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3篇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是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各個時期革命精神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和規律的一門系統的學科,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組織部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關於革命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於革命讀書心得一:

  《牛虻》讀後感700字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藝術手段,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裡瓦雷士。在那裡,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鮮明生動地塑造了牛虻這個為義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難英勇犧牲的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了義大利愛國志士的剛毅精神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牛虻在革命鬥爭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剛出場19歲的亞瑟有點像十六世紀肖像畫裡的義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經過革命鍛鍊之後的牛虻則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壓垮的幽靈似的恐懼、虛幻世界裡的幻像,都隨產生他們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陽光芒四射,敵人出現在眼前,他便鬥志激昂,再也無恐懼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監獄執行死刑的士兵則是這樣認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堅強的牛虻在犧牲前一夜給他深愛的人瓊瑪的遺書裡這樣寫道:“我將懷著輕鬆的心情走到院子裡去,好像一個小學生放假回家一樣。我已經做了我應做的工作,這次死刑判決就是我忠於職守的證明。”

  與牛虻關係密切,給他巨大影響的人是他的懺悔神父主教蒙太尼裡***其實是他父親***。主教蒙太尼裡欺騙了牛虻,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從此,牛虻開始恨蒙太尼裡,“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而你呢,卻一直用謊言欺騙我。”出走前牛虻這樣說道。蒙太尼裡影響了牛虻的一生。應該說,牛虻的死,他要負大部分的責任。

  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

  關於革命讀書心得二:

  巴金《霧》讀後感1500字

  “穿越一個世紀,見證百年滄桑,刻畫歷史鉅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裡行間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在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閃耀璀璨的光芒。”這是“感動中國”中給巴金的頒獎詞,也是人們對這位世紀老人由衷的讚美。他,是中國的“盧梭”,與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和曹禺並稱為中國的文學泰斗。對巴老一直有著從心底的崇敬,但第一次讀他的書是高考後的長假,解脫了所有壓力的那兩個月。

  很多人對巴老都有自己的崇敬吧,對他的大智大悟,對他的淡泊寧靜,對他的真心真愛。他對我們的意義就像他對冰心的贈言一樣:有你在,燈亮著。簡單的六個字是他對冰心的評價,也是我們對他的讚美。他有著我們所欠缺的獨立思考、自由言論的知識分子精神,在前行的道路上他會不時停下反省自己的過錯,懂得思考甚至是懺悔。他心中最美好、最真實的願望是讓每個人都得著春天,他的作品大都是反帝反封建,呼求自由與和平的,在《霧》中,他所描繪的愛情色彩最重,也表現了五四青年對革命的熱情,對信仰的偏執,在磨練中不斷摸索、不斷成長的經歷。

  初讀它時,對其中的革命精神理解的並不深,更多關注的是周如水個人的性格品質,看到的只是一個膽小如鼠而又自大虛偽的五四青年。不欣賞他對待愛情的態度,面對張若蘭這個革命女性,他被心中可笑的道德感、責任感壓著,不敢追求,卻又為自己找著藉口去接近她。對張若蘭的感情讓他痛苦,可在我看來這種痛苦是他自找的。在張若蘭拋開所有女性矜持跟他告白時,他的心裡是高興的,可隨之而來的責任感又壓倒他的狂喜。她說:“有沒有妻子不重要,真正的愛是超越一切的。我愛你,我知道你也愛我,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問題了。”面對著張若蘭,面對這份愛他逃了,落荒而逃,傷了一個自己愛也愛自己的偉大女性。我對張若蘭是敬佩的,她對周如水的愛沒有雜質,正因為有相同的信仰、追求她才會為愛拋開一切,可是周如水卻讓她失望了。她的愛是現代社會所缺少的,現在的我們功利了太多,什麼都有目的,甚至愛情也成了一種手段,一種為達目的而犧牲的東西。我喜歡張若蘭的大膽,對周如水的虛偽討厭到極點。最後的結局,她嫁人了,在他想回頭的時候,他的痛苦我只覺得可笑,他那可笑的道德感、責任感又有什麼用呢。想到網路上看的一句話:不會永遠有人在原地等你,是人就會累,別仗著我的愛傷害我。

  記住《霧》,記住這個故事是因為對張若蘭的敬佩,對周如水的不理解,在我看來他的悲劇人生是必然的,他性格的懦弱、內心的虛偽都讓我不能苟同。他的自殺也像個鬧劇,像在證明自己的勇氣,像是被李佩珠的“拒絕”所傷,巴老寫周如水寫的是一個時代的青年吧,是他們的浮誇、自大、虛偽的性格,表現的是一種現象。可觸動每個人的點不同,我有的是對愛情的自我理解,或許淺薄,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利波特”吶。

  只讀了巴老的“愛情三部曲”,希望假期可以讀完“激流三部曲”,讀出我心中的“家”。就像王火在對巴老的壽詞中寫的那樣:時光如水,巴金是金。”希望巴老在每個人心中如金子般的發光點永不消逝,讓巴老的精神影響現在的我們,讓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關於革命讀書心得三:

  魯迅《藥》讀後感1000字

  魯迅的《藥》無論在人物塑造上,還是在主題突出上都很成功,讓人不得不佩服魯迅良好的文學功底。

  小說向我們呈現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悲苦生活和他們麻木的心理。從低聲下氣的華老栓,癆病纏身的小栓,心酸悲苦的華大媽,衣衫襤褸給兒子上墳的夏四奶奶,到康大叔,花白鬍子和駝背五少爺,我們都可以洞悉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悽苦生活。駝背五少爺,我不知道這裡是不是存在了少許的謔成分,還是他曾經真的是個少爺,但又怎會落魄現在這個地步呢,我們不得而知。也許,這也留給我們讀者想象的空間。

  對於人血饅頭,我始終不敢漫談。在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是那麼地觸目驚心,讓人豎起汗毛。他寫道:“那人的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直搜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簡練的語言一筆勾勒,卻直擊人心,讓人不敢忘卻。

  藥是苦的,魯迅的《藥》更是苦上加苦。魯迅固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懷,而這裡恰好體現得淋漓盡致。

  底層百姓的愚昧無知是其一苦。人血饅頭在華老栓手中,彷彿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這是一種多大的諷刺!華老栓,他戰戰兢兢的經營著小茶館,努力攢錢。忙碌了大半輩子,自己省吃儉用,卻為了救兒子一命,甘願掏出自己積攢多年的幾個洋錢,就只換了幾個人血饅頭。在我們看來,這是多麼的不值。也許很多人都贊同一種看法——華老栓的確很愛他兒子。這一點我不否認,但也不盡同意。華老栓這般奔波勞碌,未免不是受了古訓的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在那個年代早已深入人心,連魯迅筆下的另一個人物阿Q也知其意,更不用說華老栓了。假若華老栓家有很多個兒子,試問華老栓還會這般盡心盡力嗎?我看未必吧。無論如何,封建禮教制度對人的戕害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了。還有那個紅眼睛的阿義,毫無人性的對夏喻毒打,反而感到自豪。而人們卻也覺得理所應當,毫無醒悟。我想此刻,每個讀者心中都是苦澀的。

  希望破滅是其一苦。夏喻,是一個革命者,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象徵著革命的希望。然而,他卻得不到人們的支援與擁戴。他講革命,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紅眼睛阿義的拳打,人們還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就說他瘋了。華老栓,夏喻,代表著華夏。華夏本是一家,原本相互依存的他們,卻沒有做到。華老栓沒有支援夏喻,而且還愚昧到用夏喻的鮮血去治癒自己兒子的病!

  夏喻是可憐的革命者。人死後還受到人們的歧視。“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家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裡祝壽的饅頭。”宛然闊人家裡祝壽的饅頭,這是一種怎樣心酸的比喻,卻道出了中國底層人民的悲苦。

  夏四奶奶,夏喻的母親,可她卻不理解自己的兒子。她在清明節給兒子上墳,卻是“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於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墳前……”他只是認為自己的兒子被人冤枉了.對於兒子墳頭出現的花環,以為是兒子顯靈,這是多麼可悲啊!夏喻的孤單,只有少數革命者在緬懷他。

  作為一個革命者,革命的失敗,暗示著前途的無望。正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也許魯迅寫這篇文章時也是這樣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