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自己看的青春勵志故事

  在有所空閒的時候,找一些來看看也是挺不錯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學霸,別讓自己成為“享受無力”的人

  作者:徐溫婕

  我中學時代有個同桌,每次發試卷就愛跟我比分數,有一次她考了140分,她說:“哎呀好低啊!”然後我141分的卷子發下來了,她說:“哎呀好高呀。”我說:“你考的也好啊。”她說:“差死了差死了……”我當時覺得她就是個白痴。後來她跟我說,她小時候

  每次考了滿分,都會把試卷藏起來不給家長簽字,她覺得滿分讓她很有壓力,家長的表揚和獎勵更是很刺耳。

  上大學以後認識了幾個學霸,天天泡在圖書館裡不挪窩,刻苦程度比高考都不遜色,每次考試我們學渣求罩的時候她都說:“哎,我複習得可爛了,一遍都沒看完,求不掛……”然後可以考到年級第一。

  最初我討厭這些人是因為他們不實誠,好就是好,為什麼要偽裝成弱者,把成功掩蓋得像一筆不義之財?不是有那麼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後來我覺得,上述兩類人,有一種共性疾病,我稱它為,享受無力。

  前一類人是對面前呈現的美好享受無力。就像每次曝出行業醜聞,他們叫囂著媒體調查真相,而當媒體把真相公之於眾的時候,他們開始質疑真實性……總之,對於現實的一切,從來不能抱有享樂的態度,永遠在質疑、發問、詰難,打破沙鍋,沒朋友。

  第二類人的享受無力是不能接受讚美,相應地,也不會由衷地讚美別人。他們往往表面上嚴苛地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對別人寬容大度;私底下放縱自己所有妒忌的想法,耿耿於懷每一箇中傷過他的人。看上去很溫和,其實很惱怒;看上去與世無爭,其實每一次競

  爭,都精心準備想拔得頭籌,還死不承認。

  享受無力的人大多對自己和家人都不會很好。他沒有勇氣接受別人的讚美,就不知道怎樣自然地讚美別人;不接受表面的美好,就糾結於深藏的昏暗;不相信世界的善良,就不會慷慨;不肯定別人的成功,就不懂慈愛。

  一直以來我們都只關注不能吃苦的人,說他們是懶漢。吃草擠奶埋頭苦幹的生活方式被過多地表揚,造就了很多享受無力的人。

  別為了看起來毫不費力,而抹去你非常努力的那一面。

  別因為你沒有心情,而破壞了別人的心情。

  能享受、讓別人享受、分享、共享,實在是美好的。

  :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如此生活

  作者:張君雅

  要飛去大不列顛唸書的H小姐,這段時間在家裡待著,靜等開學的日子。前幾天在微信上唸叨,以前好多朋友,高考沒考好,畢業後回家開飯館兒做點小生意,現在房子、車子、孩子都有了,一家人過得好不自在。H小姐說,她爸爸整天拿著這些例子教育她,弄得她心煩意亂,又想到回國後前途未卜,更加覺得茫然無助。

  我在微信上對H小姐說,來到北京,就回不去了。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如果一切退回到四年前的那個夏天,你知道這個選擇的結果,知道四年後依舊會面臨著未知的前程,而身邊的同學、老友都早已塵埃落定,你的父母、親人也已經老去,你到了應該扛起家庭重擔的年紀卻還是不能創造任何生產力,你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因為如果不這樣選擇,那就不是你了。

  之前遇到大挫敗的時候跟H小姐吐槽:“真的好怨恨自己,為什麼不再聰明一點,以致把時間、精力都浪費在那麼多無用的事情上?真的好羨慕那些一路走來都很明智的人,似乎總是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知道這個社會需要什麼。”H小姐說:“你真的羨慕那些人嗎?”我點點頭。H小姐說:“那如果讓你重新回去按照他們的方式生活,你願意嗎?”我遲疑了。

  是的,我只是在心灰意冷的時候會羨慕人家的結果,陽光燦爛時卻依舊堅持自己的生活。既然註定無法接受別人的過程,那又何必糾結於自己的結果呢?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享受其中的跌宕起伏,安心接受屬於自己的過程。如果重來一次,即使我知道我以後會遺憾,我依舊會選擇這樣的人生。

  前幾天收拾東西時,竟然看到2010年夏天從香港回來後寫的感悟:

  那時,我身邊圍繞著不同國家不同大學裡的各種牛人,年輕氣盛的心受到了狠狠的刺激,我不停地在想,我要做些什麼才能更從容地應對這麼嚴酷而又激烈的競爭?看見他們,我彷彿看見幾年後的自己。我試圖用我所愛慕的東西去陳述我自己的屬性,但其實我什麼也不是。光鮮而平庸,自滿而空虛。這些只不過是用很多唯美的碎片拼湊起來的一個看似清新的表面。

  當我每每萌生“改變”這個念頭,當我每每冒出一些新的想法,我就開始理性地計算機會成本,不停地糾結於投入與產出比,不斷地問自己是否值得。在反反覆覆的糾結中,我也愈行愈遠,漸漸迷失。

  當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親愛的,我很瞭解你的掙扎和糾結,因此我也能理解你現在的停歇與淪陷,我能原諒你。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的身上滿是弱點,你虛榮、你攀比、你貪戀安逸,卻又自以為是地自詡清高。我知道你想要的生活:看自己想看的書,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旅行,不見太多的人,生活簡單,每天都在工作,每天都在思考。

  其實,我比誰都瞭解你的不甘心。我就像確信光明和曲折並存一樣,你還在乎這一切。親愛的,我絕對有理由相信,你會傾聽來自全世界的聲音,你會用簡潔、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務,並實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兩年前,我給自己的問題依舊沒有答案,我答應自己的事情依舊沒有實現,我心中依舊惶恐不安。我不是沒有後悔過,真的。只是似乎很多時候做選擇的那個動力並不會是理智的分析,而是你心裡的那個聲音。

  誰的愛不卑微,因為有愛的人,鮑參翅肚也好,開水泡飯也好,全部甘之如飴。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作者:蓑依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剛認識她時,只是覺得她性格真好,會照顧人、不發脾氣。深入交往之後,她告訴我:“其實,我性格好,主要因為我自卑,生怕得罪什麼人,所以只能對所有人都好。”我問:“為什麼自卑呢?你學習這麼好?”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家很窮,上大學的錢都是借的。吃不好、穿不好,尤其到了大學,看到那麼多光鮮亮麗的人,覺得自己卑微極了。”

  也是,學校裡幾乎每個人都有膝上型電腦、智慧手機,而她,電腦、手機沒有,聯絡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道聽途說。她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每年都能得到國家獎學金。第一次聽到她拿獎學金的訊息,我比她還要高興,我暗自思忖,她可以買一臺普通的電腦,或者買一個智慧手機,但結果是一年過去了,她什麼都沒買。

  有一天,我問她:“你的獎學金是怎麼花的啊?”她一副驚訝的樣子說:“怎麼花?還賬。除了學費以外,還有我爸媽過去借的錢都得還上。”等到第二年,發了獎學金,她的生活依舊沒有什麼起色。我又問她錢怎麼花了,她有些驕傲地說:“我哥哥結婚,買房子缺錢,我把一萬多塊錢給他了。”到第三年再發獎學金時,我沒有再問她。

  大四,她決定考研。考研需要買報考學校的真題,因為那個學校保密比較好,網上的試題不多且不全,通過一些輔導機構是可以買到的,只不過價格貴很多。她愁眉苦臉地對見到的每個人說:“怎麼辦,真題都找不到。”別人勸她說:“花二三百塊錢買一套得了,多省事兒。”每次她都說:“太貴了。”於是,她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去學校的電子閱覽室,七零八落地找全了資料。她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用一個月的時間省掉了二三百塊錢!

  考研結束,她的成績在邊緣上,只能等複試通知下來。在這種時候,你得一刻不停地盯著電腦,看有沒有最新的訊息出現。可她沒有電腦,只能有空時就去學校的機房看看。那一天,學校出了校內調劑的資訊,但是下午兩點出的,讓四點之前就得把資訊發過去——必須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我在考研網站上看到了這個訊息,當時已經三點半了,我給她打電話,她說她在自習室,沒有看到。我給她招生辦的電話,讓她直接先報上名,沒想到,名額已滿。她哭得昏天黑地,埋怨學校給的時間太短,卻沒有想過:在那個關鍵的節點,及時得到資訊要比多學幾個知識點重要得多。

  幸運的是,因為分數高,她有好幾個很好的學校可以調劑。她選擇了北京的一個,然而面試時被刷了下來。我說,你再嘗試幾個吧,那麼多好學校可以去呢。她的第一反應是:“去北京這一趟,花了五六百塊錢,還失敗了,白花了。再去別的學校,花了錢,再考不上,怎麼辦?”這是什麼邏輯?在未來和金錢面前,她最先考慮的是金錢,此時的她,似乎忘記了一年的挑燈夜戰以及白白浪費的高分。

  畢業之前,她一直在準備考她老家的教師。聊天時,我說:“當老師挺好的,可以解決家裡的負擔了。”一向穩重的她,突然說:“我可以一邊上班,一邊考研嗎?”我很驚訝,“你既然那麼想讀研,為什麼當時不選個學校?或者,你就留在學校半年,全身心地備考就得了。工作了,哪還有時間複習啊?”她依舊用錢來回答我,“在學校還要花錢,當上老師後就會有工資,可以養活著自己再考啊。”想想也是,如果沒有錢,畢業之後真是挺不好意思再花家裡的。

  我們老家評價這種人就是“窮怕了”。因為窮過,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是先考慮錢的問題。殊不知,越是先考慮錢,越是喪失了賺更多錢的機會。

  我身邊還有一個比她貧困很多的好朋友,拿的獎學金也不如她多,但是他把這些錢全用來投資自己了。那一年,他決定考北京電影學院,他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去北影上了很貴的輔導班,坐火車來往於學校和北京十幾次,然後一次考中。現在,他寫一篇影評的稿費至少一千元,一年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有剩餘的錢補給家裡了。這個窮得很徹底的好朋友,硬是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

  貧窮的人總愛談論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可歸根結底,那都是自己一次次選擇的結果。如何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做出最大的成績,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而不是隻想著如何去豐富物質財富。一個再富有的人,如果沒有闊大的格局,也會有衰敗的一天。格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走向。

  貧窮會很輕易地讓一個人的眼光變得傾斜,但貧窮也很容易塑造一個人。關鍵是不要沉浸在貧困之中,用貧困的思維來思考一切。任何時候,都要記得:擺脫貧困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從各種事情、不同的人身上學習,給養自己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