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刻哲理的小故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好的時候要找一條備胎,人不好的時候要找一條退路;人得意的時候要找一條退路,人失意的時候要找一條出路!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有一天,上帝來到人間,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鑽研人生的問題。

  上帝敲了敲門,走到智者面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面前這個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此人絕不是一般的人物。

  他正要問上帝您是誰,上帝說:“我們只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把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的不明智。”

  上帝感慨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他們活著的時候好象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象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上帝的論述感到非常的精闢,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您怎麼利用時間呢?”

  “是嗎?我的時間是永恆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等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智者靜靜地聽上帝說著,然後,他要求上帝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上面卻只有這麼幾行字: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於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東西,而是去做什麼樣的人和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富有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在於貪慾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只要幾秒鐘,但是治療它卻需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的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並不是非要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會改變的。

  智者看完了這些文字,激動的說:“只有上帝,才能.......”

  抬頭一看,上帝已經走的無影無蹤了,只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篇二: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

  一位學者到大學去講學。他給聽眾一一列舉了猶太商法的32種智慧。

  這時,一個遲到的聽眾遞上一張紙條,又問什麼是猶太商法。

  很多聽講的人在竊笑,以為遲到者會受到嘲諷。但學者卻對遲到的人說:“我在解釋之前,先向你提三個問題吧。”

  第一個問題,如果有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菸灰,而另一個卻很乾淨,那麼他們誰會去洗澡?

  “當然是那個身上髒的人!”

  “錯!那個被弄髒的人看到身上乾淨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乾淨的,而乾淨的人看到髒人,認為自己可能和他一樣髒,所以是乾淨的人要去洗澡。”

  第二個問題,他們後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乾淨的人!”

  “又錯了!乾淨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髒,而那個髒人則明白了乾淨的人為什麼要去洗澡,所以這次髒人去了。”

  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髒人。不,是那個乾淨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乾淨、一個髒的事情嗎?”

  黑壓壓的聽眾一時寂靜,只有手島佑郎的聲音在迴響著:“這就是猶太商法,這就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的靈魂!窮是一種切膚沒齒的感受,富是一種矜持倨傲的狀態。窮人讚羨富人積累財富的結果,卻忽略了富人通達財路的智慧。”

  “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只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人不能只是慨嘆命運不濟。窮人只有站在富人堆裡,汲取他們致富的思想,比肩他們成功的狀態,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

  篇三:滿足所要則變成了遷縱

  有一年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廟。

  每到用餐時,他惆悵地盯著菩薩,像在祈盼什麼。大師見他可憐,便催促弟子快些給他送去食物。

  漸漸地,少年與弟子們熟絡起來,再到餓了時便直接讓弟子去找大師要食物。

  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師,可大師卻總想出各種理由推遲片刻後才讓弟子備好食物,還吩咐慢些給送去。

  如此這般次數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問大師:為何您以前急著要給少年送食,如今卻總在故意延遲呢?

  大師微微地笑說:以前他是想吃東西,我們給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是要東西吃,我們再給他送去,則成了遷就。成全是幫他,所以要快;遷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滿足所想是成全,滿足所要則變成了遷縱,這就是助人的分寸和尺度。

  看過還: