地排“人”字形為宜;地勢平坦,潮溼多霧或菌床過溼,則呈“井”字形排放;較幹場地排成復瓦式。梅雨季節,菌床要覆薄膜避免雨淋,梅雨過後,將段木兩頭調換,使菌絲均勻生長。此間要進行除草,以利通風。以後每隔1~2月將段木上下倒換一次。

  經半年以上養菌,菌床日趨成熟。若菌絲髮育良好,用手指按菇木樹皮有柔軟且具彈性感覺,此時菌床重量減輕,敲擊時發生渾濁聲,剝開樹皮,內側呈白色,並散發特有的菇香,表明菌床已培育成熟。

  ***五***出菇管理

  當菌床成熟即將出菇時,應搬至適宜場地呈“人”字形堆碼,使之便於出菇。出菇場要求“四幹六溼”、“七陰三陽”的環境條件。出菇前如遇1~2次透雨最為理想,如無雨水則要進行人工噴水和打木驚蕾。沒有經過敲打而浸水的菌床,子實體發生量大為減少。但應注意,浸水雖可增加香菇發生量,但菌床吸水過量,會造成菌床空隙度***空氣量***不足,也同樣會影響產量。

  按上述方法管理,初春接種的當年秋季可發生一些“報信菇”,第二年秋天大量發生,1~3年的菌床發生量最多,自然發生約持續5~6年。整個週期香菇的總產量可達段木重量的20~35%.用於乾製肉厚的冬菇,菌蓋六分開、光澤消失、生長停止時採摘;肉薄的“冬信”,菌蓋九分開時採摘。

  下雨時香菇水分含量增加,品質變壞,應儘可能地在晴天採摘。日本每根段木平均可收150克***我國約為100克***幹香菇,與段木所含養分理論計算量***270—400克***還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